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志華
摘要:當前我國農村經濟得到了進一步發展,呈現出信息化的發展模式,在助力提高農業生產效率方面起到了關鍵作用。為了保證“三農”工作的順利開展,相關農業農村部門應繼續實行農業供給側政策,探索優化農業經濟管理的措施,提高農業生產效率與效益水平。農業經濟管理工作具備長期性與系統性,直接影響著農村經濟發展現狀,相關工作人員應明確認識農業經濟管理對農村經濟的促進作用,正確把握核心與重點,探索提升途徑,在全面提升經濟管理科學水平的基礎上,促進“三農”工作的穩步發展。
關鍵詞:農業經濟管理;農村經濟;發展;作用
大部分農民綜合素質較低,未掌握新技術以及新設備使用方法,在使用過程中極易出現多種問題,無法發揮新技術及新設備的作用,導致農村經濟發展受限。為了實現農村經濟發展,應開展農業經濟管理工作,進一步拓展發展空間,營造出良好的發展環境。應通過對農業經濟管理的研究,解決農業經濟發展中的問題,提高農業經濟發展水平,并發揮其對農村經濟發展的促進作用。
1農業經濟管理對農村經濟發展的促進作用
1.1提供指導性建議
農業經濟管理是一項比較系統性的工程,需要有科學理論作為前提。然而在中國實際農村經濟發展過程中,發展模式十分分散,通常以農戶家庭生產為主,個體生產力量十分弱小,同時農民生產積極性并不高,農村地區老齡化嚴重,留守農村的部分農民普遍文化程度較低,因此,應當將先進的農業經濟管理技術應用其中,幫助農民開展生產經營活動,推動農村經濟發展,制定科學合理的戰略目標,解決農業生產難題。
1.2調動農民的生產積極性
農村經濟發展的主要力量為農民,廣大農民參與生產的積極性直接影響著農村經濟發展水平。對此,可以利用農業經濟管理方面的理論指導,鼓勵農民積極參與,在滿足個人生活需求的基礎上,為社會的發展做出貢獻。通過理論的指導可以由精神層面刺激農民,使其為了更好的物質生活,積極投入農業生產,為農業經濟發展提供更多動力。以往農業勞動中,部分農民思想認識比較落后,甚至阻礙了當地農村經濟的發展,相關工作人員更應通過先進的理論與思想提升其對農業經濟的認知,使其成為農村經濟發展的核心力量。
1.3提供良好的發展環境
開展農業經濟管理工作,可以提供良好發展環境,充分調動農民生產積極性,吸引更多高質量人才加入,促進農村經濟健康發展。首先,在農業經濟管理中開展人才引進工作,吸引高素質人才加入,轉變農村經濟發展轉變,摒棄落后發展模式,逐漸向現代化模式發展,提升農業生產效率。其次,在開展農業經濟管理工作時,應當充分結合不同地區實際情況,制定農村經濟發展目標。采取多種措施改善農村生態環境,將較為分散的資源進行整合并發揮資源優勢,降低農業生產成本,增加農民收入,帶動農村地區發展。
2制約農村經濟發展的因素
首先,缺乏專業人才。在開展農業經濟管理的過程中,人才對于經濟發展有十分重要的影響,現階段農民技術水平較低,且單位產量不高,無法確保農產品質量,再加上農村勞動力向城市轉移,用工荒的現象十分嚴重,影響了農村經濟的快速發展。其次,農村耕地面積正在不斷減少,這也直接影響了農業的可持續發展,當下很多地區的農業發展模式較為分散,很難將現代化設備和農業技術應用其中,往往缺少規模效應。其次,農戶品牌意識較差,缺乏市場競爭力。由于農戶自主決定生產經營,因此農作物種類十分雜亂,很難展開規范化管理。最后,農業基礎設施欠缺且缺乏配套服務,在推進農業經濟發展的過程中,對于基礎設施有著較高的要求。很多地區由于在基礎設施這一方面的資金投入不足,無法滿足快速發展的農業經濟需求。
3利用農業經濟管理促進農村經濟發展的對策
3.1構建完善的農業經濟管理體系
新時期下,農業發展應緊跟新要求,根據地區農業的實際情況,制定可行的發展出路。農業管理人員在規劃發展計劃時不可盲目,應結合當地農業發展現狀,保證與當地經濟相匹配。同時,農業經濟管理人員應客觀認知經濟管理體系,采用積極的財政措施進行修補,保證體系執行的科學性與完善性,保證農業經濟管理工作的有序開展。
3.2強化建設農業經濟管理制度
為了保證農業經濟管理工作的高效開展,應規范建設農業經濟管理制度,根據社會與國家政策的變化,進行優化。相關工作人員應認識到農業發展的重要性,采用多樣性的財政措施,調動農民參與農業生產的積極性,鼓勵其在農業生產中發揮自身才智與能動性,在發展農業經濟發展貢獻自身力量,促進農業經濟的持續健康發展,全方位提高農民的物質生活水平。
3.3推進信息化建設
首先,應當加強高新技術在農業生產中的推廣力度,提高農民應用信息技術的水平。鼓勵農業龍頭企業及合作社等進行農業社會化服務,對承包土地展開市場信息服務、供應服務及生產服務等。其次,通過構建信息化的管理系統將農業生產信息數據及時上傳到數據庫中,并且利用大數據技術對這些信息展開全面地分析,把握當下農業經濟發展的實際情況,針對農業經濟發展過程中存在的問題,采取針對性管理措施。最后,工作人員應當搭建共享數據平臺。通過聯合其他地區的經濟管理人員展開數據共享,最終全面了解新型農業生產技術的實際發展情況,并且及時吸收其他地區優秀的管理經驗,提高管理效率。
3.4打造服務組織體系
農民個體戶很難在市場競爭中獲取一席之地,因此,要想提高農業發展競爭力,應構建多元化的服務體系,幫助農民了解市場發展需求,同時也能夠為農民提供更多元的發展方向。作為農業經濟管理人員,應加強農業科學研究的投資力度,促使農民能夠更加積極地與服務組織工作人員展開溝通交流,最終盤活農村經濟資源,提高農業競爭力。
3.5構建高素質人才隊伍
人才是制約農村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也是制約農業經濟管理質量的重要因素。為了實現農村經濟發展,提高農民收入,實現鄉村振興戰略,應當積極培養并構建高素質專業管理隊伍,發揮人才優勢與作用,從根本上帶動經濟發展。
農業經濟管理工作難度較大且十分復雜,這對工作人員的素質提出了更高要求。一名合格的農業經濟管理人員需要掌握多種理論知識,樹立良好的職業道德素養,掌握多種專業知識及技能,才能夠確保管理工作高效開展。為保證管理隊伍整體素質,需要采取多種措施,吸引人才。制定多種鼓勵政策,設置專項補貼資金,鼓勵大學生回鄉發展,為農業經濟管理工作提供人才支持。
強化人才培養工作,定期開展培訓及學習活動。經濟管理人員應積極參加培訓,掌握最新管理知識,豐富自身知識體系,明確自身工作職責,樹立良好的職業觀念,積極投身于農業經濟管理工作中。要強化溝通,對農業經濟管理工作實施全過程監督。這有助于農業經濟管理人員認真對待工作,提高工作質量。建設高素質隊伍,發揮人才優勢,強化經濟管理效率,帶動農村經濟高效發展。
結論
綜上所述,在農業經濟發展過程中,應采用科學化的經濟管理措施,這對于推動農村經濟發展具有重要作用。應完善農業經濟發展體系,提高管理隊伍的綜合素質,發展農村特色企業,凸顯品牌文化特色,最終實現規范化、規模化經營,提高農業經濟管理水平,推動農業經濟發展。
參考文獻
[1]呂成建.農業經濟管理對農村經濟發展的促進作用探析[J].山西農經,2020(20):71-72.
[2]林萬利.探究農業經濟管理對農村經濟發展的促進作用[J].農村經濟與科技,2020,31(20):207-208.
[3]張國芝.農業經濟管理對我國農村經濟發展的影響分析[J].行政事業資產與財務,2020(12):35-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