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僑



摘要:目的 探討腎上腺腫瘤單層面手術治療應用后腹腔鏡的臨床效果。方法 將26例腎上腺腫瘤患者作為本次研究對象,按照電腦盲選法將其分為參照組(采用三層面手術)與試驗組(采用單層面手術),每組各13例,所有患者均于2019.1-2020.1收治我院,比較兩組手術指標(拔管時間以及術中出血量、手術時間)與術后并發癥(術后發熱、術后切口感染以及術后出血)發生率。結果 在拔管時間對比中,試驗組與參照組相比無差異,P>0.05;但試驗組術中出血量低于參照組,手術時間比參照組短,P<0.05;在兩組術后并發癥發生率中,試驗組總發生率(15.38%)雖比參照組(38.46%)低,但組間未存在差異性,P>0.05。結論 腎上腺腫瘤患者開展單層面手術治療時應用后腹腔鏡效果確切,能夠有效縮短患者手術與拔管時間,減少術中出血量,降低術后并發癥發生率,為患者治療提供一定保障,值得運用與推廣。
關鍵詞:腎上腺腫瘤;腹腔鏡;單層面手術;手術情況
【中圖分類號】R736.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026(2021)15--01
腎上腺在臨床中屬于人體重要器官的一種,位置深且隱蔽,緊鄰腹膜與胸膜,毗鄰腹主動脈與腔靜脈、十二指腸、胰腺、肝臟等臟器,且由于其血管分支較多,極易破碎,在其出現病變時開展手術治療,以往傳統治療難度較大,且術中視野存在一定局限性,極易對周圍重要臟器帶來損傷。而采用腹腔鏡設備開展手術治療,具有術中視野清晰以及損傷程度低等優勢,已逐漸成為臨床治療腎上腺疾病的主要方式。隨著臨床醫療技術的不斷提升,利用后腹腔鏡開展三層面切除腎上腺腫瘤手術已被廣泛應用于各大醫院中,且成為腹腔鏡下切術腎上腺腫瘤的標準操作。近年來,隨著臨床泌尿外科醫師逐漸熟練掌握腹腔鏡技術,其對后腹腔鏡解剖的了解程度得到進一步認知,部分經驗豐富的醫學者們逐漸開始嘗試對腎上腺腫瘤患者開展后腹腔鏡下行單層面手術治療,該手術方式在能夠達到三層面手術效果的同時,還可有效降低術中損傷程度,為患者安全提供保障。鑒于此,本文旨在腎上腺腫瘤單層面手術治療應用后腹腔鏡的臨床效果進行分析,闡述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基線資料
納入我院2019.1-2020.1收治的26例腎上腺腫瘤患者,按照電腦盲選法將其分為參照組與試驗組,每組各13例,參照組男女各6、7例,年齡30-70歲,平均(45.29±1.37)歲,腫瘤位置:左右兩側分別各有7、6例;試驗組男女各5、8例,年齡30-70歲,平均(45.30±1.28)歲,腫瘤位置:左右兩側分別各有8、5例。兩組基線資料對比無差異,P>0.05。
納入標準:(1)患者基本資料與病例資料完整;(2)患者腫瘤邊界清晰,直徑≤3cm,未見明顯粘連;(3)患者既往無腰部手術治療史;(4)患者知曉本次研究目的,并自愿參加且簽署知情同意書。
剔除標準:(1)孕婦及妊娠期者;(2)疑似惡性腫瘤者;(3)存在嚴重傳染性疾病者;(4)凝血功能異常者;(5)臟器功能嚴重損傷者;(6)研究中途退出者。
1.2方法
兩組患者均予以插管內麻醉,常規放置尿管,囑患者取側臥位,腰部抬高,患側朝上,試驗組實施單層面手術,在患側髂嵴上兩橫指處做一橫切口,長約3cm,深及皮下組織,使用長彎鉗分開腰背筋膜與肌層,手指進入腹膜后間隙,擴張并將腹膜向前推開,避免損傷腹腔臟器與腹膜,隨后置入自制氣囊,并緩慢進行充氣,充氣量控制在700-800ml,隨后可再次將腹膜后間隙擴大,并實施壓迫止血,在保留五分鐘后,將空氣放盡,并取出氣囊;置入10mmTrocar切口,使用7號絲線進行間斷縫合,將切口關閉,避免漏氣,將其氣腹壓力設置約12-14mmHg,并置入腹腔鏡觀察鏡,在確定好腹膜間隙后,通過觀察鏡幫助下分別患側腋前線與腋后線肋沿下取穿刺點,分別作0.5、1.0cm切口,并置入10mm、5mmTrocar,使用觀察鏡將Trocar深度加以調整,并對Trocar做好固定與縫線處理;將腹腔鏡觀察鏡置入髂前上棘Trocar,在另外兩個Trocar中置入超聲刀與抓鉗,隨后開展手術;使用超聲刀清理腹膜外脂肪,辨認各個解剖標識,一般情況下,腎周前層Gerota筋膜與脂肪囊之間被稱之為乏血管區域,屬于分離層面;超聲刀仔細緩慢的游離,可清晰顯露出腎上腺,對腎上腺周邊組織進行鉗夾,使用超聲刀游離,顯露中央靜脈,游離并離斷腎上腺背側,完整切下少許腎上腺與腫瘤組織,于腋中線切口取出。鏡下觀察患者有無腎上腺創面滲血以及出血,觀察各個切口內有無出血,在患者腎上腺窩內置一橡皮引流管,將手術器械緩慢退出,對各個切口及進行縫合。參照組實施三層面手術切除法。
1.3觀察指標
(1)比較兩組手術指標,主要包括:拔管時間以及術中出血量、手術時間。
(2)比較兩組術后并發癥發生率,主要包括術后發熱、術后切口感染以及術后出血等。
1.4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22.0統計軟件對所得數據進行分析處理,計數資料采用百分比表示,χ2檢驗,計量資料用(x±s)表示,t檢驗,以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手術指標
試驗組拔管時間與參照組相比較無差異,P>0.05;術中出血量與手術時間對比中,試驗組少于及短于參照組,P<0.05,見表1。
2.2術后并發癥發生率
試驗組術后并發癥(術后發熱、術后切口感染以及術后出血)總發生率(15.38%)雖低于參照組(38.46%),但組間不具有差異性,P>0.05,見表2。
3討論
因腎上腺位置較為特殊,以及毗鄰周圍臟器,故腹腔鏡下所開展的腎上腺腫瘤切除術得到臨床醫學者們的認可。臨床常見入路方式主要包括經后腹腔或腹腔途徑。在國外治療中,因腹腔內視野范圍較為廣,操作空間相對較大,能夠在治療過程中避開腹腔內重要臟器,故常采用腹腔入路,以此達到遠期所制定的治療目標。但臨床以往存在因腹腔內粘連而導致該術式無法施展的案例,且在經治療后,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胃腸功能恢復較慢的不足。對此,臨床積極需尋找符合腎上腺解剖特點以及安全性較高的治療方式尤為重要。
相關研究表明,對腎上腺腫瘤患者開展后腹腔鏡下三層面切除手術,間接提示Gerota筋膜與腎周脂肪、腎上腺之間存在潛在解剖間隙,解剖分離腎上腺周圍的無血管區,極易尋找腎上腺,但由于該手術游離范圍較廣,故對腎上腺破壞程度較大,可在一定程度上增加手術風險,且術后極易出現較為嚴重的粘連情況,進而增加手術治療難度。隨著臨床醫療技術不斷拓展,有學者表示對腎上腺腫瘤患者實施單層面手術切除治療,即清理腹膜外脂肪后,將前層Gerota筋膜與腎周脂肪囊打開并分離至腎上腺區域,切除腎上腺腫瘤。本次研究結果表明,試驗組手術指標情況優于參照組,P<0.05;術后并發癥對比雖無差異,但試驗組仍低于參照組,P>0.05。由此可證實,對腎上腺腫瘤直徑≤3cm患者實施后腹腔鏡單層面手術切除治療,能夠有效縮短患者手術時間以及減少其術中出血量,減輕手術對腎上腺周圍組織形成的傷害程度,進一步降低腎下垂以及腎臟損傷的風險,且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減小術后創面黏連。
綜上所述,對腎上腺腫瘤患者實施腹腔鏡單層面手術切除治療,能夠有效確保手術治療風險,縮短手術以及拔管事件,減少術中出血量,具有一定的臨床應用價值。
參考文獻:
[1]時振國,王曉輝,李會兵,等. 后腹腔鏡單解剖層面切除巨大腎上腺腫瘤的療效[J]. 醫學研究雜志,2020,49(11):100-103.
[2]馬亞南,王志新,丁友鵬,等. 后腹腔鏡單層面腎上腺腫瘤切除術的臨床研究(附53例報告)[J]. 微創泌尿外科雜志,2018,7(5):294-296.
[3]李建,李慶文,劉建民,等. 后腹腔鏡下改良單層面法與傳統三層面法腎上腺腫物切除術的臨床比較[J]. 蚌埠醫學院學報,2019,44(9):1227-1229.
[4]鐘凱華,劉思平,姚史武,等. 單孔后腹腔鏡解剖性切除治療腎上腺囊腫[J]. 中華腔鏡泌尿外科雜志(電子版),2018,12(6):415-417.
[5]黃喜健,馮小蘭,盧國平. 腎上腺腫瘤腹腔鏡手術治療新進展[J]. 醫學綜述,2020,26(4):777-781.
[6]王磊,力威,李乾,等. 優先精準解剖腎上腺中央靜脈在后腹腔鏡腎上腺腫瘤切除術中的應用[J]. 中華解剖與臨床雜志,2021,26(2):223-226.
[7]吳秀海. 影響后腹腔鏡腎上腺腫瘤切除術復雜程度的因素[J]. 臨床與病理雜志,2021,41(4):922-9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