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倩
摘要:近些年,隨著我國經濟水平的發展,綜合國力的提升,社會對教育領域的要求也出現了變化,隨著社會的發展而受到社會各界的重視。小學生作為祖國發展的希望,其自身的智力水平發展、綜合素質的培養主要受到家庭和學校的影響,所以二者只有齊抓共管、協調共進,才能更好的發揮教育合力。所以,在近些年的小學教育過程中,家校合作逐漸成為了各方極為重視的課題之一。在此背景下,作者結合相關的工作經驗,查閱相關資料,對于我國小學班級管理中家校合作的策略給出了自己的見解和看法,希望能夠對相關的從業者和研究者提供一定的借鑒和幫助。
關鍵詞:小學班級管理;家校合作;策略;研究
著名的教育家卡納德曾指出,在教育過程中學生對于不同環境、不同溝通方式的教育,接受程度有著很大的差異,如果在校園和家庭中都能夠接受到統一的教育標準和相應的指導,即:學校和家庭以及社會發展出統一教育目標,對于學生來說就能更好的彰顯個性,提升綜合素質和獨立思考能力,形成教育合力,這對學生今后的個人成長以及整個社會的發展都是大有裨益的。
一、班級管理中家校合作的概念
從概念上來說,合作作為社會交往的一種重要方式,具體指的是:兩人或多人從多方面、立體的維度進行溝通與交流來達成共同的目標,在這基礎上做到行為一致、思想一致。“家校合作”這一名詞最早出現于美國的學科教育資料,旨在通過教師或家長的身都配合使二者形成合力,對學生進行系統式的教育,讓學生在校園學習以及課后學習中時刻感受到學校和家長的多方面支持與教導。這一教學觀念改變了以我國以往單一化輸出式學校教育的這一模式,更加注重學校與家庭的同等重要教育作用,使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二者相互協調、相互融合,幫助家校合作的模式有效的開展。
二、小學班級管理中家校合作的問題
(一)家校關系不明確
家校合作建立的大背景,就是需要學校和家長之間建立有效的溝通機制,明確雙方的職責。但是據相關資料調查顯示,目前我國的小學教學過程中,經常與學校和老師溝通的家長比例不足10%,而15.6%的家長雖然能與學校進行溝通,但是頻率卻非常低;另一方面,很多小學的教師秉持著固有的觀念,認為家校合作對自己教學工作的推進并沒有顯著的幫助。此外,在觀念方面一些教師認為家校合作是基于家庭教育和學校做教育共同開展的平等合作方式。
從家長的角度來說,一些家長認為家校關系主要是由學校主導、家長來配合開展的。這一現狀就導致了家校教育關系的職責不明確。一些家長認為學校是子女進行知識學習和接受教育的唯一場所,理應對自己的子女進行全面的負責,家長只負責子女的生活方面即可。綜上所述,家校合作的溝通角度往往是教師通過各種渠道主動與家長進行溝通,部分家長卻缺少與教師溝通的主動意識,這一現狀反映反映了家校關系的不明確、不清晰,而一些教師也認為,家長參與學校的教育也是對自己工作的不認可,這樣就會導致雙方溝通不暢,產生誤解和分歧,這就使得家校關系無法有效的確立。
(二)家長和學校之間缺少溝通
據作者統計發現,在家校合作的溝通過程中只有不到7%的家長認為自身和學校之間的交流溝通機制常態化很有必要,覺得家校合作沒有實際的意義。這種錯誤的認識客觀上減少了家校合作的互動頻率與開通的順暢性。從實操上來講,小學班級內的家校合作需要家長的主動性,通過家長和學校的默契配合、相互支持,才能更好的完成,如果僅存在學校對家長的單一溝通,便無法順利的建立家校溝通的合作渠道;另一方面,在家校合作的相應活動中,一些教師由于方法措施采取不當,僅采用單一的灌輸方式來指導家長,這種形式化和片面化的家校合作方式,對于家長來說沒有針對性。這樣一來,就無法做到有的放矢,難以吸收或聽取家長的意見。更有一些教師認為。一些學生學習成績不好,往往是家教存在問題,所以就對于家長的教育方式產生了質疑和否認。基于此現狀不難看出,目前我國大部分的家校合作模式往往信息傳遞是單一化的,達不到雙向信息交流的目的,所以只能處于被動的信息接受。而學校也不會為了合作去了解家長的各種想法,這對于家校合作的雙向溝通機制建立產生了阻礙[1]。
(三)家校溝通方面缺乏針對性
從開展現狀來看,大部分小學教師在開展駕校合作的工作中往往具有一定的主觀選擇性,與班期學生的家長溝通不夠全面,一旦學生在學習成績出現問題或思想動態出現波動時,不能及時的與家長進行互動和溝通,進而及時的解決問題。此外,很多教師也會根據自己的個人判斷來主動聯系時間充裕、配合度高的家長,不愿意與一些學習成績較差、溝通難度大的家長進行交流,會使得家校合作出現一定的片面性,缺少全面性,對于班級整體學生學習水平以及綜合素質的提高是不利的[2]。
(四)合作溝通頻率低,時間短
據不完全統計,當今在小學校園中,家長與教師的溝通往往局限在于期中考試和期末考試后的家長會上,在平時在家長交流群中,往往僅發布一些教學任務,讓家長督促學生進行學習,缺乏對于各個家長的單獨交流。此外,在交流過程中也存在時間短、針對性不強等問題,一些家長由于客觀因素,工作較為繁忙,另一些家長怕“得罪”老師,所以在溝通過程中往往缺乏深度,只是做表面功夫[3]。所以,家長敷衍的態度和教師溝通頻率的不足,也會導致家校合作的深度化開展存在一定的問題,使得孩子在教育問題上教師存在一定的意義,難以達成一致的觀點,影響了后續的家校合作開展。
三、小學班級管理中家校合作的建議
(一)加強信任,建立溝通機制
信任是合作的前提,所以要求有效的開展小學班級管理中的家校合作,就要建立家長和教師之間的信任機制,搭建合理的對話關系,扭轉以往的觀點,建立教師和家長相互平等的教學環境,使雙方融洽有好的開展家校合作。
(二)建章立制,完善家校合作組織制度
在實際的家校合作開展過程中,學校一定要積極組織策劃,確保駕校合作的溝通途徑,具有一定的獨立性和順暢性,確保駕校合作執行力強、針對性強。通過相關組織的設立,能夠使溝通機制進一步完善。另一方面,也可以根據實際情況,建立社會、學校和家庭之間的社會教育設施,如:建立少年之家、青年之家和教師家長溝通群等等,以此來暢通家校合作中的溝通渠道和溝通方式[4]。
(三)健全內容,完善家校合作模式
學校和家長可以在客觀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增加親子活動的頻率,如:開展戶外拓展,加強教師與學生溝通的模式,以此來增加家長、學校和學生三者之間的信任,增進交流、消除壁壘,以此來營造出良好的家校合作氛圍,這也側面的展現出家長教育孩子的重要作用,使家長認識到思想教育、學習成績和溝通的重要性,讓家校溝通實現平等化、互動化。
結束語
綜上所述,家校合作這一教育模式是基于學生的全方位發展和綜合能力的培養基礎上建立的。所以,教師、學校和家長都要重視這一教育方式,根據實際情況建立科學的合作機制,通過多個方面的共同努力來更好的提高小學班級管理能力,為學生今后的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卓瑪草;李文.基于小學班級管理的家校合作策略探究[J].新課程,2020(11):125.
[2]彭鑫.關于小學班級管理的家校合作策略的分析與研究[J].考試周刊,2019(10):129-130.
[3]劉建煥.關于小學班級管理的家校合作策略的分析與研究新課程研究 [J].考試周刊(下旬刊),2020(10):100-101.
[4]張瑞俠.信息時代家校合作模式下的小學英語教學策略分析[J].考試周刊,2021(9):11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