容博 郭馨梅 齊方煒
摘 要:商貿流通業對農村經濟的增長發揮著重要作用,發展現代化商貿流通業是促進鄉村振興的重要手段。本文回顧中國共產黨建立百年以來的農村商貿流通業發展與改革歷史,劃分發展階段,厘清發展邏輯,總結發展經驗,以期為“十四五”時期我國農村商貿流通業高質量發展提供依據,為推進鄉村振興戰略的落實提供經驗借鑒。
關鍵詞:中國共產黨;百年歷史;農村;商貿流通業
本文索引:容博,郭馨梅,齊方煒.中國共產黨百年農村商貿流通業發展與改革研究[J].中國商論,2021(24):-003.
中圖分類號:F32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0298(2021)12(b)--03
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我國社會主義鄉村建設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農村商貿流通業快速發展,商貿流通基礎設施明顯改善,流通業態不斷豐富,農村居民消費水平逐年提升。本文將回顧中國共產黨成立百年來農村商貿流通業的發展與改革,總結經驗與教訓,以期促進農村商貿流通業高質量發展,助推鄉村振興戰略落實。
1921年,中國共產黨成立之后,將工作重心放到了城市工人運動上。1927年“大革命”失敗后,我黨開始反思城市革命的經驗以及面臨的問題,將革命重心從城市轉向了農村。自此,中國共產黨扎根農村,進行鄉村建設,探索鄉村發展理論。
1 1921—1949年,供銷合作社初步建立,開展蘇區與“白區”貿易
針對中國農民在流通鏈中話語權較弱的事實,中國共產黨明確提出發展農民合作社的觀點。當時的合作社是建立在私有財產基礎上各階層人民大眾聯合經營的經濟的、文化的、衛生的社會公益性組織,既包括生產的合作,又包括消費、運輸和信用的合作。農民合作社的發展,改變了中國農民一盤散沙的狀態,農民在流通領域獲得了一定的話語權,開始真正掌握自己的命運。農村合作社在蘇區或邊區蓬勃發展,在抗日戰爭時期,部分地區合作社體系已經成為從生產、消費到產品的運輸、銷售相結合的生產流通體系。合作社在流通領域通過市場中介調劑農產品供給矛盾,賣出農民的剩余產品,實現產前和產后的綜合服務,極大提高了農民的收入,增加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擴大了商品流通渠道。
此外,中國共產黨還特別注重發展與“白區”,也就是與大部分城市之間的貿易。土地革命時期,為了打破敵人的封鎖,中國共產黨鼓勵發展蘇區對“白區”的貿易。一開始,蘇區較為分散時,以自由貿易為主,鼓勵和保護私商及群眾從事對外貿易活動;后來,由于國民黨的封鎖逐漸加緊,中央蘇區壯大連片,中國共產黨開始領導人民有組織、有計劃地開展貿易。在各集鎮建立采辦處和代辦處,建立一個由上而下的對外貿易網絡,并由政府直接經營鹽布的輸入、工農副產品的輸出;發展公路和水路,保障了流通渠道的暢通。既滿足了各種日用品需要和軍用急需品的輸入,又使農副土特產品和手工業品得以輸出,保障了蘇區內農民的利益,改善了蘇區人民的生活。
2 1949—1978年,供銷合作社作用時強時弱,集市貿易時有時無
2.1 1949—1953年,大力開展供銷合作社建設,集市貿易調劑余缺
新中國建立之初,中國共產黨著力恢復城鄉物資交流。1949—1953年,合作社貿易、私營貿易(以小商小販為主)和集市貿易(以農民為主)在中國農村都有所發展。中國共產黨參照新民主革命時期的做法,領導中國人民大力開展供銷合作社建設,農村供銷合作社如雨后春筍般建立。由于建立在私有制基礎上,不涉及生產資料歸屬問題。通過供銷合作社這一組織形式,在流通領域把農民組織起來。每個基層社都進行農產品的收購工作,在經濟作物區還設有棉、麻、茶等專業化的收購站。在極短的時間內構建起覆蓋廣大農村地區的供銷商業網絡,逐步取代私商成為農村物資交流的主渠道,對農業的恢復和發展起到了重要的支撐作用。同時,農村集市貿易也得到了較大發展,成為農民之間互通有無、調劑余缺的重要渠道。
2.2 1953—1956年,供銷合作社成為農村唯一的市場主體
農村商貿中的私營商業完全被取締,供銷社成為農村市場的唯一主體,承擔起服務農業生產、支援工業生產、實現商品流轉的任務。國家通過供銷合作社對糧食和部分農副產品實行統購統銷的政策,以價格“剪刀差”支持城市工業的發展。
2.3 1957—1965年,農村集市貿易的取締與恢復
1957年,“大躍進”和人民公社運動興起,獨立的農村供銷合作社系統被硬性納入人民公社組織體系,成為“人民公社供銷部”和代表國家實施經濟計劃的農村商業流通組織,管理體制的無序引發基層供銷合作社亂象頻發。農村集市貿易被取消,農村市場流通渠道“單一化”程度進一步加大。大躍進時期,供銷系統發起了“大購大銷”運動,導致“收購了大量的次品、殘品、廢品,質量很差,甚至根本不能使用”,產生了“對生產不利、對國民經濟不利”的嚴重后果,政府對農村自由市場的嚴格管制和高度集中的計劃調節,進一步壓抑了農村市場的活力,農村商貿流通體系以及農村經濟受到嚴重的傷害。1960年后,中央決定開始系統糾正農村工作的“左傾”錯誤,恢復供銷合作社,開放農村集市貿易,農村商貿流通體系有所恢復。
2.4 1966—1976年,供銷合作社作用嚴重削弱
1966年,“文化大革命”開始,流通決定生產論被批判,商業的重要性被否定。集市貿易和合作商店被嚴禁,農村流通渠道進一步縮窄,組織領導體系被嚴重削弱,部分供銷合作社甚至癱瘓,非流通專業人才開始管理農村商業,農村商貿物流業受到了極大傷害。1971年,在周恩來總理的主持下,農村商業工作得到重視和加強。1974年,“批林批孔”運動掀起之后,調整工作被迫中斷,直到1975年鄧小平主持中央工作,供銷社制度被重建,農村商貿流通有所恢復。
1949—1978年,中國農村商貿流通業是被計劃經濟所控制的,國家以供銷合作社為渠道,對農產品和農副產品進行統購統銷,通過價格“剪刀差”支持城市工業的發展。據有關部門測算,1951—1978年,農業為工業化提供資金4340億元, 以工農業剪刀差形式提供5100 億元。1957年前,這種以供銷合作社為主要渠道的農村流通體系,服務了農業生產,支援了工業生產,改善了廣大農民的生活。1957年后,黨和國家過分強調計劃經濟的好處,忽視了自由市場的力量,對農村的自由貿易進行打壓。1966年之后,商業在國民經濟中的作用被否定,城鄉出現隔絕狀態,農村商貿流通體系幾近癱瘓,農民正常生產生活受到影響,國民經濟遭到嚴重破壞。
3 1979—2003年,以供銷合作社為主體的多種經濟成分共同發展
3.1 1979—1984年,基層供銷社和集市貿易恢復發展
1978年,中國共產黨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拉開了改革開放的序幕,農村商貿流通業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糾正“左”的錯誤,恢復和發展農村集市貿易,調整和改革農副產品購銷體制,恢復基層供銷社的合作商業性質等。1982年起,明確提出要改善農村商業,疏通流通渠道,恢復和加強供銷社群眾性、民主性和靈活性,多方設法疏通和開辟流通渠道,發展集體商業、合作商業,放開個體商業。1983年起,國家逐步減少農副產品的統派購種類,改革統購統銷制度,并逐步推行農產品的價格改革。
在恢復和發展集市貿易的同時,國家開放了城市農副產品市場,鼓勵多種所有制商業發展。日用工業品計劃商品也從1978年的135種銳減到1984年的26種,增加了訂購、選購、代銷代購、聯營聯銷等形式,小商品價格全部實行市場調節。
3.2 1985—2003年,糧食購銷雙軌化改革
1985—1997年,我國農村主要(1992—1993年曾短暫全面市場化)實行合同訂購與市場收購的“雙軌制”模式,即國家按原統購價和原超購價的一定比例計價訂購農產品,訂購以外的農產品可以自由上市出售,若市場價格低于原統購價,國家仍按原統購價敞開收購,以保護農民利益。除糧食、棉花、煙草和部分中草藥等戰略資源外,政府則逐步放開其他農副產品的形式和價格,由市場調節。在此期間,國家也給城市居民發放一定的價格補貼,對國營商業公司保留經營虧損的財政補貼,使其擔負起調劑、平抑物價的責任,以保障民生。1987年,國家規定合同訂購部分是農民必須保證完成的交售任務,以緩解“雙軌制”改革后糧食收購困難,供應緊張的情況。1990年,國家籌建糧食儲備局,對糧食收購實行最低保護制度,并建立用于調節糧食供求和價格的儲備機制,這是農產品流通由計劃真正轉向市場的標志。1992—1993年,國家為增強糧企活力,緩解財政壓力,放開了糧食市場的管制。但是,由于生產不足以及其他心理和投機因素,1993年10月底,糧價迅速上漲,民間再次出現糧食搶購,糧食價格指數由1991年的108.6飆升至1994年的150.7。1994年起,國家訂購的糧食實行“保量放價”(保證數量、開放價格),強調必須加強國家對糧食市場的宏觀調控,國有糧食部門必須掌握70%~80%的市場糧源,在安排市場、穩定糧價、保障有效供給方面,國家發揮主渠道作用,糧食流通重回“雙軌制”,糧價重新得到控制,價格指數不斷下降。1998年,由于“雙軌制”的持續,國有糧食企業負擔日益沉重,國務院出臺了壟斷糧食收購市場的具體措施,糧食收購回歸“單軌”運行體制,其他企業想要經營糧食必須從國有糧食購銷企業購買。這種政策表面上緩解了國有糧企虧損的狀況,實際違背了市場規律,使國有糧企脫離了市場,降低了效率,在一定程度上損害了農民的利益。2001年,國家開始試點改革糧食購銷政策。
在此階段,政府放開了除糧食等其他日用品外的統購統銷,傳統國合商業壟斷市場的情況不復存在,個體商業迅速發展,并成為農村商品流通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但是,當時個體商業經營分散,規模較小,專業化程度不高,難以提高農村物流商流,不能滿足農村經濟發展的需要。2000年后,連鎖超市紛紛把目光投向農村市場,全國供銷合作社系統通過發展農村連鎖經營開拓農村市場,農村商業專業化程度得到提高。
4 2004年至今,現代流通方式得以發展
4.1 2004—2013年,農產品流通體系加快構建
2004年,政府發布《關于進一步做好農村商品流通工作的意見》,提出要加快農村消費品市場建設,大力培育農村新型流通方式,積極引導和擴大農民消費。以縣城和中心城鎮為重點,積極發展連鎖超市、便利店等,逐步以連鎖經營、統一配送等經營方式改造農村傳統的集貿市場。鼓勵有實力的零售企業運用特許經營、銷售代理等方式,改造“夫妻店”“代銷店”(《關于進一步做好農村商品流通工作意見的通知》 國務院辦公廳 2004)。2005年,商務部提出“萬村千鄉”工程,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效益為中心,力爭用三年時間,覆蓋75%以上的縣,培育25萬家左右的“農家店”,形成以城區店為龍頭、鄉鎮店為骨干、村級店為基礎的農村消費經營網絡,縮小城鄉消費差距,改善農村消費環境,滿足農民生產生活需求。2006年,商務部啟動“雙百市場工程”支持100家大型農產品批發市場和100家大型農產品流通企業,建設或改造配送中心等,逐步形成以批發市場為核心,農貿市場為基礎,覆蓋城鄉的農產品流通體系。2009年,政府為降低流通成本,進一步保障農民和消費者的利益,安排4億元資金,將現代流通方式引向廣闊的農村,將千家萬戶的小生產與千變萬化的大市場對接起來,構建市場經濟條件下的產銷一體化鏈條,開展“農超對接”試點,并于2011年全面推進農超對接。
4.2 2014年至今,農村電商的快速發展
農產品電商快速發展,助力精準扶貧。自2014年起,國家連續7年推進開展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范,推動全國農村電子商務發展。通過網絡平臺嫁接各種服務于農村的資源,拓展農村信息服務業務、服務領域,使電子商務實體終端落到農村,促進商貿流通業發展。2015年,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可以發揮互聯網在助推脫貧攻堅中的作用,推進精準扶貧、精準脫貧,讓更多困難群眾用上互聯網,讓農產品通過互聯網走出鄉村”,從此,電子商務承擔起幫助農民脫貧攻堅的重任。2019年,中國電商扶貧實現了貧困縣全覆蓋。2020年,農村網絡零售額達到1.79萬億元,較2014年增長了近10倍(資料來源:2014—2020年《中國互聯網發展狀況統計報告》)。網絡零售通過搭建物流網絡和提供更多消費選擇改善農村消費環境、增強農民消費意愿,最終形成了促進農村消費的閉環。電商豐富的商品選擇和快捷的物流配送,能夠為遠離城市、購物不便的農民提供優質的消費體驗,帶動農村消費。
農村互聯網和物流基礎設施的建設。2015年,政府決定完善農村及偏遠地區寬帶電信普遍服務補償機制,縮小城鄉數字鴻溝,加快發展農村電商,大幅提升我國農村地區網絡覆蓋水平,推進農村城市“同網同速”。2019年,國務院印發《數字鄉村發展戰略綱要》,要求加快農村信息化發展,整體帶動和提高農業農村現代化發展。2020年底,農村網民規模達到3.09億,占全部網民數量的31.3%,農村互聯網普及率達到55.9%,較2014年上升了27.1%,農村光纖與4G覆蓋率都超過98%,城鄉“數字鴻溝”不斷縮小。
除信息化基礎設施外,國家還重視交通、物流等基礎設施建設。2014年,國家郵政局啟動“快遞下鄉”工程,鼓勵大型電商平臺企業開展農村電商服務,支持地方和行業健全農村電商服務體系。截至2020年上半年,農村100%的鄉鎮已建有郵政局,100%的建制村實現了直接通郵,農村郵政支局達到4萬個,村級服務站點超過50萬個,服務點內電商服務站點高達31萬個,連接站點之間的郵路共達505萬公里,2021年上半年我國鄉鎮快遞網點覆蓋率達98%(數據來源:國家郵政局,2020)。物流服務的下沉和良好的交通設施方便了農民的供給與消費,極大促進了農村商貿流通業的現代化發展。
5 結語
綜上所述,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農村商貿流通業,始終沿著發展國民經濟,提升人民生活水平的道路前行。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中國共產黨領導農民團結起來,通過組織合作社的方式發展流通,提升農民在流通中的話語權,減弱了城市對農村的剝削,發展了農村經濟,提升了農民的生活水平。社會主義建設時期,中國共產黨利用高度的計劃經濟形式發展農村商貿流通業,支援了中國工業的發展,鞏固了社會主義政權。改革開放時期,農村商貿流通業由計劃經濟模式逐步轉化為市場經濟模式,提高了農民收入,改善了農民生活。隨著農村經濟的不斷發展,中國共產黨順應農村居民對美好生活的熱切向往和意識到農村消費的巨大潛力,重視農村商貿流通業在供給端和消費端兩端的現代化發展,改造農村零售網點,發展農村電子商務,建設農村流通基礎設施,提升農村居民生活水平、改善生活環境的同時,幫助農村釋放消費潛力,穩步推進國家經濟發展。
參考文獻
[1]鄒宇.談農村流通業態創新與消費空間提升[J].商業時代,2009 (15):15+38.
[2]彭曉偉.中國共產黨的城鄉關系理論與實踐[D].成都:西南交通大學,2012.
[3]毛澤東.湖南農民運動考察報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1:40.
[4]鮮超.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毛澤東農業思想研究[D].保定:河北大學,2008.
[5]王友琛.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毛澤東農民合作社思想及其當代啟示[J].創造,2020(4):69-74.
[6]王仕偉.中央蘇區對外貿易研究[D].贛州:江西理工大學,2019.
[7]曹春榮.中央蘇區的對外貿易工作[J].黨史文匯,2010(11):57-59.
[8]李攀.新中國農村供銷合作社研究(1949—2002)[D].北京:中共中央黨校,2019.
[9]馬永輝.1949—1966年蘇北農村集市貿易變遷[D].北京:中共中央黨校,2005.
[10]蔣省三.供銷合作社六十年之思辨(上篇)[J].中國合作經濟,2013(6):15-22.
[11]李先念.李先念論財政金融貿易(下卷)[M].北京: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1992.
[12]商業部商業經濟研究所.新中國商業史稿[M].北京: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1983.
[13]郭鐵民,林善浪.中國合作經濟發展史(下冊)[M].北京:當代中國出版社,1998.
[14]毛家瓊,何麗鵑.淺析建國以來我國農村稅費政策的幾次重大調整[J].技術與市場,2006(10):61-63.
[15]紀良綱,劉東英.中國農村商品流通體制研究[M].北京:冶金工業出版社,2006.
[16]林善浪,張國.中國農業發展問題報告[M].北京:中國發展出版社,2003.
[17]王薇薇.基于效率視角的糧食流通主體利益協調及政策優化研究[D].武漢:華中農業大學,2011.
[18]王炳煥.我國農村消費品流通體制的演變及其特征[J].改革與戰略,2012,28(1):102-104+132.
基金項目:北京市教委社科計劃重點項目“北京市疏解騰退空間的合理利用研究”(SZ201910011004 );國家社科基金重點項目“新時代通貨波動的延展態勢、結構成因及對策研究”;北京市哲學社會科學首都流通業研究基地階段性成果(JD-YB-2021-48)。
作者簡介:容博(1998-),男,江西修水人,碩士,研究方向:流通產業發展;
郭馨梅(1967-),女,廣東惠東人,教授,博士,研究方向:流通與消費方面;
齊方煒(1982-),男,山東濟南人,教授,碩士,研究方向:流通與消費方面。
Research on the Development and Reform of Rural Commercial Circulation Industry in the Past Century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College of Economics, Beijing Technology and Business University? RONG Bo? GUO Xinmei
Taishan University? QI Fangwei
Abstract: The commercial circulation industry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growth of the rural economy, and the development of a modern commercial circulation industry is an important means to promote rural revitalization. This article reviews the history of the development and reform of the rural commercial circulation industry since the founding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CPC) a hundred years ago, divides the development stages, clarifies the development routes, and summarizes its experience, hoping to provide evidence for th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China’s rural commercial circulation industry during the 14th Five-Year Plan period, and to provide experience for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strategy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Keywords: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CPC); history of a century; rural areas; commercial circulation indust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