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2019年中俄兩國關系提升為“新時代中俄全面戰略協作伙伴關系”,中俄兩國在各領域緊密合作,但貿易領域的合作卻與中俄戰略協作伙伴關系極不相稱。中俄貿易呈現出規模壯大但占比較低、貿易結構低級化的情況。在“一帶一盟”對接及國際貿易保護主義抬頭的背景下,中俄貿易出現了新時代下的機遇與挑戰。為此,中俄兩國可有針對性地采取一些政策措施來解決中俄貿易中存在的問題,推進中俄貿易向更緊密、深入的方向發展,包括加強文化交流,拓寬合作領域,加快貿易結構轉型及創新貿易合作模式,加強雙邊貿易制度建設。
關鍵詞:中俄貿易;貿易結構轉型;貿易制度建設
1991年蘇聯解體后,由俄羅斯繼承蘇聯與中國的外交關系,兩國各方面合作不斷加強,從1996年中俄兩國通過《中俄聯合聲明》確立兩國戰略協作伙伴關系,到2013年中俄兩國領導人簽署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和俄羅斯聯邦關于合作共贏、深化全面戰略協作伙伴關系的聯合聲明》,再到2019年中俄兩國元首簽署《中華人民共和國和俄羅斯聯邦關于發展新時代全面戰略協作伙伴關系的聯合聲明》,將兩國關系提升為“新時代中俄全面戰略協作伙伴關系”。在過去的二十幾年內,中俄兩國在各領域緊密合作,但在貿易領域的合作卻與兩國政府的期望有不小差距。
從貿易總額上看,無論是1996年,葉利欽總統提出20世紀末雙邊貿易總額達200億美元的目標,還是2012年中俄兩國政府在《中俄聯合聲明》中商定“在2015年前將中俄兩國貿易額提高到1000億美元、2020年前提高到2000億美元”的目標。從目標制定后的實行情況看,均有不小差距。1999年,中俄貿易總額為57.2億美元,與200億美元有較大差距。2014年,中俄貿易總額952.7億美元,距離目標一步之遙。但隨后的2015年,由于俄羅斯經濟危機和盧布貶值,中俄貿易總額下滑至680.15億美元,呈現較大波動。2019年,中俄貿易總額1107.57億美元,雖然創出中俄貿易總額新高,但與2000億美元目標差距較大。2020年全球經濟受新冠疫情影響,中俄貿易總額1077.7億美元,較2019年微降2.9%。從貿易結構上看,自2012年中俄兩國元首簽訂《中俄聯合聲明》后,由政府主導的戰略性大項目方面有所突破,但從雙邊貿易結構來看,仍然表現為中國主要從俄羅斯進口能源、原材料,而出口紡織品及附加值較低的日用消費品和機械設備為主,中俄兩國貿易合作質量仍有待提升。由此來看,中俄兩國貿易發展與中俄戰略協作伙伴關系極不相稱。
一、中俄貿易關系發展現狀
1.中俄貿易規模逐漸壯大但占比較低
隨著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帶動中俄貿易規模逐漸壯大,中俄貿易規模由1992年的58.6億美元發展壯大至2019年的 1107.57億美元,但中俄貿易總額占中國對外貿易比重仍較低。從1997年到2020年的二十四年中,中俄貿易總額占中國對外貿易總額的比重均值僅為1.99%,雖然近兩年該比例不斷提升,但最大值也僅為2019年的2.42%,較小的占比顯示出俄羅斯在中國經濟不斷發展及經濟開放中參與度較低。反觀俄羅斯,對華貿易占俄對外貿易總額比重逐年上升,從1997年的3.85%上升至2020年的18.84%,中國自2010年起,已連續10年蟬聯俄羅斯第一大貿易伙伴國,成為俄羅斯對外貿易發展的重要力量。
出口方面,從1997年到2020年的24年中,中國向俄羅斯出口額占中俄貿易總額比重的平均值為44.52%,中國向俄羅斯出口額波動率明顯大于中俄貿易總額波動率,表現出較高的不穩定性。
進口方面,俄羅斯向中國出口額占中俄貿易總額的比重由1997年的4.7%上升至2019年的14.37%。近幾年來,俄羅斯對各大貿易伙伴的出口額均有所增加,但對中國的出口增幅最大,中國已于2017年超越荷蘭,成為俄羅斯第一大出口國。
2.中俄貿易結構低級化
中國主要從俄羅斯進口能源、原材料,而出口附加值較低的日用消費品和機械設備為主,兩國貿易結構低級化。
俄羅斯擁有豐富的礦產資源,在能源資源方面具有比較優勢,礦產品是俄羅斯對中國出口的主要產品,2018年俄羅斯對中國出口礦產品占俄羅斯對中國出口總額的77%,礦產品主要為石油,2016年至2018年,俄羅斯一直為中國最大的原油供應國。2019年由于沙特顯著提高了對中國的原油銷售,四年來首次超越俄羅斯成為中國最大的原油供應商,同年俄羅斯對中國的原油出口量達到7792萬噸,較2018年增長9%,占2019年俄羅斯石油出口總量的29%,2020年俄羅斯位列沙特之后,為中國第二大原油供應國,出口量達到了創紀錄的8357萬噸。
中國出口至俄羅斯的主要產品是機電、服裝等產品,2018年中國出口至俄羅斯的機電產品占中國向俄羅斯出口總額的50.7%。近年來,中國對俄出口的機電產品增長較快,在一定程度上優化了中國對俄出口商品結構。
3.中俄貿易依存度呈不均衡態勢
俄羅斯的經濟發展主要依賴能源等原材料產業出口來支撐,導致俄羅斯對外貿易依存度較高,2001年至2020年的20年間,俄羅斯對外貿易依存度基本維持在30%以上,均值為35.96%,在這期間俄羅斯對華外貿依存度持續攀升,由2000年的3.48%升至2020年的7.31%,俄羅斯經濟對中俄貿易的依賴性逐漸增加,中俄貿易對俄羅斯經濟的重要性不斷提升。
相較而言,中國對俄貿易依存度呈現出先增后降的格局,由2000年的0.66%最高升至2007年的1.36%,隨后呈現下降趨勢,2020年中國對俄貿易依存度僅為0.73%,這在一定程度上與中國整體對外貿易依存度趨勢相同,這與中國經濟由出口拉動向國內消費拉動轉型具有一定關系。整體來看,中俄貿易發展對俄羅斯經濟發展顯然更為重要。
二、中俄貿易的機遇與挑戰
1.中俄面臨的機遇
(1) 中俄兩國關系達到歷史新高度
近年來,中俄兩國關系升溫,兩國在國際舞臺上持有諸多相似甚至一致的立場,中俄兩國在各方面均保持著緊密、高效的合作。2019年6月,習近平主席和俄羅斯總統普京共同簽署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和俄羅斯聯邦關于發展新時代全面戰略協作伙伴關系的聯合聲明》,將兩國關系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賦予了雙邊關系新的定位。
新時代全面戰略協作伙伴關系的確立,意味著中俄兩國關系達到歷史新高度。近年來,中俄兩國在貿易合作上滯后于高水平的雙邊關系,中俄良好的雙邊關系有利于強化雙邊貿易關系的改善,而貿易合作的加強也將對雙邊關系的鞏固起到積極作用。
(2) “一帶一盟”加強雙邊貿易關系
中俄兩國領導人高度重視“一帶一路”倡議和歐亞經濟聯盟的相互對接。
2015年5月,習近平主席與俄羅斯總統普京在莫斯科簽署《關于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和歐亞經濟聯盟建設對接合作的聯合聲明》,自2016年10月首輪談判以來,雙方通過五輪談判、三次工作組會議和兩次部長級磋商,于2017年10月順利實質性結束談判,2018年5月,中國與歐亞經濟聯盟簽署了《中華人民共和國與歐亞經濟聯盟經貿合作協定》(下稱《協定》),《協定》簽署當年中國同歐亞經濟聯盟的貿易額增長23.1%,中國對聯盟各成員國貿易額均呈現增長,且雙方進出口更趨均衡,2019年后中國同歐亞經濟聯盟的貿易繼續呈現良好態勢。
《協定》范圍涵蓋海關合作和貿易便利化、知識產權、部門合作以及政府采購等13個章節,雙方同意進一步簡化通關手續,降低貨物貿易成本,進一步減少非關稅貿易壁壘,提高貿易便利化水平,為產業發展營造良好的環境,該《協定》標志著中國與俄羅斯經貿合作從項目帶動進入制度引領的新階段,將促進中俄貿易良性發展。
(3) 中俄兩國地方合作駛入“快車道”
根據中俄兩國元首達成的重要共識,2018年和2019年是“中俄地方合作交流年”,將兩國地方合作提升至國家級,促進兩國地方合作駛入“快車道”。
無論是中國東北地區和俄羅斯遠東及貝加爾地區的合作,還是中國長江中上游地區與俄伏爾加河沿岸聯邦區的合作,近年來都呈現積極發展勢頭。中國已連續多年保持俄遠東地區第一大貿易伙伴地位,長江-伏爾加河地區合作規模和質量穩步提升,2018年長江中上游6個省市對俄貿易達到近50億美元,增幅達30%,部分省份對俄貿易增速甚至超過80%。
日趨完善的地方合作機制為中俄貿易的活躍提供了有力支撐,在中俄務實合作中的作用日益提升。
2.中俄面臨的挑戰
(1) 兩國民間互信水平仍有待加強
中俄兩國在傳統文化、價值理念及社會經濟等國情上有明顯不同,而兩國交流主要局限在官方和半官方,俄羅斯民間對中國了解不足,導致俄羅斯民間出現“中國移民威脅論”、“俄是中資源附屬國”等危害兩國關系的言論。
“中國威脅論”會導致部分俄羅斯消費者對中國商品的抵觸,俄羅斯民眾對中國在俄羅斯直接投資產生疑慮,不利于兩國貿易的良性發展。
(2) 貿易秩序有待規范
中俄兩國在雙邊貿易政策、制度及法規上沒有成熟的體制,導致貿易秩序混亂。一些中國商人出口至俄羅斯市場大量假冒偽劣商品,嚴重損害了中國商品在俄信譽。部分俄羅斯商人為逃避高額關稅,通過“灰色清關”方式進口中國商品,擾亂正常的貿易秩序,侵害正規進出口企業權益,進而出現劣幣驅逐良幣的現象。兩國企業貿易糾紛時有發生,由于缺少對貿易糾紛的調解及仲裁機構,出現問題時難以及時有效地解決,導致參與兩國貿易的企業信心不足,對深化雙邊貿易合作產生不利影響。
(3) 貿易結構有待優化
近年來,中俄兩國貿易商品結構低級化的問題始終沒有得到解決,我國向俄羅斯出口商品依然以紡織品、低附加值機電產品為主,而我國在勞動力資源上的優勢逐漸減弱,高附加值產品及高新技術的優勢還沒有完全建立起來,導致目前紡織品出口面臨東南亞國家的激烈競爭,機電產品與德國等歐洲國家相比又不具備優勢,已無法依靠這些產品加深與俄貿易合作。
俄羅斯向我國石油出口量已達創紀錄水平,接近俄石油出口量的30%,雖然仍有提升空間,但考慮到近年來俄羅斯石油產量達歷史峰值后小幅回落,石油出口量無明顯增長,未來俄羅斯對中國石油出口量難以大幅提升。
中俄兩國要深化貿易合作水平則需從根本上解決貿易結構低級化的問題。
三、深化中俄貿易關系的相關建議
1.加強文化交流,增強民間互信
中俄兩國應加強文化交流,進行超越地域的跨文化對話,利用文化認同增強民間互信水平,加強兩國傳統文化在貿易往來間的作用。中俄兩國應將政府互信傳導至民間互信,減少文化交流壁壘,如簽署個人游客及五人以下團隊游客免簽證協議等;引導民間文化交流,如舉辦“中俄傳統文化交流年”等;加強教育合作,鼓勵中俄兩國大學生進行留學交流,發揮孔子學院文化交流的作用。
傳統文化及價值理念的不同容易引起兩國企業間的不信任,中國企業在與俄方企業進行貿易往來時,應了解俄羅斯傳統文化的思維方式及價值理念,減少觀念上的偏差,以便促進兩國企業貿易發展。同時中方企業在俄羅斯投資時要考慮俄相關行業未來發展空間及相關政策,同時要處理好與當地企業及民眾的關系,樹立正面形象,增強與俄民間相互信任的關系。
2.拓寬合作領域,加快貿易結構轉型
中俄兩國不僅要繼續保持在能源、制造業等傳統領域的合作,更要加強在軌道交通、電子商務等新興領域的合作,實現優勢產業對接。
中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中國政府鼓勵企業加大對高新技術的研發和創新,中國可通過國內產業結構升級促進國際貿易結構的轉型,加強中國出口商品的技術含量,提高出口商品競爭力。
3.創新貿易合作模式,加強雙邊貿易制度建設
在能源、航天及核能等領域,中俄兩國通過政府主導,國企參與,自上而下地推動項目合作,落地不少大項目,這種合作模式在壟斷領域有很強的操作性。但在制造業、農業等民間市場化貿易領域,上述合作模式難以推行,中俄兩國政府應調整思路,由項目主導者變為規則主導者,為雙邊貿易建設合理制度,以地區合作為平臺,為兩國企業構建新型合作模式,即“合理制度為根基、地區合作為枝干、企業合作為果實”。
促進中俄貿易的發展,要從整體的貿易環境上進行優化,比如建立統一的海關標準,進一步優化通關手續,認可對方的產品技術標準等。中俄兩國應共同努力,加強雙邊貿易制度建設,完善貿易服務體系,推進貿易便利化進程,為兩國企業營造良好營商環境。
參考文獻:
[1]班澤晉.“一帶一路”背景下中俄經貿合作的現狀、問題及建議[J].中國商論,2017(01):72-73.
[2]沈影.“一帶一盟”背景下中俄“長江—伏爾加河”合作的戰略分析[J].國際貿易,2018(12):38-43.
[3]趙萍,段秀芳.反全球化背景下的中俄經貿現狀與發展研究[J].價格月刊,2018(11):63-67.
[4]于寧寧.改革開放40年來中俄經貿關系發展研究[J].價格月刊,2018(12):76-79.
[5]徐坡嶺,那振芳.貿易潛力與中俄經貿合作的天花板及成長空間問題[J].上海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8,35(04):1-16.
[6]劉華芹.開啟中俄經貿合作新時代——中俄(蘇)經貿合作七十年回顧與展望[J].俄羅斯東歐中亞研究,2019(04):59-75+156-157.
作者簡介:華默然(1991- ),男,漢族,江蘇南通人,經濟學碩士,南京財經大學紅山學院,助教,研究方向:國際金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