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文艷/廣西荔浦市雙江鎮水產畜牧獸醫站 546600
犢牛腹瀉是一種世界范圍內的疾病,是牛養殖業中的常見病,在一年四季都能發生,高發期為冬季和春季。患病后的犢牛采食量下降,精神不振,拉稀便,脫水和體重減輕等。犢牛腹瀉會影響犢牛的生長,甚至死亡,發病率和死亡率都很高,給養殖戶帶來很大的經濟損失。為此,應該在分析犢牛發病原因的基礎上提出有針對性的防治對策。
犢牛腹瀉并非一種獨立的疾病,可能有多種因素造成,引發犢牛發病的原因包括以下幾方面。
1.1 妊娠母牛飼養管理不到位妊娠期母牛的健康狀況和營養狀況非常的關鍵,會影響腹中胎兒的生長和發育,在妊娠階段,營養不均衡會影響胎兒的正常生長和發育。犢牛出生之后體質虛弱,抗病能力低,很容易患上腹瀉疾病。另外,一旦營養不均衡或者不足會影響母牛的泌乳質量,導致乳汁中的免疫球蛋白降低,影響犢牛獲得免疫球蛋白的能力,增加腹瀉的概率。
1.2 生物性因素生物性因素包含多種,如細菌性因素、病毒性因素和寄生蟲因素,能夠引發犢牛腹瀉,危害較大。引發犢牛發生腹瀉的細菌主要有大腸桿菌和沙門氏菌,調查研究顯示,有28%以上的犢牛腹瀉是由致病性大腸桿菌引起,大腸桿菌病具有很強的傳染性,對犢牛的危害較大。導致腹瀉的主要病毒有輪狀病毒和細小病毒等,也容易出現混合感染。染輪狀病毒之后,犢牛出現劇烈的腹痛和脫水癥狀,甚至造成犢牛的死亡,發病率比較高,可達70%以上。病毒性腹瀉主要以胎內感染為主,母牛染病之后直接傳染給犢牛,或者造成母牛的流產和產死胎,對牛養殖業的危害較大。誘發犢牛腹瀉的寄生蟲主要有球蟲和胃腸道線蟲,線蟲感染率最高。線蟲可以在犢牛的消化內寄生,引起消化道炎癥和腸道吸收功能下降,進而引發腹瀉,或者造成犢牛的貧血,最終衰竭死亡。
1.3 飼養管理環境犢牛在出生之后應該讓其盡早的吃上初乳,應該越早越好,否則會影響犢牛胃腸道的抵抗能力,引發犢牛腹瀉。如果需要人工哺乳,應該堅持定時、定量和定位的原則,否則會刺激犢牛的胃腸道功能而引發腹瀉。此外,圈舍通風不暢和采光條件不好也會導致犢牛感染,出現腹瀉。如果養殖環境差,沒有做好母牛的乳房護理工作,乳汁不干凈也會引發腹瀉。在冬春交替季節和秋冬交替季節,氣溫變化比較大,如果沒有做好養殖場內的保溫工作,會使犢牛出現應激反應,從而引發腹瀉。
要做好犢牛腹瀉的防控工作,如果出現明顯的腹瀉癥狀,必須及時治療,否則會造成犢牛的死亡,帶來很大的經濟損失。在日常養殖中,通過科學的預防能夠減少毒犢牛腹瀉的發生概率,保障犢牛的健康生長。
2.1 治療措施
2.1.1 通用型治療方法發現患病犢牛之后及時的隔離,放在單獨的圈舍喂養,確保環境的干燥溫暖,然后選擇有針對性的治療對策。在治療中要做好消炎解毒工作和防脫水工作。主要的治療方法包括以下幾種,為犢牛補充適當的體液,加強對腸道功能的保護。如果犢牛的癥狀較輕,可使用消化的道物,調整犢牛的胃腸道功能,并且要注意排除犢牛體內的積糞。如果犢牛癥狀比較嚴重,要使用抗菌消炎類的藥物,并且輔助補液治療,可以使用痢特靈和葡萄糖生理鹽水治療,效果顯著。
2.1.2 針對性治療方法第一,如果是管理因素造成的犢牛腹瀉,必須要做好日常的管理工作,加強對犢牛和母牛的管理,做好飼料的管理。發現消化不良或者腹瀉癥狀要及時治療,逐漸恢復犢牛的胃腸道功能,也可以采取相應的治療對策,可以口服碳酸氫鈉和乳酶生,并且補充適量的微量元素和維生素,促進犢牛消化功能的恢復。第二,如果是細菌性原因引起的腹瀉,采用藥物治療效果顯著,并且結合犢牛脫水的癥狀和中毒的情況選擇有針對性的治療方式。如果是大腸桿菌引發的犢牛腹瀉,可以使用磺胺類藥物和抗生素類的藥物,對大腸桿菌能夠起到很好的控制作用,主要的抗生素有慶大霉素、環丙沙星和頭孢類藥物。針對腸炎型腹瀉,做好抗生素的殺菌消炎,輔助使用消化類藥物,幫助犢牛止瀉,以便取得最佳的治療效果。犢牛在患腹瀉疾病之后體內的營養元素流失較多,要給犢牛適當的補充體液和電解質,確保體內的電解質平衡。第三,針對病毒引發的犢牛腹瀉,必須要提高犢牛的免疫能力,可以使用干擾素和抗病毒類的中藥治療,都能取得很好的效果。調查研究顯示,常見的抗病毒類的中草藥制劑具有很好的防護效果,可以使用黃芪多糖注射液和板藍根等預防繼發感染,適當的補充體液。第四,如果是寄生蟲因素引發的腹瀉,要明確寄生蟲的種類,然后選擇有針對性的藥物治療,如果是球蟲病引起的犢牛腹瀉,可使用磺胺類藥物,或者磺胺二甲氧嘧啶等。如果是線蟲病引發的犢牛腹瀉,丙硫咪唑和左旋米唑效果顯著。無論采取何種治療方式和措施,都要堅持對癥治療的原則,并且在治療的過程中輔助體液的補充,有些犢牛在腹瀉之后會出現明顯的脫水癥狀,導致體內的電解質紊亂或者酸中毒,適當的補充體液可糾正酸中毒,維持犢牛機體的平衡。
2.2 預防措施
2.2.1 加強飼養管理針對妊娠期母牛,適當的增加精飼料的喂養,滿足母牛對營養的需求,保證母牛產后的乳汁滿足犢牛的生長。在母牛妊娠的后期階段,適當的增加每天的運動量,讓母牛沐浴陽光,在妊娠后期階段限飼。此外,犢牛出生的1h 內吃上初乳,人工喂養的犢牛需要堅持定時、定量和定位的原則,如果發現有明顯的腹瀉癥狀,必須隔離,單獨喂養,然后有針對性的治療。
2.2.2 制定合理的消毒清潔和免疫計劃做好養殖場的消毒管理工作,制定消毒制度,包括大門的消毒,工作人員的消毒,牛欄和牛舍的消毒等。進出養殖場的車輛和工作人員必須通過消毒池,經過消毒之后才能進入。養殖人員在進入牛舍之前需要更換專用的工作服。上一批牛群轉出后到下一批牛全轉入前做好空舍消毒工作,在消毒完成之后空置7d 后才能轉入新的牛群。采取緊急消毒的對策,針對突發性的傳染性疾病時,需要對感染牛只停留過的地方進行徹底的消毒,除了需要上述的消毒措施,在飼養的過程中,尤其在母牛預產期的前5d,要徹底的對圈舍進行消毒,在產前的一周到產后的兩周,要定期清潔母牛的乳房和乳頭,保證乳汁的質量。牛寄生蟲病是引發牛腹瀉的主要原因之一。牛只的糞便中含有寄生蟲卵,會污染飼料和飲水資源,導致犢牛感染寄生蟲病。因此,應該保證圈舍的干凈衛生,定期清理糞便,減少寄生蟲的數量。在潮濕的環境中很容易出現犢牛腹瀉,要確保養殖環境的干凈衛生,可以在飼料中添加抗蟲類藥物,預防效果顯著。牛分娩前的2~4 周可以接種大腸桿菌、冠狀病毒和牛輪狀病毒等疫苗,犢牛可通過母牛的初乳獲得抗體,能夠減少病毒性腹瀉的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