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笛
摘要:在雙減政策背景下,減量增效成為了各科教師所要思考的重要問題,為此初中地理教師在實際教學工作中,應當盡可能的站在學生學習和發展的角度進行思考,加強對作業設計的研究,用更加科學、先進的設計理念,為初中地理作業設計的優化打好基礎。文章基于此展開分析,分別從學生的學習需求、作業的趣味性、作業的價值性等三個層面入手,簡要提出了初中地理作業設計的策略,期待能夠對廣大教師同仁有所啟發。
關鍵詞:初中地理;作業設計;減負增效
地理是初中課程體系教學中的有機組成部分,對學生的成長和發展具有一定的影響,在素質教育的背景下,各個學科都應當站在培養和發展學生的角度進行思考,盡可能地提升課程教學的實效,提升學生引導和培養的工作品質。作業作為學生課程學習中的重要組成成分,教師可以適當地減少學生課程的作業量,但卻不能忽略或取消課程的作業。如何在雙減政策下盡可能的提升作業的價值,則成為了初中地理教師必須要重視和思考的關鍵問題。
一、重視學生學習需求,設計個性化地理作業
為了切實做到減量增效的教學目標,初中地理教師在地理作業設計的過程中,可以基于學生全面發展和個性化培養的學習需求,更有針對性地進行作業的設計,滿足課程教學的實際需求[1]。所以初中地理教師在作業設計的過程中,可以設計出個性化的地理作業,讓學生更有方向性的進行學習。以人教版七年級上冊地理課程“天氣與氣候——多變的天氣”為例,在該章節課程內容中,學生必須要通過課程內容明確氣候與天氣之間的區別,同時也要讓學生掌握天氣預報的讀法,讓學生能夠看懂天氣預報。在實際作業設計的過程中,針對學生學習能力和學生水平的不同,教師可以讓學習能力和學習水平較高的學生以實踐為主,在晚間新聞天氣預報階段對各地的天氣情況進行記錄,明確基本的、有效的天氣信息;可以讓學習能力和學習水平一般的學生以思維拓展主,讓該部分學生在學習完課程內容之后,思考不同天氣對我們日常工作和生活的影響;可以讓學習能力和學習水平較差的學生以課堂知識梳理為主,先讓學生掌握基本的課程內容,扎實學生的學習基礎,而后再對學生進行有效的引導。
二、重視作業的趣味性,設計多樣化地理作業
地理教師在實際作業設計的過程中,需要加強對作業設計類型的研究,充分的發揮出分析型、探究型、實踐型、合作型作業等在地理作業設計中引入的價值。以人教版七年級上冊地理課程“居民與聚落——人口與人種”為例。
(一)分析型作業
分析性問題是以學生理論知識的學習為基礎,讓學生在課程學習中能夠根據既定的地理問題,結合課程中所掌握的知識與理論,深入的進行思考,分析造成問題產生的原因,依據其中的機理,有針對性地提出解決對策的學習方法。將其引入到初中地理作業設計的過程中,不僅可以加深學生對地理課程內容的理解,更是可以幫助學生實現自身綜合能力的提升。在該章節內容學習中,教師可以以地理問題“分析非洲地區地廣人稀情況產生的地理因素”引導學生,幫助學生有效的進行學習。
(二)探究型作業
探究性作業需要教師利用作業驅動學生進行課程內容的學習,讓學生能夠在課下利用多種不同的資源路徑,結合多種不同的作業資源,針對具體的方向進行探究的作業模式,本身具有較高的挑戰性和趣味性,將其引入到初中地理作業設計的工作中,可以有效地引導學生充分地利用多種不同的地理學習資源,在不知不覺中幫助學生實現學習能力和學習水平的提升[2]。譬如在該章節課程內容的學習中,教師可以以“人口分布與地理環境之間的聯系”為主題,讓學生自主的選擇一個方向,利用教材、期刊以及網絡等多種資源路徑,闡述人口分布與地理環境之間的關系。這樣不僅可以提升學生對課程內容的理解,還能拓展學生的知識視野,扎實學生地理課程學習的基礎。
(三)實踐型作業
相較于分析型作業和探究型作業,實踐型作業更加突出和強調學生課程學習的主體地位,需要學生在具體作業的引導下,能夠在實際生活中進行課程知識的應用,在實踐的過程中加深對課程知識的理解,提升學生對課程知識的運用能力。在該章節課程內容的學習中,為了引導學生能夠更加有效的進行課程實踐,教師可以以學生的實際生活為基礎,讓學生以“影響我們城市人口分布的原因”為課題,設計掌握城市人口分布的實策略,并猜想可能的因素,而后再設計出科學可行的實施方案。必要時,教師可以選取部分學生的設計方案,在課堂教學中進行實施,這樣教師不僅能夠提升學生課程學習的體驗感和成就感,同時也能夠基于學生的設計方案對學生進行引導,幫助學生樹立更加科學、合理、正確的地理課程學習觀念,從根本上提升學生課程學習的動力。
(四)合作型作業
合作型作業就是要求教師在作業設計的過程中,要能夠以學生之間的互相合作與討論為基礎,設計出能夠幫助學生實現整體學習能力和學習水平提升的作業內容。如在該章節課程內容的學習中,教師可以以“人口多好,還是人口少好”為辯題,先將學生進行分組,之后再將學生分為兩個對立的持方,讓學生地理環境和區域發展進行思考,討論人口多及人口少的優勢。之后再在課堂教學中以辯論賽的方式,引導學生共同探究,在共同討論下幫助學生加深對課程內容的理解,提升課程學習的效果。
三、重視作業的價值性,融入合理的作業評價
初中地理作業的設計必須要體現出充足的價值性,而且這種價值性必須得讓學生能夠有所感知,這樣才能提升學生對地理作業的重視,促進作業價值的體現,逐步實現減量增效的作業設計效果。所以在實際作業設計的過程中,初中地理教師還必須基于作業評價進行思考,一方面是需要借助作業評價明確作業的設計質量,找到其中存在的優缺點,為下一步作業設計的優化打下基礎。一方面是需要借助作業評價實現對學生的引導,讓學生感受到教師對學生的關注和肯定。
綜上所述,初中地理教師要想讓地理作業的設計達到減量增效的設計效果,需要立足于學生的學習需求、作業的趣味性、作業的價值性等三個層面進行思考,要盡可能地激發起學生對地理作業完成的主觀能動性,引導學生自主、積極、主動的進行學習,用更加科學的方式滿足學生課程的學習需求。
參考文獻
[1]朱志蘭. "五育"并舉背景下初中地理校本作業設計探索[J]. 西部素質教育,2021,7(15):88-91.
[2]羅祖春. 基于新課改的初中地理作業設計[J]. 教育現代化(電子版),2017,0(19):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