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中華/河南省新野縣動物疫病預防控制中心 473500
奶牛子宮內膜炎是養殖過程中奶牛常見的一種疾病,對奶牛的健康有很大的影響。本文通過對奶牛子宮內膜炎引起的發病原因及治療措施進行分析認為:該病主要由產后粘連、產后子宮內膜病變、季節變化、營養不良等因素導致的。一旦發生應及時采取有效措施。目前,可采用中西醫結合治療,讓動物早日康復。本文分析了奶牛子宮內膜炎的病因,總結了治療措施。具體內容如下。
1.1 病原感染細菌、病毒、真菌等病原微生物會引起奶牛子宮內膜炎發生。致病菌進入奶牛子宮后通過快速繁殖引起感染。另外,在奶牛機體抵抗能力弱且子宮的自凈能力有限時,細菌、病毒、真菌等病原菌會進入奶牛子宮引起子宮內膜炎的發生;其次,在分娩期間,奶牛產道被破壞,這為病原體的入侵提供了機會。病原體入侵后通過快速繁殖引起子宮感染。母牛的子宮口作為抵御細菌的天然屏障,通常情況下收縮關閉,即使在發情期也只有一根細而彎曲的管開放。但在人工授精過程中子宮口被人為打開,如果人工授精操作不當或消毒不全面,可能會造成病原體入侵,導致子宮感染。與此同時,營養不良或過剩也會導致奶牛子宮內膜炎的發生。
1.2 胎衣滯留產后母體弱可能導致胎兒娩出后不能及時排除胎衣。奶牛胎盤包括上皮絨毛膜和韌帶絨毛膜,胎衣滯留通常發生在奶牛生產后不能自然脫落時。如果奶牛在懷孕期間感染子宮,就會導致胎盤出現子宮內膜炎等疾病,容易誘發結締組織增生,引起胎盤與子宮粘連,胎衣就會留在體內,無法排出的的胎衣會在子宮內被破壞、分解,引起子宮急性炎癥甚至敗血癥。
1.3 奶牛產后子宮內膜損傷正常情況下,奶牛子宮頸收縮緊密,孕期收縮強度大,可有效防止病原體侵入子宮。即使在高溫下張開一點,病原微生物也很難進入子宮頸口中。但在奶牛生產前后,由于生殖器官的生理、形態發生了變化,通過產道分娩的胎牛很可能對產道造成一定程度的損傷,特別是在人工助產過程中,使用助產設備和手指,容易造成產道損傷,使產后子宮內膜對病原的機體抵抗力降低對子宮內膜表面造成嚴重損害,增加奶牛子宮內膜炎的危險。
1.4 季節變化的影響根據相關報道,在春冬季奶牛更容易患子宮內膜炎,因此,引起奶牛子宮內膜炎的原因主要是分娩月份。如果奶牛在懷孕期間感染子宮,就會導致胎盤炎癥、子宮內膜炎等疾病,容易誘發結締組織增生,引起胎盤與子宮粘連,胎衣就會留在體內。無法排出的胎衣會在子宮內被破壞分解,引起子宮急性炎癥甚至敗血癥。通常5~10 月發病機率普遍較高,平均約為51.98%,其余月份發病機率平均約為35.43%,因此,一年四季中奶牛患子宮內膜炎的機率也存在差異,春季是子宮內膜炎的高發期,發病機率約為64.44%,夏季約為29.33%,秋季是子宮內膜炎的低發期,約為19.23%,年平均發病率約為48.15%。可見,該病的發病率以春冬季最高,秋夏季最低。
1.5 營養不良的影響維生素和礦物質的缺乏會致使奶牛營養不夠均衡,同樣也會影響抵抗力,可能引起子宮內膜炎的發生。奶牛在分娩前如果攝入能量過剩可能會出現肥胖綜合癥,這不僅會影響其繁殖效率,也會導致胎衣滯留、乳腺炎及子宮炎癥的發生。一些瘦弱的奶牛在分娩后的20d 內可能出現子宮內膜炎癥狀。因此,養殖戶不僅要注重奶牛的日常喂養,更要確保奶牛飼料營養平衡。
1.6 人工授精不當母牛的子宮口作為抵御細菌的天然屏障,通常情況下收縮關閉,即使在發情期也只有一根細而彎曲的管開放,但在人工授精過程中子宮口被人為打開,如果人工授精操作不當或消毒不全面,可能會造成病原體入侵,導致子宮感染。
2.1 加強奶牛產前、產后飼養管理奶牛養殖過程中,一定要注意妊娠后期與日糧的平衡,特別是補充VA、VD、VE 及攝入足夠的礦物質。奶牛分娩的前2 周內,奶牛應該隔離并分群飼養,并經常檢查以及治療。產房和產床應保持衛生并進行消毒。在分娩過程中,應規范助產操作,避免產道的損傷,降低感染幾率;為確保使奶牛產后快速恢復體力,應對其注射葡萄糖酸鈣和葡萄糖,幫助其康復。分娩后24~48h 應向其子宮內注入對應的抗生素,以防產后出現子宮感染情況。
2.2 堅持早發現、早診療的原則奶牛子宮內膜炎的高發期通常在產后。妊娠期奶牛子宮感染后會導致胎盤出現炎癥,進而引發子宮內膜炎。病原菌感染會導致子宮結締組織大量增生,引起胎盤與子宮出現粘連,導致胎衣在胎兒分娩后無法正常排出。滯留在子宮內的胎衣隨后會被分解破壞,加重子宮炎癥癥狀,甚至還會引發敗血癥。如果治療不及時,則會引起炎癥的擴散,導致漿膜炎和肌炎,從而增加后期治療的難度。另外,分娩后子宮口不恢復也會增加炎癥治療的難度。因此,繁育者應注意日常觀察,本著及時發現、及時治療的原則,以免錯過最佳診斷和治療時機,造成嚴重的經濟損失。
2.3 中西藥治療方法在西藥治療中,可直接使用抗菌西藥來殺滅奶牛子宮內的有害微生物,有效抑制和緩解子宮內膜炎的癥狀。土霉素、頭孢菌素、恩諾沙星等是子宮內膜炎治療的常用藥物。使用恩諾沙星(5mg/kg)可有效減少母牛疼痛以及組胺的分泌,一般在治療5d 后子宮分泌物消失,50d 后恢復正常。另外,為確保使奶牛產后快速恢復體力應對其注射葡萄糖酸鈣和葡萄糖,幫助其康復。對處于發情期的奶牛,一般采用300mL 生理鹽水沖洗子宮,并向子宮內注入30~40mL 抗菌液。同時每8~10h 用洗液沖洗1 次,從而可達到良好的抗菌抑菌效果。
在中藥治療中,黃芩、硼砂和連翹對大腸桿菌的抑制效果最好。據報道,以桃葉等原料制成的“露得凈”對奶牛子宮內膜炎有顯著療效,治愈率為80.7%。結果表明,川芎30g、生姜、桃仁、益母草、當歸各50g、煎煮2 次給奶牛服用也有良好的防治效果。其次,還可使用野生益母草對子宮內膜炎進行有效的預防和治療。以紅花、桃仁、益母草為原料制成的藥物,可直接注入牛子宮,起到保護子宮、防止此類炎癥復發的作用。
綜上所述,由于胎衣滯留、子宮內膜損傷、營養不均衡、季節變化等原因,奶牛在生產階段很容易發生子宮內膜炎。子宮內膜炎對牛繁殖性能影響嚴重,可大大降低養殖經濟效益。因此,飼養人員應加強日常防護,從而減少該病的發生。飼養戶應該本著早發現、早治療的原則,實施科學化和標準化的日常喂養,注重日常圈舍的消毒及衛生清潔;同時應該根據病牛的具體情況及病癥,采取西藥、中藥和其他治療手段相結合的方式進行治療,從而達到良好的治療效果,減少不必要的經濟損失,從而提高飼養戶的經濟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