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亞萍
(中共武威市委黨校 甘肅 武威 733000)
荒漠化作為全球最嚴重的生態問題之一,是我國生態文明建設中面臨的主要難題。近年來,在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指引下,我國在荒漠化防治中做了大量工作且成效卓著[1]。
目前,關于荒漠化治理效益評價的研究是生態學、經濟學等領域專家學者重點關注的課題[2]。學者對荒漠化治理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的研究較為透徹,對社會效益的研究則相對欠缺。因此,從社會學的研究方法出發,以武威市荒漠化治理的直接受益者為研究對象,對黨的十八大以來武威市荒漠化治理的社會效益進行分析,具有較高研究價值。
荒漠化的治理中,當地群眾是最直接的受益者,尤其是曾經被惡劣生存環境困擾的群眾感受最為深刻。因此,對武威市沙漠周邊的一些農村、社區居民進行了隨機抽樣,通過問卷調查和深度訪談的方式對武威荒漠化治理的社會效益開展研究。
調研選取了涼州區長城鎮、古浪縣黃花灘鎮、古浪縣西靖鎮、古浪縣八步沙林場、民勤縣薛百鎮、民勤縣蔡旗鎮等地300名居民群眾作為調研對象,去除缺失值和無效值后,共獲取有效樣本292份。樣本的基本特征見表1。
研究從群眾身體健康、對現有生活的滿意程度、生活水平、參與治沙的企業和人數、農村剩余勞動力就業機會及群眾生態文明意識等方面探討了武威市荒漠化治理的社會效益[3]。
近年來,武威市荒漠化治理取得了良好的生態效益,生活環境改善,讓長期生活在這里的群眾在身體健康方面受益良多。當問卷和訪談中提出“您認為武威市的荒漠化治理給您及身邊人的身體健康帶來多大影響”時,問卷調查結果見表2。

表1 樣本的人口學特征
很多訪談對象都表示荒漠化治理給自己及身邊人的身體健康帶來很大改觀。
訪談對象LGR(涼州區長城鎮紅水村村民,男,50歲)說:“這個影響肯定很大。過去有句話叫‘一年一場風,從春刮到冬’,尤其是春秋兩季,沙塵暴刮得滿大街的人都是灰頭土臉的。這些年政府重視治沙,感覺沙塵暴沒那么多了,環境好了不少。現在的人就比以前壽命長了。以前這里的大多數人都有鼻炎,這個病就跟沙塵有關系。現在也有,但是跟過去比就好多了。”

表2 身體健康改善情況
訪談對象WNJ(民勤縣三角城機械林場紅沙梁護林站職工,男,58歲)認為,治沙對人的身體肯定有影響,現在當地人的身體比過去好多了。以前這里有得沙眼病的,現在很少聽到。40年前他還是小伙子的時候,進沙漠時,風沙打得嘴都張不開。那時候人被沙漠“欺負”得無法生活,很多人都遷走了。現在這種現象不多了,林子多了,空氣好了,土地沒有以前那么干旱了,水質也好了,人們不用和著沙子吃飯了,身體比以前好了。
隨著荒漠化治理進程中自然生態不斷修復,武威市生態環境質量有了很大提高。對于本地居民而言,在身體健康方面一個最顯而易見的改觀就是以往由荒漠化、干旱缺水引發的一些疾病,現在發病概率大幅度減少。
除了身體健康方面的改善,群眾對現有生活的滿意度也與日俱增。關于“您對現在的生活感到滿意嗎?”的問卷調查結果見表3,對現有生活滿意及以上程度的占到97%,不太滿意及以下的僅占到3%,說明武威市居民對于現有生活的滿意度非常高。
訪談中當研究者提出“據您了解,您現在生活的地方旅游景點增多了嗎”“您經常跟家人一起去這些地方放松身心嗎”“相比以前您覺得您的生活是否更愜意了”等問題時,一些受訪者體會較深。
訪談對象SZ(民勤縣宋和村村民,男,59歲)說:“民勤現在旅游的地方也多了,石羊河國家濕地公園、紅崖山水庫、防沙治沙紀念館、摘星小鎮、青土湖都是。以前哪里去都是沙,現在水也多了。家里人有時間也會到這些地方轉轉,比起以前人精神多了。”
訪談對象MCS(涼州區科技巷社區居民,男,34歲)表示,武威現在環境好了,旅游的地方也多了,城里有很多休閑旅游的地方。現在每天吃完晚飯都會到周邊轉轉、散散步。東面的就到天馬湖,西面的到濕地公園、西郊公園。周末、節假日就到路程稍遠的地方,像冰溝河、白塔寺這些地方去放松一下。以前環境質量差的時候,去的地方也比較少,現在生活越過越好了。
在武威荒漠化治理的實施過程中,人們的生活環境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一方面給當地群眾精神帶來了極大的振奮,讓人們對新生活充滿了希望;另一方面與以往惡劣的生存環境相比,宜居的環境讓人們的生活品質得到了提升。人們不再為了逃避惡劣氣候而東奔西走,農閑的時候,這里的農民可以就近選擇旅游景點來放松身心。因此,無論從微觀層面還是宏觀層面來講,武威市荒漠化治理在提升群眾對現有生活滿意度上發揮了積極作用。
進入新時代,武威市荒漠化治理逐步從政府主導變成了全民行動,而在此過程中最直觀的社會效益就是群眾生活條件改善。對于這一點,一個被稱為“生態移民”的群體有著最為深刻的體會。長久以來,這個群體在與惡劣的自然環境抗爭的同時,又保持著對這片故土的依戀。荒漠化治理讓他們不用在“走或是留”中掙扎或徘徊,在新環境中獲得新生活。
荒漠化治理極大地助推了武威市脫貧攻堅進程。生態移民既有助于武威荒漠化的治理,又為解決“一方水土養不活一方人”的問題提供了可行之策。目前,武威市累計建成古浪縣綠洲小城鎮、黃花灘,天祝縣松山灘,涼州區鄧馬營湖等集中安置點45個,累計搬遷4.42萬戶、17.02萬人。移民搬遷的同時,諸多后續安置措施讓這些生態移民擺脫了貧困,在武威市脫貧攻堅中發揮了巨大作用。2019年武威市貧困發生率較2015年下降了9.075個百分點,見圖1。易地扶貧搬遷作為精準脫貧的主要措施之一,在武威市脫貧攻堅中起到了積極的促進作用。

表3 群眾對現有生活的滿意度
在訪談中當被問及“您認為荒漠化治理給您的生活帶來了哪些變化”時,受訪者多談及住房條件、生活消費等方面的變化。
訪談對象XC(古浪縣綠洲生態移民小城鎮移民,女,52歲)說:“這輩子都不敢想象花了不到4萬元能住上100 m2的樓房,搬來以后條件好多了,吃藥住院也方便多了。跟以前比,那就是天上和地下的區別。以前在山區里住的是土房,路也難走,進個城看個病難得很,現在交通也方便。搬下來以后能種溫室大棚,還能就近打工,收入渠道多了,掙得就比以前多了。”
訪談對象ZYT(古浪縣富民新村移民,男,50歲)表示,現在住的地方以前是一片沙漠,后來政府和這里的鄉民們自發治沙以后開墾出來。現在這里的住房條件跟城里一樣,農民有的種溫室大棚,有的就近打工,收入比“靠天吃飯”的時候就增加了。搬來以后,網絡也有,休閑的地方也有,人們的精氣神都不一樣,消費水平也提高了。
近年來武威市居民消費水平的統計數據表明了武威市居民消費水平呈逐年上升的趨勢,見圖2。
2012—2019年武威市農民家庭人均消費支出,見表4。2019年武威市農民家庭人均消費教育文化娛樂的支出比2012年高12.9倍,衣著消費次之,高出11.5倍,說明當前武威市農民家庭的消費支出結構較之2012年發生了較大變動。人們更注重教育文化娛樂及衣著、服務等方面的消費,這也從另一個側面表明了武威市居民消費水平的提升。
在調研中,林業草原局、生態環境局等相關部門的工作人員和武威市涌現出的治沙典型是重要的被訪談者。在與他們的交流過程中,當提出“您認為武威荒漠化治理在全社會有沒有一定的帶動效應”時,所有的被訪談人員都認為武威市荒漠化治理已經成為一種全民行動,具有很強的社會帶動效應。
訪談對象WYG(涼州區長城鎮紅水村村民,男,52歲)談及,現在網絡各方面發達,治沙事情傳播很快,不僅武威本地企業單位和一些愛心人士每年都會通過各種渠道捐獻愛心,外地捐獻者也越來越多。有了這些企業、愛心人士的幫助,人們對治沙更有信心了。
訪談對象HSL(武威市林業和草原局職工,男,54歲)說:“近年來,武威的荒漠化治理不僅在全省、在全國都樹立了典型。像民勤的石述柱、涼州區的王銀吉還有古浪八步沙‘六老漢’都是武威人民中治沙的典范。在這些榜樣的帶動作用下,武威市荒漠化治理早已經成為一種全民行動。全市的干部職工每年都會進行義務壓沙造林。”
問卷中設計了“過去5年中,您義務參與過武威市的壓沙造林嗎”的問題,調研結果見圖3。
由圖3可以看出,選取的樣本中,絕大多數人都義務參加過武威市的壓沙造林行動,表明武威市自愿參與治沙的集體和個人越來越多。
武威市荒漠化的治理中實施的節水、壓沙、造林、封育等工程中需要當地提供勞動力,既為治理工程提供了可靠的人力保障,又能適當增加當地農牧民的就業機會,促進農牧民脫貧致富[4]。

圖1 2015—2019年武威市減貧人數及貧困發生率

圖2 2012—2017年武威市居民消費水平

表4 武威市2012—2019年農民家庭人均消費支出

圖3 義務壓沙造林人數
訪談對象ZSZ(民勤縣梭梭井國家沙化土地封禁保護區生態護林員,男,52歲)說:“我是2019年選上的護林員。管護范圍有3 300畝(220 hm2),縣里每年補貼8 000元。我也愿意干,我是喝著‘西北風’長大的,所以我知道環境保護的重要性。干這活,往小了看有一份穩定收入,加上這幾年政策好,家里脫了貧;往大了講,我就是在保護家園,要對得起這個崗位。”
訪談對象GWG(古浪縣八步沙林場職工,男,68歲)表示,現在通過發展林下經濟,為黃花灘上的移民群眾和當地的農戶創造了大量的就業機會,承接的治沙造林工程雇用的大多是本地農民,在解決農民就業上確實發揮了作用。
通過荒漠化治理,武威市生態環境得到改善,與以往的生態環境形成了鮮明對比,群眾切身體會到環境保護和治理的重要性。
當訪問者問道“您認為武威荒漠化治理給您帶來最大的啟示是什么”時,絕大多數受訪者都提到了“要自覺保護生態環境”“要堅持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等答案。這足以說明武威人民的生態保護意識明顯提升。這一結論同樣從問卷調查的結果得到體現。問題“您認為保護生態環境重要嗎”的分析數據顯示,97.9%的群眾都認為保護生態環境是重要的,具體見表5。
近年來武威荒漠化治理取得了較大的社會效益[5-6]。從群眾的生產生活條件逐步改善到生態環保意識日漸提高,從人民對這片土地愈加強烈的歸屬感到對武威荒漠化治理的滿意度都可見一斑。
(1)通過荒漠化治理,有效保護了沙區資源,改善了當地生態環境和農牧業生產條件,為加快農村牧區群眾精準脫貧步伐和促進經濟可持續發展打下良好基礎[7]。
(2)增加就業機會,穩定社會秩序。由于造林種草、封育、工程治沙建設都需要大量勞動力,可為當地增加多種勞動就業機會。另外,工程建設將有力促進農、林、牧、副各業持續協調發展,帶動加工、運輸、服務業等相關產業深層次開發,繁榮和活躍地方經濟,為社會穩定、進步提供重要保障,人民豐衣足食,安居樂業[8-10]。
(3)提高生態意識,促進鄉村振興和美麗鄉村建設。通過造林種草,使村莊生產生活環境明顯改善。通過切實加強對參與防風固沙工程建設的領導干部、技術人員以及廣大農牧民的技術培訓,培養自覺保護沙區植被和具有較高環境保護意識的新型干部群眾。改進村規民約,促進精神文明建設,轉變社會風氣,有效促進新時代美麗鄉村建設[11]。
(4)推動生態旅游業發展,促進對外開放。沙區文化歷史悠久,民族風俗習俗獨特,自然景色秀麗多姿,旅游資源豐富。隨著西部大開發戰略和絲綢之路經濟帶的推進,沙漠旅游資源不斷開發,各項基礎設施逐步完善,綠化美化治沙造林工程建設得到加強。沙區內自然景觀、交通與生活等條件逐步得到改善,吸引了更多國內外旅游觀光者,推動了生態旅游事業發展。同時,以此為窗口,提高武威市的知名度,吸引更多國內外投資者前來投資建設,促進改革開放,加快社會發展速度。

表5 群眾生態環保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