張 鑫,鄢衛平,胡得翼,房 海,楊志超
(1.甘肅中醫藥大學中醫臨床學院,甘肅 蘭州 730000;2.甘肅省中醫院,甘肅 蘭州 730050)
神經根型頸椎病(Cervical Spondylotic Radiculopathy,CSR)是由于頸椎間盤突出、關節骨質增生或肥大導致的神經根受壓所致[1]。CSR主要臨床表現是肩頸局部僵硬疼痛同時伴有上肢及及手指麻木、疼痛。該病發病率高,占所有頸椎病的50%~60%[2]。目前,治療CSR有牽引、藥物、手術、按摩、針刺等多種方法。針刺治療具有較好臨床效果[3],但不同選穴、不同刺法之間仍存在差異。現將《內經》刺法治療CSR臨床研究綜述如下。
輸刺即直入直出,深刺至骨,來激發腎氣[4]。鄧星佑等[5]認為輸刺頸夾脊可激發腎氣,將60例患者分為兩組,兩組取穴相同,以頸夾脊為主穴,配以風池、肩井、肩中俞、天宗等穴。對照組用常規針刺,治療組用輸刺法,同時伴以麥肯基療法。治療14次后,總有效率治療組(90%)高于對照組(70%)(P<0.05)。楊璇等[6]將60例分為兩組。實驗組用輸刺法針刺臂叢神經陽性反應點,對照組采用普通針刺,取頸夾脊、風池、頸百勞、肩井、曲池等穴。兩組均每日1次,治療20天后,實驗組鎮痛起效時間及改善疼痛優于對照組。王希琳等[7]采用輸刺法治療30例,兩組取穴相同,均以夾脊穴為主穴,配以大椎、風池、后溪等。對照組用常規針刺輔以電針,對照組用輸刺法治療。每日1次,治療1個月后,結果總有效率實驗組(93.33%)優于對照組(80.00%)(P<0.05)。宋肖[8]將60例隨機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兩組取穴相同,均以頸夾脊為主穴,隨癥循經加減。治療組用輸刺治療,對照組用常規針刺。每日1次,14天后觀察治療效果。總有效率治療組(96.15%)高于對照組(88.00%)(P<0.05)。王希琳[9]將102例隨機分為兩組。兩組均取相應階段頸夾脊、大椎、后溪、外關。一組以輸刺法為主,另一組用普通針刺,結果輸刺組總有效率及治愈率均高于常規針刺組。
短刺即緩慢進針并搖動針身,在近骨處行針從而治療骨痹[10]。陸順庠等[11]將70例分為兩組。觀察組用普通針刺,治療組用短刺。兩組取穴相同,均以夾脊、風池、曲池等穴為主,治療40天后,總有效率治療組(97.1%)高于對照組(88.6%)。歐陽八四等[12]用短刺法配合電針夾脊穴治療48例,總有效率為95.83%。馮軍[13]用短刺法結合燒山火治療CSR,結果療效明顯優于普通針刺和單純用燒山火治療。
齊刺即三針同時用于一處,治療病變范圍小、部位深的疾患。孫鈺[14]用齊刺法治療35例,齊刺組取肩井穴、阿是穴,行齊刺法。對照組取夾脊穴、阿是穴、大椎穴、曲池等穴,行常規針刺。兩組均治療1個月。結果總有效率齊刺組(94.3%)高于對照組(85.7%)。楊可[15]將80例分為實驗組和觀察組。兩組均取頸夾脊。觀察組用直刺法,實驗組用齊刺配合溫針灸。兩組均每日治療1次,10天后總有效率實驗組97.5%、觀察組82.5%,齊刺配合溫針灸治療效果優于直刺法(P<0.05)。程勛昌等[16]用齊刺加腕踝針治療60例。齊刺主要取C3~C6棘突下及患側旁開0.5寸,腕踝針主要取壓痛點。治療1個月后,總有效率為95.0%。付中應等[17]以齊刺法為主治療30例,對照組用常規針刺治療。兩組均治療10天,齊刺組治療效果優于對照組。
巨刺即病變對側取穴,從而交通陰陽,調和氣血[18]。林堅等[19]用頸部針刺配合巨刺法治療30例,對照組僅頸部針刺。兩組頸部均取肩井、風池、天柱、大椎,觀察組巨刺取靈骨、大白。觀察組治療效果優于對照組。司坤鵬[20]將60例分為兩組。兩組均選風池、大杼、完骨、頸夾脊穴。對照組用常規針刺,治療組采用巨刺法,均用電針。治療4周后,治療組改善疼痛效果較好。潘寶鍵[21]將60例隨機分為兩組,對照組用普通針刺,取穴以患側肩髃、曲池、合谷等手陽明大腸經經穴為主。治療組用巨刺法,取健側液門。王家祥等[22]將100例分為兩組。兩組均取風池、頸夾脊、肩井、等穴,對照組取患側,治療組取健側,治療4周后,巨刺法療效優于常規針刺(P<0.05)。
揚刺主要作用于寒氣淺但作用面積大的痹證。張金星等[23]將64例隨機分為兩組。對照組常規針刺同時配合電針療法,治療組采用揚刺結合電針療法。對照組取夾脊、天柱、后溪等穴。治療組以大椎為主穴,辨證配穴。結果揚刺結合電針治療遠期治療更好。吳成林[24]用頸肩部阿是穴揚刺結合電針治療30例,對照組用常規針刺配合電針。對照組取大杼、夾脊、天柱等穴為主,治療組以頸部阿是穴為主穴,兩組均辨證配穴。治療20次后,揚刺結合電針療效優于普通針刺配合電針治療。
浮刺即斜針淺刺,能夠疏經通絡,緩解局部肌肉拘攣。郭琴[25]將70例隨機分為兩組。觀察組取頸部夾脊穴及上肢麻木部位所屬經筋相應穴位,對照組取大椎、天柱、后溪、頸夾脊、曲池、合谷、外關等穴。觀察組采用浮刺法,對照組毫針常規針刺。兩組均每日治療1次,治療20次,觀察組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林源等[26]將60例分為兩組。治療組用腕踝針結合浮針掃散法,對照組單用腕踝針治療。兩組均取上5、上6。治療組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
合谷刺即在患病局部向兩側斜刺,用于治療肌痹[27]。劉榮芬等[28]將100例隨機分為兩組。兩組均以頸、肩、上肢部阿是穴為主穴,觀察組用合谷刺法,對照組用常規針刺。均在得氣后接電針,日1次,6次為一療程。治療2個療程后,總有效率觀察組(92.0%)高于對照組(76.0%)(P<0.05)。
《內經》記載了五刺、九刺、十二刺等7種刺法,在臨床被廣泛應用于CSR的治療。相較于常規針刺效果更好。《內經》刺法治療CSR的臨床研究仍存在問題:①臨床觀察為主,缺乏完全隨機對照;②針刺操作缺乏量化,無法實現標準化治療;③評價標準不統一且主觀性強;④缺乏遠期療效追蹤,對預后無法評估。因此,在今后臨床研究中,應確保大樣本量,嚴格遵循隨機、對照、重復的實驗設計原則,確保針刺操作規范化,統一臨床療效評價標準,進行遠期療效隨訪以評價針刺的臨床療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