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鳳霞/湖北省孝感市農業技術推廣中心 432100
非洲豬瘟(African swine fever,ASF)是由非洲豬瘟病毒(Africanswine fever virus,ASFV)引起的豬的一種急性、熱性、高度接觸性傳染病,發病率和死亡率可達 100%,是世界動物衛生組織OIE 規定的A 類動物疫病,該病在臨床上與其他敗血性、出血性疾病極其相似,尤其與豬瘟較難進行鑒別。我國將其列為一類動物疫病,也是必須報告的動物疫病之一。其發生和流行會給養豬業帶來巨大經濟損失和造成嚴重的社會影響危害。全球呈現高發態勢,現階段對ASFV 防疫缺乏有效疫苗和治療方法。我國是世界第一養豬大國,飼養量占世界總量的 50% 左右,因此加強研究ASFV 特點以及防控措施至關重要。
1921年東部非洲的肯尼亞首次確認非洲豬瘟疫,19 世紀60年代和90年代肯尼亞分別再次暴發ASF 坦桑尼亞于19 世紀80年代發生ASF。1989年馬拉威首次報道暴發ASF,1999年10 月加納有ASF 疫情發生的報告,2001年前報道發生ASF 的國家37 個(非洲27、歐洲8、美洲2),2001年后報道發生ASF 的國家28 個(非洲23、歐洲5);2009年發生非洲豬瘟的國家6 個:俄羅斯、格魯吉亞、納米比亞、毛里求斯、坦桑尼亞、贊比亞,2013年11月18 日贊比亞近2000 豬死于ASF。2018年 8 月 3日,ASF 在中國遼寧省的沈陽市首次暴發,隨后周邊國家蒙古、朝鮮、韓國、越南、柬埔寨、老撾、緬甸、菲律賓以及印度尼西亞等也相繼暴發疫情,引起了全世界對其進一步擴散和蔓延的擔憂。一年多來,疫情擴散速度明顯加快,OIE通報的數據顯示,2019年 1 月至 10 月,曾暴發或正在暴發疫情的國家和地區有26 個,其中歐洲 13 個、亞洲10 個、非洲3 個,當前亞洲的疫情尤為嚴重。
2.1 結構和特征ASFV 是非洲豬瘟病毒科非洲豬瘟病毒屬中的唯一成員。在ASFV 電鏡下呈規則的二十面體對稱結構,直徑約200nm,病毒核直徑約80nm,由致密的核蛋白結構組成的核中含有一種叫做核殼的較厚的蛋白質,含有幾種病毒蛋白,細胞核周圍有兩層被稱為內膜的脂質雙分子層。內膜是衣殼,由主要結構蛋白p72組成,約占病毒蛋白質總量的1/3,構成病毒的二十面體結構。該病毒是媒介昆蟲傳播的DNA 病毒。目前發現ASFV 至少有8 種血清型。其中心層主要由蛋白質構成,厚度約為30nm。核蛋白由基因組和核蛋白組成的直徑約為80nm。病毒基因組由一條直線雙鏈DNA 分子組成,大小為170~193kb,包含151~167 個開放的閱讀框。通常,ASFV 的基因分類是基于編碼p72蛋白的B646L 基因的部分序列,然后基于中央變異區或其他基因的部分序列,如p54 蛋白基因和p30 蛋白基因。目前,將ASFV 分為22 種基因型。ASFV 對熱的抵抗力不強,55℃30min或60 ℃10min 即可使其滅活。ASFV在豬血液中4℃保存時可存活18 個月,在腐敗的血液中或冷鮮肉中可存活15周,豬體污染物中1 個月,室溫下、糞便中11d,冰凍肉尸內可以存活15年。2%氫氧化鈉溶液于24h 內使其滅活。ASFV 對乙醚及氯仿等脂溶劑敏感。最有效的消毒藥是10%苯及苯酚。
2.2 易感動物和傳染源
非洲豬瘟病毒(CSFV)可以通過感染家豬、疣豬和蜱在繁殖環境和野生環境之間傳播。包括家豬和野豬。它的主要宿主是非洲野豬,特別是疣豬,以及美洲后頸野豬,美洲南部和中部的白唇野豬也被懷疑是病毒的攜帶者。被感染的豬表現出相應的臨床癥狀。非洲豬瘟病毒也感染蜱,從而實現豬與自然環境的循環傳播。軟蜱如隱咀蜱、鈍邊蜱和豬虱,是非洲豬瘟的長久宿主。非洲豬瘟可以在軟蜱中進行繁殖,并在任何時候感染豬或野豬,但ASFV 不會感染人類。
感染豬和帶毒豬應為傳染源,被感染豬的組織和體液含有高滴度病毒;被污染的水、谷倉、車輛、用具和衣物也能感染健康的豬;受感染的豬肉和肉制品是ASFV 的重要傳染源,野豬和軟蜱是ASFV 的儲藏宿主。
2.3 發病機理及臨床癥狀ASFV 病毒可以通過口腔和呼吸系統進入豬體內,并在鼻咽或扁桃體感染。病毒迅速擴散到下頜淋巴結,并通過淋巴和血液擴散到全身。感染強病毒后細胞變化迅速,在出現明顯刺激反應前細胞全部死亡。感染減毒病毒時,刺激反應很容易觀察到,細胞核變大,一般出現有絲分裂。
ASF 感染可分為急性、亞急性、慢性和隱性感染。發病率通常為100%,高毒株的致死率為100%,中毒株為60%~70%。只有在急性感染期才有大量的游離病毒顆粒。發病時體溫升至41℃,持續約4d,直至死亡前48h。體溫過低是其特征,臨床癥狀直到體溫過低才顯現。在豬感染ASFV病毒后的前3~4d,發燒期間食欲下降。躺在豬舍的角落里,四肢極度疲勞和虛弱,脈搏急促,呼吸困難,漿液性或粘液膿性結膜炎,皮膚出血。有些菌株可在發熱后第7d 或癥狀出現后1~2d 引起血性腹瀉、嘔吐和死亡。
由于ASFV 保護性免疫反應的復雜性,目前還沒有理想的主動或被動免疫疫苗,主要采取嚴格的診斷和檢疫措施進行防治。但是,在中國大陸任何接觸ASFV 活毒都是危險的。因此,我國有必要建立一種非傳染性的診斷方法。ASFV 的診斷和其他病毒感染性疾病一樣,是以流行病學和病理學為基礎,然后在BSL-3 實驗室確診。目前用于檢測ASFV 抗原的方法有瓊脂擴散試驗、補體結合反應、雙抗體夾心ELISA、電鏡、直接免疫熒光 法(direct immunofluoresence,DIF)和自動玫瑰環法(HAD),其中常用的有DIF 和HAD。抗體檢測的方法包括補體結合反應、間接免疫熒光(indirect immunofluorescence、IIF)、放射免 疫擴散、酶聯免疫吸附試驗和免疫斑點試驗,常用的方法有免疫熒光法和酶聯免疫吸附試驗。當酶聯免疫吸附試驗結果不確定或抗原制備困難或復雜時,可使用免疫熒光法。因沒有疫苗抗體干擾,所以檢測ASFV 抗體具重要意義,尤其是亞急性和慢性型病例,患病動物組織液和血清均可用來檢測,OIE將ELISA 作為血清學檢測ASFV 的首選方法,目前應用最廣的是間接ELISA和夾心ELISA。
當前,我國非洲豬瘟防控工作取得了積極成效,但病毒已在我國定殖并形成較大污染面,疫情發生風險依然較高,稍有松懈就可能反彈擴散,必須建立健全常態化防控措施。該病傳播迅速、傳播媒介分布廣泛,再加上我國國土面積大,畜禽調運距離遠,畜產品流通環節和渠道復雜,迫切需要加強規范和管理。在全國實施分區防控是重要舉措,需不斷提高防控能力,加強宣傳培訓,提高基層動物防疫人員對非洲豬瘟的鑒別診斷能力,提高養殖場(戶)生物安全水平,推動生豬產業轉型升級,減少生豬長距離調運,防范疫病跨區域傳播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