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光俊
摘要:俄國著名作家、教育家、思想家列夫·托爾斯泰曾說過:“理想的書籍,是智慧的鑰匙。”證明了閱讀對于一個人的成長的重要性。在小學語文教育階段,培養(yǎng)學生一個良好的閱讀習慣,是為學生以后的閱讀學習奠定基礎,讓學生能在以后的學習生活中,時刻保持閱讀習慣、感受閱讀的魅力。小學時期的學生心智尚未成熟,好習慣尚未形成,因此,教師要針對于學生的特點,做出閱讀方面的教學策略,致力于提升學生的閱讀能力,促成其養(yǎng)成良好習慣。
關鍵詞: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策略
引言:
小學的學習正是一個人思想的啟蒙階段,也是可塑性最強的時候,在此期間保持一個優(yōu)秀的學習習慣很有可能陪伴其終身。根據《新課標》的指示,小學語文教學當中要有針對性的做出閱讀教學,提升學生的閱讀能力、閱讀水平,讓學生不僅只是能自行的閱讀,還要能理解所閱讀的書籍、文章的內容,能讀懂作者想要表達的思想感情。因此,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技巧,對于提升學生閱讀技能是每個小學語文教師的任務。
一、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重要性
(一)培養(yǎng)學生自主思考能力
閱讀是一個不斷思考的過程,在閱讀中能夠隨著閱讀的內容進行跟隨情節(jié)性的思考。在小學階段培養(yǎng)學生養(yǎng)成一個良好的閱讀習慣和扎實的閱讀技能后,就能讓學生在閱讀的過程中不斷地發(fā)散自己的思維,最終擁有自主思考的能力,能夠在遇到問題時通過自己的想法來思考問題、解決問題。自主思考能力是現如今素質教育背景下核心素養(yǎng)能力培養(yǎng)中的一種重要能力,在閱讀中思考,既能夠提升學生的閱讀技能又能夠推動學生自主思考能力的形成,促進了學生向著新時代培養(yǎng)綜合素質達標的人才方面不斷邁進。
(二)發(fā)揮了學生的主觀能動性
隨著新課改的不斷深化落實,各個學科都進行了相應的教學模式改革,充分發(fā)揮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作用、讓學生做學習真正的主人、培養(yǎng)學生的主觀能動性。閱讀的過程當中,在擁有一定的集中的注意力后,學生就能完全的沉浸在閱讀的內容當中,通過自己對文字的閱讀、理解,明白作者想要表達的意思和傳達的思想,這樣就能充分的發(fā)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學生是完全自主的通過自行閱讀來自行思考、自行理解閱讀內容,讓學生閱讀能力提升的同時增強了學生的主觀能動性,符合現代素質教育的要求。因此閱讀是十分重要的一項技能,在小學時期教師一定要結合學生情況來進行閱讀技巧的傳授和閱讀能力的培養(yǎng),推動學生有一個更好的學習效果。
二、小學閱讀教學的策略
(一)引進課外閱讀,增加學生閱讀量
在小學語文的課堂教學當中,課文的數量是有限的,僅僅通過課文的閱讀教學顯然無法滿足學生的閱讀需求以及教學的閱讀要求。所以,教師要根據小學生的課標要求,結合課文來向學生推薦一定量的、適合他們年年齡段閱讀的作品,讓學生在課余時間或者放學回到家之后進行課外閱讀,先從閱讀量上增加,讓學生能夠在課余時間也能進行充分的閱讀,了解更多的知識和內容,積極推動閱讀教學。例如:我們小學語文教材的第四單元第十二課課文《盤古開天地》,盤古開天地是我國源遠流長的神話傳說之一,代表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將自己的理解賦予神話中創(chuàng)造出來故事,一直傳到今天成為了中華民族優(yōu)秀的文化瑰寶。根據這一課的教學,教師可以向學生推薦閱讀中國神話傳說類型的書籍,其中的《女媧補天》《嫦娥奔月》《后羿射日》等故事不僅與課文內容有一定的關聯(lián),還能讓學生了解到我國古代神話傳說的種類、由來以及想要傳達的思想感情,提升學生閱讀量的同時潛移默化的培養(yǎng)了學生的閱讀興趣,多數神話故事中的不畏強權、勇于反抗精神將深深的影響學生,促使學生樹立一個正確的價值觀,培養(yǎng)學生的文學欣賞水平。
(二)做好閱讀準備
小學語文教師在進行閱讀教學的時候,要結合小學生自身的情況來進行相應的閱讀教學工作開展。小學階段的學生還處在剛剛接觸學習的打基礎階段,所掌握的字詞量還不是很多,對于有的文章就會造成可以閱讀但是難以理解的局面。所以教師在進行課堂教學之前一定要注重給學生下達預習任務,讓學生對于閱讀前做好一定的準備工作在進行閱讀,從而加深學生對于文章的理解程度,在閱讀前根據作者生平、寫作背景、文章概括都要做出一定的講解,同時也可以讓學生自行的去查找資料來做好閱讀前的準備。
(三)問題引導學生深入思考,滲透情感教育
教師可以針對文章內容提出幾個相關問題,讓學生帶著問題去閱讀,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思考能力,讓學生能夠在閱讀后達到能解決問題的效果。例如:四年級下冊的第二十七課《海的女兒》的教學當中,作者是丹麥著名的童話大王安徒生,教師可以在課文教學之前,向學生介紹安徒生的生平簡介、創(chuàng)作《海的女兒》的背景、故事的大概內容等準備工作,促使學生在閱讀前對文章有一定的了解,從而能夠在閱讀過程中理解內容和作者想要表達的意思,拋出幾個問題:為什么小人魚寧愿去死也不愿傷害王子?為什么小人魚要忍受疼痛上岸參加婚禮?目的在于引發(fā)學生對于文章的思考,從而培養(yǎng)在閱讀中思考的習慣。
(四)開展群文閱讀
群文閱讀,就是把就有相似性的多個文本聯(lián)合起來閱讀,多個文本反映的主題應該是一樣的或者相似的,等于為學生建立一個“書架”,讓學生提煉閱讀技巧,掌握文章框架,增強閱讀感悟,是非常有效的教學方式。例如《獵人海力布》和《牛郎織女》在文章結構上就有著較強的相似性,《獵人海力布》的故事順序是“主角遇險——優(yōu)秀品質獲取能力——悲劇發(fā)生:地震災難——勸說鄉(xiāng)親逃離,自身化為石頭”,而《牛郎織女》的故事順序是“男女主角相遇——幸福生活——悲劇發(fā)生:王母到來——牛郎追趕,七夕相會”,這樣把結構一劃分,學生理解起來會更有效。
三、小結
一個人所掌握知識的多少除了在學校的學習,另一途徑就是自己通過閱讀在書本上的獲取,好的閱讀習慣可以陪伴一個人一生。在小學語文的閱讀教學過程當中,教師應該充分的引導學生養(yǎng)成閱讀習慣、有一定閱讀技巧、達標的閱讀水平等,才能真正將學生培養(yǎng)成擁有閱讀技能的學生,對于他們以后的學習生活都產生積極的影響。
參考文獻:
[1]周麗紅. 淺談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策略[J]. 才智,2013,000(032):126-126.
[2]楊慧珍. 淺談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有效策略[J]. 教師,2017(12).
[3]趙蕓. 淺談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有效策略[J]. 小學教學研究,201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