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圖寶力代/新疆和靜縣鞏乃斯鎮農牧業發展服務中心 841300
曹政*/重慶市畜牧科學院 402460
狹義羊梭菌病包括羊快疫、猝狙、羔羊痢疾和羊腸毒血癥。此外,羊黑疫、破傷風、肉毒梭菌中毒癥等也屬于梭菌病的范疇。該類疾病的共同特點是不同品系羊均易感,發病急、死亡快、死亡率高。本文就臨床高發的羊快疫、猝狙、羔羊痢疾和羊腸毒血癥進行綜述。
產氣莢膜梭菌(Clostridium perfringens)是一種重要的人畜共患病,危害極大,是造成人創傷性氣性壞疽和食物中毒,牛、羊猝死癥,動物壞死性腸炎、腸毒血癥的主要病原菌之一。該菌廣泛分布于自然界和動物體消化道內,是一種典型的條件致病菌。當外界環境突然發生變化時(如:應激、天氣突變、飼料更換或感染疾病等),該菌便會在宿主腸道內大量繁殖,同時產生多種毒素。根據產生的4 種主要外毒素,將其分為A(α)、B(α、β、ε)、C(α、β)、D(α、ε)、E(α、ι)五個亞型。菌體自身本無侵襲力,但產生的毒素致病,可導致各種動物發生壞死性腸炎、腸毒血癥、創傷性氣性壞疽和人食物中毒等。其中,A 型產氣莢膜梭菌可導致人、牛、馬、羊的氣性壞疽和綿羊黃羊病等;B 型產氣莢膜梭菌主要引發羔羊痢疾,此外還可導致牛、馬、羊的壞死性腸炎和腸毒血癥等;C 型產氣莢膜梭菌主要引起羊猝狙和新生動物的壞死性腸炎和腸毒血癥等;D 型產氣莢膜梭菌主要引起綿羊、山羊和牛的腸毒血癥等。
腐敗梭菌(Clostridium septium)是導致人和動物發生惡性水腫的主要病原菌,故也稱之為惡性水腫桿菌(Bacillus edema)。因外傷感染可導致牛、羊等家畜發生惡性水腫的臨床報道較少,但經消化道感染造成的羊快疫最為常見,是一種多發非接觸急性致死性傳染病。
梭菌毒素毒性極強,常呈混合感染而致病。產氣莢膜梭菌常與腐敗梭菌混合感染而致病,發病急、病程短、發病率高、死亡率高。動物感染后多呈急性經過,發病后往往未表現出任何典型臨床癥狀,幾小時內便迅速死亡,所以不能及時進行診斷和治療,給畜禽養殖業造成了巨大的經濟損失。
獸醫臨床中,綿羊較山羊易感。其中,6~18 月齡綿羊在早春或秋冬氣候劇變時最易發生羊快疫;2~12 月齡綿羊在春夏或秋冬換季時最易發生羊腸毒血癥;早春或秋冬季節放牧于低洼沼澤地的6~24 月齡山羊、綿羊最易發生羊猝狙,并且呈明顯的地方流行性;而1 月齡內綿羊羔最易發生羔羊痢疾,多是由于母羊營養不良、產羔季節寒冷或炎熱造成。
羊群中營養狀況良好的成年羊往往最先發生羊快疫,部分患羊致死前常伴有眼結膜潮紅、磨牙呻吟、肌肉痙攣、口內流出帶血泡沫;疝痛、臌氣、排便困難、糞便中混有黏液、脫落黏膜,有時排黑色稀糞,間帶血液。剖檢發現真胃出現出血壞死性炎癥,主要集中在胃底部及幽門部;腸內充滿氣體,腸黏膜發生充血、出血,膽囊多腫脹。如未及時剖檢,尸體快速腐敗,肝觸片鏡檢可見長鏈狀腐敗梭菌,是本菌的典型形態特征。
患羊腸毒血癥病羊往往突然死亡或出現臨床癥狀后2~4h 死亡,部分病羊瀕死前發出哀鳴、步態不穩、呼吸急促、全身肌肉震顫、倒地抽搐、角弓反張,眼結膜和口黏膜蒼白、四肢和耳尖發冷、口鼻流沫。病羊出現臨床癥狀后基本會致死,病死率很高。剖檢發現心外膜有出血點、小腸呈輕度卡他性炎癥;腎臟質軟如泥,觸壓便朽爛,腎內可分離出D 型產氣莢膜梭菌,因此又俗稱“軟腎病”。
羊猝狙患羊也是突然發病,并常在發病后3~6h 死亡。病羊早期臨床癥狀不明顯,偶見突然沉郁、劇烈痙攣、倒地咬牙、眼球突出、驚厥而亡。剖檢病變主要見于小腸一段或全部呈現出血性腸炎變化,部分病例偶見空腸潰瘍或糜爛,腎臟腫大,但質不軟。死亡8h后尸檢可見骨骼肌中呈現氣腫疽樣病變(肌肉出血,間有氣泡),體腔液中可分離出C 型產氣莢膜梭菌。
羔羊痢疾患羔多呈急性或亞急性經過,體溫可達41℃,病羔發病初期精神沉郁、低頭弓背、食欲減退或廢絕,喜伏臥、頭頸向后彎曲,隨之發生持續性腹瀉、排黃色或帶血稀便;發病后期大便失禁、肛周被稀便污染,身體虛弱、極度脫水、臥地死亡。剖檢真胃內有未消化的凝乳塊,小腸尤其是回腸呈出血性腸炎變化,腸內充滿鮮血樣物質,因此也俗稱“紅腸子病”;病程稍長的病羔可見小腸或結腸黏膜出現約1~2mm 的潰瘍斑,潰瘍斑周圍有一出血帶,實質器官腫大或變性。
我國目前羊出欄量約為3 億只,存欄基數巨大,由梭菌導致的羊梭菌病,不同品系、不同年齡羊均易感,發病急、發病率高、死亡快、死亡率高,給養羊業造成了巨大的經濟損失。對于該病的綜合防控,筆者認為應從以下兩方面加以重視:
4.1 加強科學免疫國內目前使用的疫苗主要有:“羊快疫、猝狙、腸毒血癥三聯滅活疫苗”、“羊快疫、猝狙、羔羊痢疾、腸毒血癥四聯滅活疫苗”和“羊快疫、猝狙、羔羊痢疾、腸毒血癥四聯干粉滅活疫苗”,均是由腐敗梭菌、B型和D 型(或C 型)產氣莢膜梭菌培養物經甲醛滅活脫毒后制備而成的多聯多價疫苗,其抗原有效成分為脫毒后的各型毒素。傳統工藝生產的疫苗普遍存在抗原成分復雜、有效抗原含量較低、疫苗免疫應激等不足,且疫苗僅免疫一次,因此容易導致免疫失敗。中國獸醫藥品監察所應用了血清中和法分別對2006~2014年生產的羊三聯四防類疫苗進行了免疫效力抽檢,檢驗結果發現,B、C、D 型產氣莢膜梭菌不合格比例分別高達55.56%(15/27)、63.64%(21/33)和39.39%(13/33),綜合不合格比例高達72.73%(24/33);腐敗梭菌不合格占比為45.45%(15/33)。因此,筆者建議牧民使用羊三聯四防疫苗時,由原來的一次免疫調整為二次免疫,春、秋兩季分別免疫此次。
4.2 加強飼養管理產氣莢膜梭菌和腐敗梭菌均屬于條件性致病菌。因此,加強飼養管理、保障羊群營養健康、減少應急和控制傳染原,也能有效預防該類疾病的發生。在日常飼養管理中,保障羊群營養,根據羊群各個生長階段的營養需求和季節特征,及時補添草料、精料、蛋白質、礦物質、維生素、微量元素和微生態制劑等,以增強機體抵抗力。其次,營造舒適、衛生的圈舍,應定期對圈舍和用具進行消毒殺菌,并應注意防寒保暖和防暑降溫,以避免其他疾病繼發。定期驅蟲和減少應急,定期驅蟲可有效降低體內外寄生蟲對宿主羊的營養消耗應急,同時不給羊群投喂變質發霉飼料和霜凍飼草,寒冷季節給羊群飲用溫開水,以減少應急繼發。最后,控制傳染原,畜主應避免羊群在梭菌病原分布較多的低洼潮濕處采食,并群前應先進行隔離檢驗以確保待并群羊只未攜帶梭菌病原,及時隔離病羊并無害化處理病死羊,同時對圈舍和用具進行全面消殺,以控制傳染源和切斷傳播途徑。
羊梭菌病發病突然、病程急促、致死率高,應加強疫苗免疫和飼養管理,增強抵抗力、控制傳染源、切斷傳播途徑、保護易感羊群,科學防控羊梭菌病的發生與傳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