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繼標
摘要大力發展非學歷教育是開放大學的歷史使命,也是基層開放大學轉型升級的必然要求。基層開放大學發展非學歷教育,有經驗、資源、技術和體系優勢,但也面臨經費短缺、師資不足等問題。基層開放大學必須充分借助現代信息技術,實現優質資源的跨界整合,利用“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混合式教育模式,大力發展非學歷教育。
關鍵詞 非學歷教育 轉型 困境 平臺 跨界整合
中圖分類號:G648文獻標識碼:ADOI:10.16400/j.cnki.kjdk.2021.25.006
Difficultie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Developing Non-academic Education in Grassroots Open Universities
——Take Dongguan Open University as an example
LIAO Jibiao
(Dongguan Open University, Dongguan, Guangdong 522300)
AbstractIt is not only the historical mission of open universities to vigorously develop non academic education, but also the inevitable requirement of the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of grass-roots open universities. The development of non academic education ingrass-roots open universities has the advantages of experience,resources, technology and system, but it also faces the problems of shortage of funds and teachers. Grassroots open universities must make full use of moder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realize the cross-border integration of high-quality resources, and make full use of the hybrid education mode of "online and offline" to vigorously develop non academic education.
Keywordsnon-academic education; transformation; dilemma; platform; crossover collaboration
0引言
非學歷教育是相對于學歷教育而言的,一般情況下非學歷教育是以在職成人為主要對象,對他們進行知識技能更新、專業水平提升的一種教育,和成人學歷教育一樣,都是繼續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新的歷史時期,隨著終身學習思想和學習型社會的深入推廣,非學歷教育的表現形式更為豐富多樣,可以是社會培訓、社區活動、老年教育等各種形式的教育活動。
轉型為開放大學以來,東莞開放大學立即著手布局社區教育、老年教育、技能培訓、退伍軍人適應性培訓等非學歷教育,并取得了不錯的成績。但是由于基層開放大學“場地有限、學習資源有限、師資有限、財政資源投入有限”等先天性不足,東莞開放大學在非學歷教育發展方面舉步維艱。如何充分利用開放大學在遠程開放教育領域積累的經驗、資源、技術和體系優勢做大做強非學歷教育,成為東莞開放大學迫切需要解決的重要難題。
1基層開放大學發展非學歷教育的必要性
1.1大力發展非學歷教育是開放大學新時期的歷史使命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提出要“大力發展非學歷繼續教育”“辦好開放大學”,賦予了開放大學新的歷史使命。2011年5月頒布的《國家開放大學建設方案》提出了“把國家開放大學建設成為我國高等教育體系中一所新型大學,世界開放大學體系中富有中國特色的一流開放大學,我國學習型社會的重要支柱”的偉大目標,大力發展非學歷教育是實現這一目標的第一要務。2012年6月21日,教育部批準在原中央廣播電視大學的基礎上轉型建立國家開放大學,要求新的國家開放大學要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學歷教育和非學歷教育共同發展。2017年國家開放大學改革建設“十三五”規劃提出“完善非學歷教育培訓機制,探索非學歷教育發展模式,辦好老年教育、社區教育、職業培訓等特色品牌,提升服務社會的能力”。2017年10月廣東省和東莞市兩級編委在對東莞市廣播電視大學更名為東莞開放大學的批復中,明確要求東莞開放大學要“廣泛開展社區教育、老年教育等非學歷教育”。在全面推進實施學習型社會建設的大背景下,開放大學已經成為構建全民終身教育體系的中堅力量,大力發展社區教育、老年教育、職業培訓等非學歷教育,促進公民素質提升,助力建設全民學習型社會是開放大學新時期的歷史職責和必然使命。
1.2大力發展非學歷教育是基層開放大學轉型發展的必然要求
開放大學的轉型發展主要體現在四個方面:辦學定位的轉變、辦學目標的轉變、辦學內容的轉變、教學形式的轉變。隨著我國高等教育的快速發展,適齡青年接受高等教育的機會和形式也越來越多,高等教育大眾化、普及化進程加快,學歷補償教育的社會需求已經明顯降低,各基層開放大學學歷教育招生越來越困難,生存壓力越來越大。反觀非學歷教育:由于人口老齡化導致老年教育和社區教育需求旺盛,優質老年教育學位一席難求;由于產業升級導致產業工人技能培訓需求巨大;由于經濟條件的改善和全民學習型社會建設的推進,人們對知識、理念和技能更新的需求也越來越強烈。作為終身教育主要教育形式的非學歷教育,已經成為人們工作和生活的必需品、社會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基礎,開放大學應抓住機遇,發揮優勢,大力發展非學歷教育,為開放大學的轉型提供有力支撐。
2東莞開放大學開展非學歷教育的探究與實踐
東莞開放大學依托自身開展學歷教育的經驗,構建非學歷教育平臺,采用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混合式教育模式,逐步探索開展非學歷教育,取得了一定的成績。
2.1借助學歷教育經驗構建非學歷教育平臺
東莞開放大學從2015年開始,以承接東莞市教師“學歷提升”工程為契機,學校初步提出“基于開放教育的‘三位一體’教學模式”的教學改革思路,逐步探索利用在線平臺開展學歷教育。2018年初,東莞聯合珠海、韶關、汕尾,四地開放大學,共同建構了基本數據標準,初步確定了線上教學服務平臺基本框架。2018年6月,東莞開放大學正式啟用直播中心,2018年秋季,東莞開放大學與韶關開放大學開始探討基于學習支持服務平臺開展“大課堂”教學,教學平臺逐步嵌入“大課堂”功能。平臺直播的教學模式方便學校根據自身需要面向全國企事業單位聘請資深講師教學,博覽優質教育教學資源;方便了體系內的學校相互取長補短,融合發展。
依托學歷教育平臺的建設經驗,2019年初東莞開放大學開始籌建非學歷教育平臺。在綜合評估學校信息化現狀及各類非學歷教育業務流程的基礎上,制定了以“用戶為中心,業務管理為主線”的建設方針。通過對社區、單位(組織者)、教師及學員需求調查,結合學校各部門業務需求,盡量將校園內外非學歷教育的活動都納入平臺中進行系統管理。2019年10月,非學歷教育平臺正式上線。平臺具有培訓管理功能、直播與教學管理功能、教務管理與數據分析等功能,平臺的靈活性、共享性、交互性和便捷性等特點,滿足了開展非學歷教育的基本需要。
2.2依托平臺,推行“線上線下”混合式非學歷教育實踐
承接東莞市退役軍人全員適應性培訓。東莞開放大學連續承接了2019年、2020年東莞市退役軍人全員適應性培訓。培訓的一個很大特點就是采用“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得到廣大退役軍人的普遍歡迎。這使東莞開放大學在“場地受限、師資受限、學習資源受限”的情況下,圓滿完成了培訓工作。
承辦中小學美術、書法教育教學高峰論壇。2019年11月,東莞開放大學成立美術教育中心,以我市中小學美術骨干教師培訓為突破口,精準發力,打造高質量的專業技能培訓。2019年以來,我校連續承辦“東莞市美術骨干教師培訓(中學組)”“東莞市美術骨干教師培訓(小學組)”“東莞市中小學美術教師書法培訓”等項目。經廣東教育學會美術書法教育專業委員會授權,東莞市教育局教研室、東莞開放大學共同成立廣東省中小學書法教育教學研究中心,并將以東莞開放大學非學歷教育平臺為載體,面向全市鎮(街)社區學院、中小學美術教師以及省內其他開放大學實時直播。
以學術講座促進專業建設,推進學歷教育與非學歷教育融合發展。東莞開放大學注重與東莞市質量技術監督標準與編碼所、廣東凱達教育投資有限公司等企事業單位、行業協會合作,就標準化工程、建筑工程技術等特定專業進行聯合辦學,并以此為契機,借助東莞開放大學在線學習平臺,組建線上課堂,探索學歷教育與非學歷教育融合發展。
2.3東莞開放大學探索開展非學歷教育的成效
跨界整合資源,非學歷教育取得發展。舉辦標準化系列講座,承接2019年、2020年東莞市退役軍人全員適應性培訓,組織鎮(街)成人文化技術學校(社區學院)負責人、骨干教師分別開展線上專題培訓。2018年11月,東莞開放大學老年學堂被評為“2018全國全民終身活動周終身學習品牌項目”。2019年9月,廣東老年大學東莞學院獲得廣東開放大學批準成立;連續兩年承接了東莞市中小學美術骨干教師培訓。
師資隊伍得到了培養。一是促進了教師轉型,信息化水平得以提升;二是通過非學歷教育實踐,關于非學歷教育方面的研究越來越多,學校相繼出版《終身教育政策法規文件實用手冊》《老年教育教學管理標準化的模式探究》,立項并結題廣東省成教協會《基于O2O模式下社區教育與社區服務生態體系建設研究——以東莞為例》等專項課題多例。
促進了學歷教育與非學歷教育融合發展。非學歷教育數字化,為學校發展決策提供數據依據,為學歷教育招生擴大宣傳渠道,為學歷教育教學資源提供參考資料。比如,標準化系列講座與標準化工程專業建設互為補充;學校美術教育中心擬通過打造名師演播室,促進老年學歷教育的發展。
3東莞開放大學開展非學歷教育面臨的困難
經費不足,平臺功能不完。第一:平臺交互性有待進一步完善。交互性一直是線上教育的一塊短板,東莞開放大學非學歷培訓平臺在交互性方面也是如此,截至目前,“師生、生生”之間只能做到文字互動,無法實現師生、生生視頻交互;第二:個性化學習定制推送功能不足。學員背景差異大,對學習的需求也不一樣,“一刀切”的教學肯定不行。
“智慧型”教師不足。根據國家有關制度安排,開放大學是以現代信息技術為支撐實施遠程開放教育的新型高等學校。東莞市廣播電視大學雖然于2017年更名為東莞開放大學,啟動全方位轉型升級,但由傳統型教師轉型為適應遠程開放教育和非學歷培訓的智慧型教師尚未完成。
非學歷教育的專業導師儲備不足。長期以來,東莞開放大學主要以學歷教育為主,教師配備以及政策引導等主要偏向于學歷教育,非學歷教育的專業導師儲備嚴重不足。
4推動東莞開放大學非學歷教育快速發展的構想
構建“智慧教室”,打造“線上線下”混合式培訓模式。基于非學歷教育平臺,借助物聯網、人工智能等新技術,探索教學硬件創新,提高設備服務教學的效能。以高清視頻通訊為基礎,按“內容呈現、資源獲取、及時交互”三個緯度把智慧教室打造成具有“高清晰、深體驗、強交互”特點的現代化教室;通過智慧教室逐步構建“線上線下”混合式培訓新模式。以智慧教室為支撐,逐步將老年教育、社區教育以及技能培訓打造成滿足“人人皆學、處處能學、時時可學”新學習模式。
聯合行業企業、兄弟院校,共建協同育人平臺。秉持“開放”“創新”的辦學理念,主動擁抱市場,緊貼市場,緊貼產業,緊貼職業,積極聯合行業企業、兄弟院校,共建協同育人平臺,逐步探索出一條特色化發展之路。借助廣東開放大學靈活的辦學體制,根據東莞產業發展需求,聯合東莞相關高新技術企業,探索與廣東開放大學、企事業單位合作共建、開發的新機制,構建開放發展新格局。
構建市域非學歷教育網絡,打造社區教育與社區服務體系。近年來,東莞開放大學依托國家開放大學、廣東開放大學優質學習資源,借助學校在線學習平臺和非學歷教育培訓平臺,結合東莞市教育局的智慧校園網絡,加快建設服務東莞的全民終身學習“一站式”在線教育平臺,促進教育教學數字化、智能化、終身化、融合化。依托學歷教育在全市27個鎮的辦學網絡,東莞開放大學先后成立了“社區教育講師團”,設立黨課課題庫,舉辦社區教育培訓班,支持鎮社區學院開展工作,逐步構建了服務整個東莞的非學歷教育網絡。
加強區域合作,構建市際終身學習服務共同體。堅持服務廣東省學習型社會和高質量教育體系建設,依托東莞區位優勢、開放大學體系、信息技術、師資隊伍優勢,確立“共建共享、融合發展、協同推進”學習型社會建設思路。加強基層開放大學的協調與合作,逐步解決優質學習資源不均衡、學習服務機制不銜接、學習質量保障不同步等阻礙區域合作的節點問題。通過合作協議,強化教學管理、教務管理、學生服務等方面的合作,實現“教、管、服”制度層面的無縫銜接;通過打造標準化的“一站式”終身學習支持服務平臺,實現“教、管、服”技術層面無縫銜接;為構建終身學習服務共同體打好制度基礎和技術基礎。推行基于“云上合班”的市際大課堂教學,實現資源統籌聯建、師資隊伍共培、場館建設共享。組建教學合作團隊,統一制定人才培養規劃和教學大綱,實現網上集體備課,提升教學質量;聚集各行各業優秀人才,打造開放式專題培訓和講座,促進學歷教育與非學歷教育的高度融合。
基金項目:2020年度廣東遠程教育科研基金重點項目:“基于‘互聯網+’的混合教學模式探究與實踐——以東莞開放大學為例”(編號:YJ2011)
參考文獻
[1]付樂.終身教育背景下高校非學歷教育研究[J].職教論壇,2013(23).
[2]教育部.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M].北京:中國法制出版社,2010.
[3]謝立,謝磊.電大轉型倒逼下的非學歷教育發展思考[J].湖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6(2).
[4]關于印發《國家開放大學關于大力發展非學歷教育的指導意見》的通知[Z].北京:國家開放大學辦公室,2015.
[5]徐榮,姜磊磊.開放大學發展非學歷繼續教育的思考——以安徽為例[J].科教文匯,2015(12).
[6]王攀攀.非學歷教育:開放大學背景下電大轉型的重要路徑[J].成人教育,201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