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慧
摘 ?要:將微課資源合理地應用在初中階段的英語教學活動中,能夠使得教學在前沿數字教學技術的加持作用下以更先進的方式輔助學生的學習活動,以此優化英語教學過程,極大地提高課程的教學有效性,助力學生英語水平的高效提升。在農村地區的中學英語語法教學中,教師應首先做好自身數字化教育技能的提升工作,切實掌握微課資源的應用方式,并將其與英語語法教學的具體內容與教學邏輯相結合。以此制定符合語法教學模塊的具體應用策略,將微課資源更有效地滲透在教學過程之中,真正輔助學生的語法學習,促成其語法學習效率的提高以此為學生的英語素養提升打下重要基礎。
關鍵詞:微課資源;中學英語;語法教學
微課資源是一種以短視頻形式為載體的數字化媒體教學資源,在數字化教育背景下,微課資源作為當前主流的數字教學資源得以被廣大教育工作者廣泛地應用在了各個階段的不同學科課程之中,以特殊的演示模式推動了課堂教學有效性的提高,成為了學生個人學習能力提升的重要支點。在農村地區的中學英語語法教學活動中,教師也應該及時地迎合數字化教育改革形勢,積極地探究微課資源的實際教育價值,從而將其與語法教學進行融合,使其切實融入到語法教學環節之中,切實推動語法教育的數字化優化,為學生打造更加靈活的教育平臺,極大地提高學生的語法學習水平。
一、當前農村中學英語語法教學現狀
語法教學是英語教學中重要的組成模塊,并且其內容相對于英語詞匯等基礎內容而言具有較強的抽象性,在實際的學習過程中具有更強的復雜性。然而當前農村地區的小學英語教師依然一定程度停滯在應試教育的誤區之中,一方面未能對教學邏輯進行細化研究,導致語法教學與普通知識的教學依然混為一談,未能幫助學生界定其綜合性特征,導致語法教學缺乏針對性,難以輔助學生理解語法。另一方面,農村地區語法教學的教學方式十分落后,難以滿足當前階段學生的學習需求,不利于引導學生高效參與課堂之中,難以最大化提高學生的學習有效性。
二、微課應用于農村中學英語語法教學的作用
(一)有利于營造英語學習氛圍
微課是一種基于短視頻形式的媒體教學資源,在課堂中其動態的演示形式能夠快速起到吸引學生注意力的教育價值,使學生更積極地參與到學習活動之中。在農村地區的中學英語語法教學活動中,教師應對微課資源的演示機制進行合理地開發,將其動態化的教學特征與英語語法教學進行緊密地聯系,從而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使其更主動地融入課堂之中,并結合動態的微課資源,真正營造更為活躍的語法學習氛圍,為學生語法學習效率的提高打造良好客觀條件。
例如在時態語法一般過去時的教學活動中,教師可以將截取的影視視頻段落作為組成部分放置在微課資源之中,以微課的動態演示形式直接表現在學生的面前。這不僅能夠快速地實現吸引學生語法課程參與興趣的目的,更能夠以影視中人物利用一般過去時進行具體對話談論過去事物的方式,具象語法教學內容,優化學生的理解,使學生自發地模仿人物的對話,開展趣味活動。在微課資源的調動作用下,學生真正積極地參與到課程之中開展語法學習,以此營造了活躍的英語語法學習氛圍,切實為學習效率的提高提供了客觀條件。
(二)有利于豐富課堂教學內容
農村地區的英語教學依然具有較強的傳統性,課程中的教學資源相對固化,呈現出一種單調的特性,尤其是英語語法教學活動的開展過程中,單調化的教學資源更容易導致學生學習興趣的喪失,不利于學生英語語法知識的掌握。為了解決這一問題,教師可以通過對微課資源的合理利用,對英語語法教學資源進行豐富,以此增強課程的靈活性,助力學生個人語法學習效率的提高。例如在語法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將對應語法知識的實際應用方式進行系統地羅列,從而將其轉化成微課視頻,以動態形式進行一一呈現。這一資源在課堂中的應用能夠極大地豐富語法課程的教學內容,使學生能夠在不同資源的應用模式下得到個人綜合素養的最大化提升,極大地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三)有利于培養學生自主能力
微課作為數字化的輔助工具,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推動教師教學職能的轉變,使學生得以在課程中以微課為支點,開展自主學習活動。這能夠極大地幫助學生轉變傳統的學習模式。這要求教師在微課設計工作中有意識地協調微課的細節化設計,通過在微課中設置有利于學生自主學習的思維導圖等方式,真正強化微課在學生學習過程中的輔助屬性。在這種機制下,學生的語法自主學習體驗將得到最大化地優化,深化學生語法理解的同時,為學生語法學習打下重要基礎。
三、結束語
農村地區中學英語語法課程與微課資源的融合尚處于初步的嘗試階段,教師要勇于接觸嶄新的教育機制,敢于接受革新的數字化教育理念,真正結合語法教學特征做好微課資源應用策略的研究工作,以此將二者進行緊密結合,為學生語法學習效率的提高打下重要基礎。
參考文獻:
[1]姚宏.小學英語微課設計與制作例談[J].英語畫刊:高級版,2019,000(005):52-52.
[2]梅靜.淺析"互聯網+"背景下小學英語微課教學的策略[J].天天愛科學(教育前沿),2020,38(03):59-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