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冉熹
摘要:在當今社會,信息技術的高速發展對信息獲取及判斷形成了巨大的沖擊,加之近年來新媒體實現了內容的數字化、傳播的網絡化、服務的個性化。它建立在傳統媒體發展的基礎上,通過技術進步和科技革新新興媒介形態多樣化發展,將各傳播媒介整合并進一步完善。它的出現改變了社交的環境,拓展了傳播渠道,改變了傳播模式,造就了一種新的網絡文化。在全球化的推進中,特別是后疫情時代,教育信息化的極大普及,一國網民的互聯網信息素養體現了該國的國民素養,大學生作為新媒體的主要受眾群體,目前存在檢索能力有限、學術水平不高、辨別信息能力不強、支付能力補足、認知水平有限等問題,對于互聯網信息素養的提升迫在眉睫,要明確大學生的互聯網信息消費習慣受哪些因素影響,互聯網信息素養在其中扮演怎樣的角色,從而推斷出應怎樣養成正確的互聯網信息消費行為。
關鍵字:新媒體、教育信息化、大學生、互聯網信息素養
新媒體時代大學生互聯網信息消費的方式多種多樣,主要通過電腦、手機等電子設備端進行搜索和瀏覽。消費是方式分為:一、主動消費,通過搜索引擎等有特定方向的檢索信息;二、被動消費,通過網絡的漫游,特別是通過社交平臺,并獲取非特定的信息。
一、大學生的互聯網信息消費行為受互聯網信息需求、互聯網信息獲取和處理能力、互聯網信息消費心理、互聯網信息素養等因素的影響。1
互聯網信息需求:大學生互聯網信息需求的內容與個人的成長環境、知識結構、個人偏好相關,多指用于新聞閱讀、找資料、交友、辦公等形式,但也受信息環境的影響。大學生信息需求的特點:1、對信息價值要求高;2、對信息的專業化要求高;3、對信息及時的可獲取性要求高。在“互聯網+”教育逐漸普及,全國努力打造數字化校園的大背景下,大大提高了大學生群體的互聯網信息需求量。
互聯網信息獲取和處理能力:新媒體的受眾群體轉變為大眾受眾。由于科學的進步,技術的變革,信息由更多沉浸式的技術所推動,信息演變成為多樣性、共享性、交互性極高的互聯網產物。在符合大學生互聯網信息需求的實際下,首先要掌握良好的互聯網信息獲取能力即檢索能力,在充分培養自身互聯網信息安全意識和互聯網信息道德意識的前提下,通過合理合法的手段獲取互聯網信息,并對獲取后的互聯網信息進行分析,根據自身的認知水平和信息判斷能力進行篩選,最后應用到自身互聯網信息需求中去。
互聯網信息消費心理:互聯網讓思想共同體更加的扁平化,新媒體是新媒介,傳播更多的是碎片化的即時訊息,使大學生在信息消費上更效率化,信息的結構決定功能,部分社交媒體是偏空間媒介,大數據的運算互聯網會推送給你偏好信息,或者你圈內的朋友對某件事的反應也和你相似,產生互聯網的社群效應,但效應并不能判斷事務的對錯。2大學生習慣通過互聯網信息消費這個過程,將生活和工作的內容滲透,阿爾溫·托夫勒說:“誰掌握了信息,誰就擁有了整個世界”,因此,要結合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培養高素質的互聯網信息消費群體,守好互聯網這塊信息高地。大學生需要樹立正確的互聯網信息消費心理,在提高互聯網信息消費能力的同時,做一名健康的、科學的、與時俱進的互聯網信息消費者。
以上這些因素組成的互聯網信息消費行為體系,其中的任何一方面的量變都能發生互聯網信息消費行為的質變。其中大學生互聯網信息素養在這些因素中起到主導性的作用,互聯網信息素養是根據所需對互聯網上的信息進行搜索,全面的理解對信息的產生加工和流通的過程,能對信息做出正確的判斷,并能對信息進行綜合的運用的能力,2015年,美國大學及研究圖書館聯合會又對大學生互聯網信息素養做出了新的界定:即對信息的反思與發現,對信息的產生及評價,充分利用后的綜合能力,是互聯網時代的核心素養。當代大學生的互聯網信息素養具有工具性、智能性、時代性、定制性的特征,因此在教育信息化的推進過程中,要充分認識到大學生互聯網信息化素養培育的重要性。
二、新媒體時代為什么大學生要不斷提高自身的互聯網信息素養?每個受眾群體的認知水平、情感和生理機能不一樣?提高互聯網信息素養有利于形成互聯網信息消費普適的使用規則3;同時,提高信息素養對于大學生成長有積極的推動作用。
1)強化自主學習能力,通過知識的汲取和信息的收集提升自我,緊跟時代步伐積極地學習;
2)拓寬朋友圈,全面培養興趣愛好,豐富業余生活,學習各種技能,促進全面發展,提高自身競爭力;
3)在實際的信息消費方面,使用正確的互聯網信息處理能力,能達到自身的互聯網信息需求,能緩解各方面帶來的壓力。
三、大學生通過哪些方面能力的提升可以進一步培養自己的互聯網信息素養?
內部環境:
1)通過一系列共情的行為,讓學生從虛擬的網絡世界跳脫出來;
強化對注意力的控制,給“自我”空間,互聯網信息會影響自我感受,及時調整
保持自我理性思考,把互聯網信息當作資源而不沉迷過分依賴;
2) 處理社交媒體上的信息時要去個人化,感情和想法會一致地向不同方向轉變,群體是匿名的不用承擔個人責任,但個體容易接受暗示,互相作用盲目的產生傳染效應,不要因為瑪德琳-麥卡恩效應(通過環境的小群體取樣求和或求均值來推斷他人所想進行錯誤的風險判斷)引起過度的憂慮。
3) 不斷更新自我的知識系統,更新固有觀念。過度情緒化的世界觀會讓人們對世界產生系統性的誤判,給自己帶來更多的壓力和負面情緒,要用發展的眼光看問題,保持實事求是的世界觀;
4) 不能過度依賴新媒體,要注重新舊媒體的優勢互補,形成良性互動,提高信息資源的流通率和使用率。
外部環境:
1)目前,互聯網建立的新的模式和秩序由非正式的質量管理系統取代。社交媒體存在巨大的開放性,自由度高,缺乏過濾數量質量不能有效控制。需要不斷在外部政策上施壓,加大對互聯網的信息的標準化管理,協同網絡監管部門做好互聯網信息的質量監管,同時也做好充分的業內相互監督機制,形成統一的互聯網信息使用準則,為大學生互聯網信息素質的培養提供良好的外部環境;
2)隨著“互聯網+”課堂普及化和大學生課堂思政的不斷深入,互聯網信息素養培育與大學生課堂思政相結合成為了新的培育模式。世界范圍內培養大學生信息素養的主要形態有三種:一、通識課堂,由互聯網信息意識、倫理、知識與技術有關培訓課程組成,解決新媒體時代工作生活中與互聯網信息相關的各種難題,有效提升信息社會個人能力;二、專業課堂,面向專業學科領域,注重將信息素養的培育應用于實踐,將大學生信息素養與各專業的課程體系相適應,從而提高大學生對于互聯網信息的綜合利用能力。目前在西方國家也存在實行圖書館索引嵌入式信息素養的教育模式,在學術研究方面加強學生對于信息來源(互聯網、電子圖書館等)的評估能力和信息研究能力的提升;三、服務應用,互聯網應用空間的打造和數字化校園的建設應用的推進,使優質的互聯網資源能更好地滿足并服務與大學生的互聯網信息需求。
在教育信息化2.0背景下,扎實教育教學,從優質的教學資源輻射全國為出發點,同時打好“專業能力+思想素質”組合牌,在堅持以“立德樹人”為使命的高校,培養好當代大學生的互聯網信息素養,基于不斷提高互聯網信息獲取和處理能力、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互聯網信息消費心理是新時代需要面臨的新型挑戰,在互聯網環境下,嚴守信息道德規范,該項素養的提升能激發推動互聯網教育變革的內生動力,是培養符合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的創新型應用型人才的新路徑。
注釋:
楊文軍 , 尹德欣 , 王建東 - 《法制與社會:旬刊》 - 2016
2 謝耕耘,陳紅《新媒體與社會》—2012 第三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