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婉 劉兆丹




【中圖分類號】R256.2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026(2021)15--01
失眠是風溫肺熱常見疾病常見癥狀之一,屬于中醫肺熱范疇,以痰熱壅肺最為常見。
一、方案適宜技術的作用
溫經通絡、安神活血(適宜技術:中藥泡足)
【功效】補益心脾、舒筋活血、養心安神
【主治】失眠之心脾兩虛證、心膽氣虛證。主要癥狀:心煩不寐,多夢易醒,心悸健忘,神疲食少,頭暈目眩,伴有四肢倦怠,面色少華,舌淡苔薄,脈細無力。
【作用】
足浴粉時有多種或單種中藥按照配方要求研成粉末,放于熱水中發揮藥物的作用,用過泡腳疏散疲勞,溫經通絡。本技術足浴方(艾葉、紅花、川芎、當歸、桂枝、透骨草)?!饵S帝內經》記載:陰氣起于五趾之表,陰氣起于五趾之里。足三陽經(胃,膽,膀胱)止于腿足部,足三陰經(肝,脾,腎)起于腿足部,足是陰陽交會的地方,小腿分布著多個穴位,所謂經脈之行,三經皆起于足。既足部是三條陰經的起點,三條陽經的終點,足部六條經脈的井、滎、俞、原等穴位均位于足部。在這些經脈上雙足部共有66個穴位,這些穴位對各種刺激都非常敏感,穴位又與全身各臟腑器官密切相連,通過中草藥足浴可起到促進氣血運行,溫煦臟腑的作用,從而達到內病外治,上病下治的效果。
【技術要領】
泡腳宜在飯后30分鐘,水溫在37-42度之間。感覺上就是將腳伸進水中時,有微微發燙的感覺,泡腳的過程中,要保持這個水溫,當水溫有些降低的時候,可以再續加熱水,讓20-30分鐘在泡腳時間里保持這個溫度。泡腳的水位最好能淹沒小腿肚,把腿腳一起泡。所以最好是一個水桶。腳心集中了所有與身體器官相關聯的經絡穴位。睡前熱水泡腳,使雙足溫暖,是一種很好的按摩,能刺激穴位,舒經活絡。人的雙腳密布了豐富的毛細血管,淋巴血管和神經末梢,泡腳加上對癥的中藥,在促進新陳代謝的同時調節臟腑的功能,修正偏頗的體質,防治未病,養心安神。
二、循證依據:見附件一
三、癥狀評價標準: (參照2002 年5月第1版《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2017年《江蘇省中醫院病種診療方案》、2013 版《13個病種中醫護理方案》。
四、操作規范:參照邳州市中醫院《護理人員中醫技術使用手冊》(2020年版)穴位貼敷技術操作。
五、收費標準:局部熏洗26元
附件一:循證依據
文獻循證
1、一般資料
50例均為2019年8月-2019年12月在我科住院患者。符合《中國精神疾病分類方案與診斷標準》(CCMD2R)中失眠癥狀學診斷標準2],其中男20例,女30例,年齡35~60歲,平均457歲,病程最長者達8年,最短的10天
2、中藥泡足療法
將我院自行研制的中藥沖劑(含桂枝、毛冬青等)放入足底加熱按摩器中,讓藥液上達三陰交穴上部位,開啟足底按摩程序,調節適宜的溫度,每次 20-30分鐘,熏蒸后沖洗即可[3],每日1次。10次為1個療程,病情輕、中者需1~3個療程,病情較重、病程較長者需3~5個療程。
3、注意事項
(1)皮膚有破損、傷口時要暫停使用中藥泡腳
(2)飯后半小時內不宜泡腳,會影響胃部血液的供給。
(3)泡腳后不能馬上睡覺。指導患者揉腳底,及時穿好林子保暖,待全身熱度緩緩降低后再入睡。
4、療效觀察
采用自身對照方法觀察療效,于治療前和治療后第30天進行問卷調查,以其平均入睡時間、睡眠時間、覺醒次數為準,進行統計分析,評估其睡眠質量。采用SPSS10數據統計軟件建立數據庫并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用檢驗;計數資料用X2檢驗
4.1平均入睡時間比較
5、討論
中醫(內經)認為不寐為“目不暝”、“不得眠”、“不得臥”,是指臟腑功能紊亂,氣血虧虛,陰陽失調,導致不能正常睡眠[1]。病位在心,涉及肝膽脾胃腎。故調和陰陽,使各臟腑協調運作,是治療失眠的根本法則。中藥足療法利用藥物加熱后具有的疏筋活血功能,由于溫熱刺激,引起下部血管擴張,能促進局部組織和周身血液循環及淋巴循環,改善大腦營養和機能,并能疏通經絡,引血下行,鎮靜安眠[2]。足底反射區的溫熱和推拿也能調和氣血,改善心理活動。通過中藥泡療不寐患者50例,提示該方法可有效縮短入睡時間,延長有效睡眠時減少覺醒次數,提高患者睡眠質量,且該方法副作用小,深受廣大患者喜愛。
參考文獻:
[1]黎麗銀、盧慧清、王柏善.中醫護理技術干預對不寐患者的影響研究.內蒙古中醫藥。2013,5(11)145-146
[2] 黎麗銀.耳穴壓豆配合中藥泡足治療不寐患者的療效觀察.求醫問藥.2012,10(5)328-329
[3]沈潔菲、方明華、傅文寧等.中藥泡足聯合吳茱萸涌泉穴貼敷在改善慢性腎臟病將患者疲乏與睡眠質量中的療效觀察.護士進修雜志.2019,4(34)741-742
作者簡介:李婉(1990-),女,漢族, 江蘇徐州人,護理本科,任職于江蘇省徐州市邳州市中醫院,研究方向:中醫護理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