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 悅
(吉林農業科技學院 吉林 吉林 132001)
2004年以后,我國糧食生產出現了“十三連增”,同時也出現了進口量、庫存量齊增的現象,農產品供求結構失衡、生態環境惡化等問題逐漸顯現。2016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啟動了新一輪的農業結構調整。吉林省是糧食大省、玉米核心產區和確保國家糧食安全的核心基地。隨著玉米臨時收儲政策實施和玉米價格上漲,吉林省玉米播種面積和單產大幅增加,以玉米為主的單一種植結構逐步形成。這種結構一方面導致大量玉米庫存積壓,增加了玉米加工公司的生產成本,造成了經濟損失;另一方面,大豆、高粱等大量農產品進口,形成了一種反向的市場格局,國內庫存積壓與國外進口并存[1]。在全球經濟一體化和供求關系發生根本變化的背景下,探討吉林省糧食作物供給側結構改革具有重要意義。
吉林省位于我國東北地區中部,耕地資源豐富,具有適合農作物生長的土壤、光照、氣候等優越條件,是我國著名的商品糧生產基地。吉林省糧食生產快速增長的同時,糧食作物內部結構卻未能適應市場變化而完成優化[2]。
20世紀20年代以來,吉林省種植業就是以糧食作物為主。截至20世紀80年代,糧食作物播種面積平均占比高達90%以上;1998年,國家實施農業戰略性結構調整與優化后,吉林省糧作物播種面積占比出現下降,但仍然保持在80%以上(見圖1)。2008年玉米臨時收儲政策實施以來,糧食作物播種面積從2000年的3 357.1千hm2,增長到2015年的5 679.2千hm2。吉林省糧食產量實現快速增長,2000—2017年糧食年均增長率高達5.11%。吉林省以糧食作物為主的種植業結構一直沒有改變。

圖1 2004—2018年吉林省糧食作物播種面積占比
20世紀80年代以后,吉林省糧食種植結構逐漸形成了以玉米、大豆為主,水稻、高粱等作物并存的多元種植局面;到20世紀90年代,吉林省種植結構逐漸形成了以玉米種植為主,大豆、水稻、高粱等作物播種面積日益衰落之勢。進入21世紀,尤其是2004年國家在吉林省實施糧食補貼改革,對農民糧食生產進行直接補貼,使耕地占有資源越多、種糧越多的農戶受益越大。2008年國家對東北實施玉米收儲政策之后,極大提高了農戶種植玉米的積極性,玉米播種面積接連擴大。2015年玉米播種面積占比達到了74.83%,進一步擠占了其他作物的播種面積,大豆、高粱等糧食作物播種面積占比已經下降到歷史最低水平,玉米“一糧獨大”格局進一步凸顯。2015年玉米臨儲價格取消,2016年“價補分離”政策出臺,以期緩解玉米產銷矛盾。但政策效果并不顯著,吉林省種植業進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新階段[3]。
由于吉林省玉米種植常年連作,缺乏耕地保護措施,致使黑土地表層的土壤有機質含量不斷下降,土壤肥力嚴重不足。除了不同作物之間存在技術差異性以外,更主要的是來自于價格與政策導向的作用。大豆在糧食作物中是最早退出政策保護的。失去政策支持以后,與玉米相比,大豆比較收益差距被進一步拉大。加之2008年玉米臨時收儲政策的實施,玉米價格連年上漲,玉米收益不斷增加,從而更加強化了吉林省以玉米為主的種植結構[4]。
在玉米托市價格推動下,吉林省出現了大量越區種植玉米的現象,農戶毀林、毀草、毀濕,增加玉米種植面積,主要分布在吉林省西部、東部非玉米優勢產區地帶,該地生產的玉米含水量較高,質量相對低下。同時,西部地區的玉米種植面積也超出了該地的合理承載能力,水資源緊缺加劇,對生態環境造成了嚴重破壞[5]。
吉林省主要農產品供給結構中,2003—2016年大豆產量大幅度下滑,從2003年的150萬t下降到2016年的40萬t;反觀需求側,2016年僅吉林省城鎮居民的豆制品與豆油兩項消費量為160萬t。本地大豆市場供給缺口高達120萬t。
水稻消費需求則更注重產品的安全優質,對無污染、無公害的綠色食品需求不斷增長,尤其是對優質稻米、強筋小麥的需求量增長迅速。吉林省具有適宜水稻生長的氣候條件,所產稻米籽粒飽滿、口感獨特,但是缺乏優質高端稻米,每年進口泰國、越南高品質稻米的數量不斷增加。2017年,我國從兩國進口優質稻米的數量分別達到111.7萬t和226.5萬t,以滿足國內消費者日益增長的物質升級需求。
從吉林省主要糧食作物發展情況來看,玉米專業化生產水平不斷提高,在農村基層和廣大農戶中已經形成比較完整的玉米栽培技術體系,農戶已經掌握了先進的玉米栽培技術,對于建立現代化的玉米栽培技術體系形成了十分有利的條件。從產業發展角度來看,玉米大面積種植,為以玉米為原料的后續產業發展提供了充足的原料。然而玉米種植以普通型籽粒玉米為主,高油、高糖、高賴氨酸以及臘質玉米等具有特種用途的玉米種植面積不足,不利于玉米加工業以及畜牧業的發展。
從總體上看,玉米加工水平還比較低下,主體產品仍然停留在淀粉、酒精等初級產品加工水平上。玉米副產品加工仍停留在初級階段,綜合利用率不高,已開發的副產品僅20種,與發達國家相差甚遠[6]。
吉林省農業專業技術人才隊伍建設相對滯后,農業技術專家普遍稀缺,現有農技人員的知識、觀念、管理理念不能適應現代農業發展步伐。農戶在生產中更注重種植和產量,忽視管理和質量,缺乏專業指導和農作物品牌化建設理念,科學管護技術推廣較少,導致種植業結構調整無法高效率、高標準進行,制約了優勢品牌發展。
良好的農田生態環境是實現國家糧食安全最根本的條件。隨著人口增加、工業化進程加快,原本稀缺的耕地資源與水資源將變得更加緊缺,人與自然的矛盾將更加尖銳。因此,在資源條件約束下,合理的種植結構應從高能排放型向低碳清潔型轉變,通過采取去除低端產能、合理輪作、科學施用化肥等措施實現和諧發展[7]。
遵循自然規律,因地制宜,加快退耕還林、還草、還濕速度,節約農業用水資源,建立種植行為與生態環境的良性互動機制。從目前吉林省農業發展狀況來看,應通過政策協調緩解短期利益追求與長期生態持續之間的矛盾[8]。
正確研判玉米供求趨勢,繼續調減“鐮刀彎”玉米種植面積,加強優勢核心產區產能建設,適當擴大專用玉米種植面積,提高玉米營養品質。對于吉林省玉米種植非優勢地區,應結合當地農作物種植的資源稟賦,積極推廣生產綠色、有機、品牌糧食,滿足人們對高品質糧食、多樣化品種的需求。加快大豆育種研發力度,提高大豆單位面積產量。根據吉林省不同地區的地域特點,有計劃地合理種植高蛋白等品種大豆,形成大豆產業鏈條。實施優質水稻工程,重點推廣品質優、適口性好的水稻品種,有效滿足市場需求。
優越的農業資源環境是農業持續發展的基礎條件和根本保障。為了有效提高資源配置效率,保持良好生態環境,就必須加大推進農業科技創新的力度。可以從構建農業技術推廣體系、提高農技人員綜合素質培養與綜合技能、強化更新基層農技人員知識體系等方面入手,建立起與現代農業發展相適應的綜合性農業科技研發與服務推廣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