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莉/重慶市巴南區石灘鎮農業服務中心 401320
牛呼吸道疾病是常見的病害之一,是由一種病原或者多種致病菌生物混合感染引起的一種疾病。牛呼吸道疾病在全世界范圍內流行,對牛養殖業的危害較大,具有發病率高和死亡率高的特點,主要發生在秋冬季節和新引進的牛群。牛呼吸道疾病的嚴重程度受到飼養管理條件、牛只自身抵抗力和應激強度的影響。主要的臨床癥狀為發熱、咳嗽、精神不振、采食量下降和呼吸困難。相關的研究顯示,牛呼吸道疾病占所有牛病中的65%左右,對肉牛的影響最大,感染率可達90%以上。數據統計顯示,褐牛犢牛在40~50 日齡時最容易染病,患病率可達82%左右,也有較高的死亡率,尤其是出現細菌性和病毒性混合感染之后,會加重呼吸道系統的病情,死亡率升高。
1.1 病毒引起的細胞繼發性感染主要包括以下兩種方式。第一,病毒直接損害呼吸道、氣管和支氣管黏膜,導致上呼吸道、氣管和支氣管引發肺部發生感染。第二,病毒侵害機體,并且降低機體的免疫能力,引發細菌感染。
1.2 外地引進犢牛和長途運輸養殖場從外地引進犢牛或者長途運輸也會增加呼吸道疾病的風險,有些養殖戶從市場上購買犢牛,沒有經過檢疫,很容易出現呼吸道疾病。此外,犢牛在運輸的過程中出現應激反應,免疫能力降低,很容易患病。在犢牛引進運輸的過程中,運輸密度大和路途遠也增加了應激的風險,導致發病概率提升。
1.3 飼喂不足因為天氣原因,犢牛斷奶會受到影響,母乳不充足,加之飼料營養不均衡,不能滿足犢牛營養的需求,犢牛處于半饑半飽和亞健康狀態,免疫力和抵抗力降低,加之飼養管理不當,增加了感染病菌的風險,發病率和死亡率都高。
1.4 管理因素圈舍通風不良,溫度過低,尤其是進入冬季之后,早晚晝夜溫差大也容易導致該病發生。如果圈舍內的溫度太低或者濕度太高,會促發呼吸系統疾病的發生,尤其是2 個月齡以內的犢牛最容易患病。
呼吸道疾病的癥狀為咳嗽、流淚和流涎。有些犢牛流黏性或膿性鼻液,體溫升高到40~42℃。牛精神不振、采食量下降,不喜歡運動型照,活動之后咳嗽劇烈,經過2~3d,咳嗽癥狀加重,呼吸困難,反芻減少或者停止,個別犢牛出現腹瀉,糞便中帶血,經過12~48h 死亡。對病死犢牛解剖后可以發現,病理變化明顯,出現明顯的呼吸道疾病癥狀,有支氣管肺炎、化膿性肺炎和纖維素性胸膜肺炎。
3.1 接產環節的控制
3.1.1 產房和墊料的衛生管理為減少患病率,要及時的打掃產房,產房要干凈衛生,并且定期消毒。每天更換墊料,保證墊料的干凈松軟,防潮防濕,避免出現病菌。加強牛舍的消毒工作,2~3d 消毒一次,使用過氧乙酸或者新潔爾滅消毒,需要注意的是,在消毒的過程中不能刺激犢牛的眼睛和乳房等敏感部位。
3.1.2 分娩和助產要求選擇自然分娩的方式,如果需要助產,手法要溫柔。為提高配種率和減少難產,堅持適齡配種,當褐牛母牛長到一歲左右,體重達250kg 時可以進行初配。在母牛妊娠階段,要控制膘情,適當的增加運動量。在母牛生產之前,養殖人員做好產前的檢查工作,一旦發生難產,結合實際情況及時助產,或者進行剖腹產。此外,在犢牛出生后,第一時間清理口、鼻、耳中的粘液,保證犢牛的呼吸暢通。
3.2 及時吃上初乳新生犢牛在出生一個小時要喂食初乳,控制好第1 次初乳的喂食量,之后逐漸增加喂食量,每天3~4 次,繼續喂養3d。此外,掌握好初乳灌服的時間,最好不能超過2h,否則會影響犢牛的消化,導致有益菌的繁殖生長受到有害菌的抑制,降低犢牛的抵抗力,增加發病概率。
3.3 哺乳期飼養管理
3.3.1 常奶的飼喂量及方法犢牛出生后的5d 應該飼喂常奶,按照犢牛的體重選擇具體的奶量,每天兩次即可。隨著日齡的逐漸升高,可逐漸的遞增喂養量,控制奶溫,在35~38℃之間。在飼喂的過程中堅持定時、定點和定量的原則,避免操之過急,否則會影響消化吸收,增加患呼吸道疾病的概率。
3.3.2 飼養環境的控制在哺乳期犢牛的飼養管理過程中,要保證圈舍的干凈干燥,保證墊料的衛生,每天消毒1次,選擇過氧乙酸或者新潔爾滅,帶畜噴霧消毒,防止對犢牛的眼睛和其他部位造成危害。犢牛出生的3d 后給水,讓犢牛自由采食,提高胃腸道能力。
3.4 斷奶期飼養管理
3.4.1 斷奶及分群犢牛斷奶之后選擇飼料喂養,引導犢牛自由采食,犢牛采食量增加之后,要適當的減少奶量,循序漸進的斷奶。褐牛犢牛斷奶時間選擇在4 月齡,斷奶之后要選擇分群飼養,一群10 頭到15 頭,結合犢牛的身體狀況和健康情況采取分群措施。
3.4.2 飼養環境的控制斷奶之后的犢牛對外界的市場環境較為敏感,尤其是犢牛舍,必須保證通風、干燥和整潔,加強對牛舍的消毒工作,每間隔1~2d消毒一次。
3.4.3 犢牛混合飼料配方犢牛斷奶之后,要為其提供營養充足的飼料,配方有玉米、棉粕、麥麩、葵餅和預混合料等,按照一定的比例混合搭配。
3.5 犢牛的免疫出生之后的犢牛通過母乳獲得一定的免疫抗體,但是隨著犢牛的生長,尤其斷奶之后犢牛不能獲得母源的抗體,為此,要結合地區的流行病學實際情況和犢牛的體況做好科學的免疫工作,減少牛呼吸道疾病的發生,保證犢牛的健康生長。
研究顯示,呼吸道疾病的診斷和治療比較復雜,同時治療難度大。在患病的初期階段,可選擇抗生素類藥物進行治療,效果顯著。但是隨著病情的蔓延,可能出現耐藥性導致病情的反復發作,影響治療效果,為此,在犢牛呼吸道疾病預防的過程中,堅持預防為主和綜合防治的原則。
4.1 預防措施提高犢牛的免疫力和抵抗力,出生之后及時的喂食初乳,并且注射滅活疫苗,提高犢牛對病毒的抵抗力,避免發生繼發細菌感染。科學規劃犢牛養殖場,做到夏季通風和冬季保溫。加強對新引進的犢牛的管理,對新引進的犢牛需要隔離觀察,15d 到21d之后才能混合喂養。加強對犢牛的飼養管理和環境管理,通過精心的管理方式能夠提高犢牛的抵抗力。此外,因為出生的犢牛的免疫力和抵抗力較差,通過喂食營養均衡的飼料可提高抵抗力,讓犢牛自由采食,促進胃腸功能的發育,適當的增加犢牛的運動量,保證休息場所和運動場所的干燥和清潔,減少疾病的發生。
4.2 治療方案包括以下兩種:其一肌肉注射或皮下注射百福他,結合犢牛的體重選擇具體的注射量,每隔3d 注射1 次,連續使用3 次,并且配合肌肉注射美達佳;其二為皮下注射專克靈,注射1 次即可,并且配合肌肉注射或皮下注射美達佳。
犢牛呼吸道疾病的發生和飼養管理有著很大的關系,采取科學的預防措施是關鍵,發病之后及時隔離犢牛,重點防控,合理喂養,促進犢牛盡早康復。此外,做好日常的衛生消毒管理工作,加強免疫,增加犢牛的運動量來增加免疫力和抵抗力,減少犢牛呼吸道疾病的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