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是我國在嚴峻的新形勢下提出的以強調科技創新、人才強國為核心的國家重大發展戰略,中小學創新教育是提高國家自主創新能力、建設創新型國家所需人才的重要奠基環節。為此,中小學教育作為培養有潛力的基礎人才的重要基地,不得不去直面和厘清創新教育普及化發展、創新主體性參與、學段結構化銜接和全方位創新文化氛圍培育等核心議題。
關鍵詞 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 中小學 創新教育
中圖分類號:G521文獻標識碼:ADOI:10.16400/j.cnki.kjdk.2021.20.057
TheCoreIssues ofInnovativeEducationDevelopmentinPrimary andSecondary Schools undertheBackgroundofNational Innovation-drivenDevelopmentStrategy
YE Lin
(College of Education, Inner Mongolia Normal University, Hohhot, Inner Mongolia 010022)
AbstractAsChinesemajornationaldevelopmentstrategy,thenationalinnovation-drivendevelopmentstrategywasput forward under the grim new situation which many countries pay attention to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and human resource development as the core.Innovation education in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s is an important cornerstone for improving national independent innovation ability and building an innovative country. Therefore, as an important base for training potential basic manpower,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s have to face and clarify the core issues such as the popularization development of innovative education,the participation of innovative education subjectivity, the structural connection of learning periods and the cultivation of all-round innovative cultural atmosphere.
KeywordsNational Innovation-driven Development Strategy;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s; innovative education
教育本身是一種社會現象,而且是一個不斷生成的社會系統,它與社會發展之間存在著廣泛、復雜和內在的相互關系。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與中小學創新教育發展之間的關系既是如此。進入21世紀,全球新一輪科技革命、產業變革和軍事變革加速演進、世界競爭格局巨變、我國經濟也進入結構增效升級階段,有趕超跨越的難得歷史機遇、也有面臨差距拉大的危險。在此國內外背景下,2012年黨的十八大報告中正式提出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2014年被李克強總理以“大眾創業,萬眾創新”進行集中闡釋、2016年和2017年中共中央、國務院《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綱要》和《關于強化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進一步推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深入發展的意見》加以貫徹落實,2018年和2019年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和兩會期間深度解讀和重申,最終為這一戰略思想在更大范圍、更高層次上推進營造環境,將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提到前所未有的新高度。[1]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其核心思想就是要將創新驅動發展作為國家的優先戰略,創新驅動發展是實現我國經濟轉型升級的必由之路,必須重視創新型人才的培養與輸出。
中小學階段的教育因其是兒童至青年時期的主要教育形式,也是使得個體社會化的主要手段,[2]在教育的可塑性、目的性、組織性、系統性等方面具有獨特優勢,中小學創新教育更是提高國家自主創新能力、建設創新型國家所需人才的重要奠基環節。為此,中小學教育作為培養有潛力的基礎人才的重要基地,不得不去認真思考和落實如何使學生具有持續不斷的原始創新能力和科學素養?如何引導中小學加強基礎知識教學的同時又要保存學生的求知欲、好奇心?如何鼓勵人人參與、鼓勵學生動手、實踐和一切有益的創新,增強學生勇于冒尖、大膽質疑的創新自信?如何使創新教育不停留在知識教學淺層,而是深入學生科學和精神文化素養深層等等問題。歸納起來,也就是需要中小學直面和厘清創新教育普及化發展、創新教育主體性參與、學段結構化銜接和全方位化的創新文化氛圍培育等核心議題。
1核心議題一:以個體的終身發展需求為本,促進中小學創新教育發展的普及化議題
創新人才的培養是一個系統性的命題,這一命題的實現與相應的教育狀況息息相關。2005年以來的“錢學森之問”帶給我們的深刻反思在于:普遍存在于中小學教育中的教師一言堂和標準答案式的教育教學已經嚴重地桎梏了心智尚處于發展與成熟階段的中小學生的好奇心、想象力、思考力和個性等的發展,如何開展創新教育成為懸在教育界頭上的一個巨大的問號。暫且不論科學課教學由非科學教師擔任、副科課程被語數英等文化課擠占等情況的發生,僅僅限于科學課、第二課堂、競賽類活動等狹隘范疇的教育拓展、“教育表演”或精英式的“功利教育課”,就已經不適應當前社會對每個個體人的終身發展的需求,不適應社會公眾接受優質教育旺盛的選擇性需求。
2核心議題二:堅持長期有序發展,協調中小學創新教育發展的學段結構化銜接議題
“大學教育作為國民教育體系的終端,既是前面各學段發展的高地,同時也是各個階段‘后遺癥’的集散地。”[4]當今高校大學生創新能力不足和青少年學生缺乏想象力、思考力廣為詬病,其中的重要根源之一在于各學段對于創新教育重視不夠、缺乏有效銜接和評估檢驗,未能及時、分段、分步消化每一學段學生創新素質培養應該達到的水準。加之我國經濟新常態下教育社會需求水平的不斷提高和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對人才創新素質的迫切提升需求,這些實際情況的發生,進一步倒逼中小學教育要強化學生思考力、創新素質的培養,倒逼教育要從宏觀層面整體加快協調大、中、小學創新教育發展的學段結構化有效銜接與探尋教育結果的實效性。
創新教育是一項持久的工程,不可能單獨依靠某一門課程或某一門學科能夠達成目標,這就更增加了創新人才培育目標達成的難度。雖然《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就各個學段的人才培育目標都作了詳細的闡述,但這不意味著各學段的教育可以割裂彼此之間的相互聯系,[5]“各行其道”“各自為政”。大、中、小學本身就是國民教育體系中彼此聯系又相互獨立的不同層級和不同階段的教育,創新教育更應秉持這一理念,跳出“速戰速決”思維和“各行其道”“各自為政”的保守思維,堅持持久發展原則,將創新人才培育工作統一到大、中、小學一體化總體工作規劃上,切實把社會需求、各學段整體規劃、學生需求、甚至家庭教育有機統一起來,就各個學段創新素質要求加以明確,在課程理念、內容設置、創新人才培育范疇、專業師資培養、活動形式以及考核評估標準等方面制定中長期發展規劃,以各個學段的人才培養目標為依據,既要體現出系統的遞進連貫性,更要努力形成全面整體、綜合推進、優化銜接的教育體系和目標追求,確保各項創新教育目標要求落細落實,以打“組合拳”的方式,推進各學段創新教育的一體化長期有序發展。
3核心議題三:圍繞、關照和服務學生,強化中小學創新教育發展的主體性參與議題
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本身就是基于經濟發展增速過程中要素規模驅動力在減弱,經濟增長將更多依靠人力資本質量和技術進步背景而提出的。活動主體中的人,成為創新引領發展的關鍵核心因素,因此,做人的工作至關重要。創新教育工作本身就是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環節中的重要一環,而且是更是更為復雜的發動人和共同培育人環節,需要各方面人員積極主體參與。
受政治體制和經濟發展水平所制約,為適應我國政治體制改革、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需要和教育上個性化、多樣化的消費需求,中小學創新教育發展的關鍵在于強化主體意識,協調推進整體工作,將教育教學工作重心真正轉移到提高人才培養質量上,必須圍繞學生、關照學生和服務學生展開。存在主義哲學的代表人物雅思貝爾斯曾提到“教育的過程是讓受教育者在實踐中自我練習、自我學習和成長”,[6]“教育活動關注的是,人的潛力如何最大限度地調動起來并加以實現,以及人的內部靈性與可能性如何充分生成”,[7]即如何“通過教育使具有天資的人,自己選擇成為什么樣的人以及自己把握安身立命之根”。[8]所以,為了更好地圍繞學生、關照學生和服務學生,就需要家庭、學校、社會以及學生自我的共同積極參與。
中小學上至管理者下至師生和家長必須深刻認識到創新的重大意義,跳出“零和博弈”思維、跳出“為創新而創新”的本位思維、更要跳出“保守”思維,把思想和行動統一起來,將創新教育視作學校素質教育整體改革的一部分和產物,視作學生素質培養的關鍵核心部分,學校、學生、家庭、社會多個主體積極協調,將外部支持保障與內部積極主動創新結合起來,努力形成學校上下聯動、校內外全員積極參與的局面,充分調動中小學管理者、教師、家長和學生的思想自覺、角色自覺和行動自覺,直面創新教育實然現狀與應該追求之間的差距水平,配合工作,并積極投身其中,使學校、家庭和社會真正從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教育本真追求上重新審視創新教育的存在價值問題,鼓勵人人創新、鼓勵學生動手、實踐和一切有益的創新、增強學生勇于冒尖、大膽質疑的創新自信,使學生不再是旁觀者,而是再創造者,從而實現充分利用各人不同的卻又饒有變化的才能,來實現每個個體追求未來幸福生活和共同促使社會進步的學校教育功能。
4核心議題四:立足情趣浸潤,營造全方位化的創新文化氛圍議題
我國古代著名儒學代表人物荀子曾說過:“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與之俱黑。”講的就是周圍環境對個體發展的巨大影響作用。由于中小學階段的兒童、青少年是正處于從幼稚走向成熟、從兒童走向成人的過渡時期的個體,他們的認知能力、學習能力、自我控制能力還不是很成熟,容易受到外界的影響。所以,營造良好的周圍環境在這一階段就顯得至關重要。
對于中小學生而言,創新教育本身是一項復雜而艱巨的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家庭和校園是學生的主要活動場所,家庭、社會和校園文化是育人的隱性課堂。對于正處于認知能力、接受能力和可塑造性極強階段的中小學生來講,積極的創新文化浸潤,雖然不可能達到立竿見影的教育效果,但如果能充分利用這一環境優勢,開展對創新文化的整體性思考和持續性推進,通過搭建文化平臺、拓寬教育渠道等方式,貼近學生需求,帶動學校、家庭和社會全員全方位育人,積極營造鼓勵大膽創新、勇于創新、包容創新的良好文化氛圍,使創新文化深入學生外環境的方方面面,“堅持用創新文化激發創新精神、推動創新實踐、激勵創新事業”,[8]講好雙創故事,教會學生守正創新,拓寬學生知識視野,充分發揮學生在創新活動中的主體作用,大膽創新實踐,讓學生的創新成果吸引更多學生在日常生活、學習中發揮創新精神,也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受到來自家庭、校園等多方面創新文化的熏陶和輻射效應的影響。這不但能夠有力地規避創新教育實施過程中呈現出的僅僅學校單方面“單打獨斗”的碎片化格局,有利于提升學生參與創新教育教學實踐活動的親和力和認同感,增加學生間創新意識及行為能力相互影響的輻射效應,對創新教育實效性的達成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且對于真正實現“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具有重要的時代意義。
總而言之,中小學創新教育是一項任重而道遠的創新人才培養的奠基工程,中小學只有認清自己在創新教育中承擔的角色和核心任務,真正從培養具有可持續發展能力的創新人才的高度注重頂層設計、從教育的本真目的和根本任務出發,充分發揮中小學教育優勢,結合當前創新教育改革成果,制定大、中、小學一體化創新教育方案,發揮好各個參與主體的應有作用,通過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促進創新教育的普及化,全方位營造良好的創新教育文化氛圍,提升創新教育實效,才能逐步實現中小學創新教育在提高國家自主創新能力、建設創新型國家發展戰略背景下的重要奠基作用。
基金項目:該文為2016年內蒙古哲學社會科學規劃項目“內蒙古高校雙創教育發展對策研究”(項目編號:2016NDB053)階段性成果
參考文獻
[1]葉琳,米俊魁.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背景下省屬高校雙創教育發展的瓶頸與突破[J].當代教育科學,2020(2):64-65.
[2][5]黎大志.中小學教育創新人才培養缺失之原因探析[J].湖南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報,2018(5):42.
[3]鐘秉林.迎接高等教育普及化新階段[J].中國高等教育,2019(17):1.
[4]李麗.找準學段銜接的著力點推動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創新[J].山東教育(高教),2020(6):3.
[6][8]雅思貝爾斯.什么是教育[M].鄒進,譯.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91:3-4.
[7]荀況.荀子[M].謝丹,書田,譯注.太原:書海出版社,20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