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金項目:2021年度西安歐亞學院校級科研基金項目《高質量發展視角下數字化驅動增值型內部審計實現路徑研究》(項目編號:2021XJSK02)
摘 要:企業內部審計已發展至增值型內部審計階段,隨著數字經濟的發展推動增值型內部審計的創新成為必要。本文在對增值型內部審計概念及與傳統內部審計區別進行介紹的基礎上,指出數字經濟背景下對增值型內部審計模式進行重塑的必要性,最后提出基于數字化構建增值型內部審計的三條實現路徑。
關鍵詞:數字經濟;內部審計;價值增值
社會進步與技術發展帶來的科技變革,對于作為企業“免疫系統”的內部審計產生重大影響,為更好地識別與應對企業內外部風險,提升內部審計價值以及增強企業抗風險能力至關重要。基于此,探討如何構建基于數字化發展的增值型內部審計實現路徑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增值型內部審計概述
1.增值型內部審計的內涵發展
1999年6月,國際內部審計師協會(以下簡稱“IIA”)在綜合考量理論界與實務界的科研及實踐成果上,將內部審計的定義完善為“旨在增加價值和改善組織運營的一種獨立、客觀的確認和咨詢活動”,由此拉開了增值型內部審計的序幕。2015年,IIA更新企業內部審計為“最終目的是提升經營效率、完善治理結構以實現組織價值的增值”。我國審計署于2018年1月公布的《審計署關于內部審計工作的規定》(以下簡稱“規定”),將內部審計定義為“對本單位及所屬單位經濟活動、財政財務收支、內部控制、風險管理實施客觀獨立的監督、評價與建議的活動”。此次修訂拓展了2003版的《規定》中內部審計的職責范圍,在原有基礎上引入內部控制與風險管理,正式闡明了內部審計的價值增值性。
然而,隨著數字經濟時代技術變革進程的加快,企業增值型內部審計建設尚未完成,仍存在諸多弊端,如審計機構設置“被動化”、內部審計目標“單一化”、內部審計人員“隨意化”等問題。因此,深入研究增值型內部審計的實現路徑迫在眉睫。
2.增值型內部審計與傳統內部審計的區別
基于邁克爾·波特(1997)的價值鏈理論,內部審計屬于企業輔助活動,而增值型內部審計則是內部審計基于企業價值鏈分析的新的發展階段,通過審計的確認、咨詢功能,以企業價值創造環節為審計對象,實現企業整體價值再增加的審計模式。增值型內部審計與傳統內部審計的區別如下表所示:
二、數字經濟背景下重塑增值型內部審計模式的必要性
1.內部審計創新發展的客觀要求
數字經濟正在深刻影響世界經濟版圖,也日益成為中國經濟騰飛的新動力,有效支撐疫情防控下經濟增長和新發展格局構建下經濟復蘇。內部審計由于其跨部門開展業務的部門屬性,成為企業內部數據收集與處理的“集散地”,而在企業數字化轉型背景下,董事會、審計委員會、外部監管機構等對內部審計提出更高的要求,同時內部審計在職能定位與業務處理等領域面臨著來自風險管理、信息安全等部門的挑戰。因此,改變傳統“監督型”內部審計在角色定位、價值創造等方面的局限性,突破長期處于“低端鎖定”的危局,實現價值鏈的突破躍升成為內部審計的迫切要求。為滿足數字經濟背景下內部審計創新發展的客觀要求,發揮內部審計在組織內部的獨特優勢及其關鍵地位,我國內部審計必須緊跟數字化發展潮流,不斷重塑與革新自身發展理念、業務處理模式、人力資源等,以加快內部審計的數字化轉型進程,打造適應組織發展的上層建筑,不斷賦能內審業務處理過程與結果,推進組織目標落地。
2.強化內部審計價值增值能力的內在要求
互聯網經濟縱深發展加劇企業間同質化競爭,此外國際環境的復雜化、新冠疫情的常態化及中美貿易摩擦的惡化,使得企業通過傳統的外部競爭以塑造核心競爭力、實現企業價值增長的難度加大,企業急需找到生存發展新的增長點。未來,企業價值提升的動力源泉將由外部轉向內部,價值提升新的增長點將聚焦于內部重塑。數字經濟的快速發展,成為推動傳統內部審計革新的重要助推劑,大數據、云計算、區塊鏈、人工智能等技術的成熟為內部審計變革數據處理技術、提高審計效率、保證審計結果可靠提供了必要的技術支持。內部審計作為企業應對紛繁復雜的外部環境、改善組織運營的重要內部機構,通過利用大數據時代提供的海量數據進行分析與研究、精準定位發展戰略與價值增長點,權衡使用各種手段與方法實現企業內部平穩過渡及發展,最終能夠使得企業在復雜的商業競爭中脫穎而出。因此,構建適合數字經濟背景發展要求的增值型內部審計實現路徑,實現傳統內部審計模式的升級換代,成為強化內部審計價值增值能力的內在要求。
3.國家的支持與鼓勵
2014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指出“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適應新常態、引領新常態,是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我國經濟發展的大邏輯”,這一論斷明確了新常態的國家戰略地位。內部審計直接影響企業的風險管理與內部控制,有助于提高企業工作效率與經濟效益,能夠有效作用于國家經濟結構的優化與經濟目標的實現,因此國家層面比較重視內部審計的發展。黨的十九大將審計納入國家審計監督體系中,明確了審計的政治地位,其后審計署修訂并實施的《規定》從內部審計機構設置及其獨立性、內部審計人員的專業勝任能力及約束性、內部審計職責權限和程序等方面,從制度層面凸顯內部審計的地位。因此,將數字化技術運用到內部審計是履行好內部審計職責、強化審計監督合力的重要舉措,探索適應數字化時代的增值型內部審計實現路徑,對國家治理能力提升和治理體系完善具有重要意義。
三、基于數字化構建增值型內部審計的實現路徑
1.構建基于數字化審計的業審融合新模式
業審融合是指業務活動和審計工作的雙向融合(本文所指“業務活動”不僅指生產、采購、銷售等實體部門,也包括職能部門與管理層)。具體來講,內部審計作為企業價值鏈條上的輔助活動,通過與業務活動緊密連接、協同運作,實現基于事前預防、事中控制、事后監督的閉環監督管理體系;而業務部門在利用審計結果的基礎上,提升基本活動的風險識別、風險防范能力以促進企業價值增值。因此,與傳統內部審計模式相比,業審融合具有公開性、協同性、過程性及全局性的特點。
數字化審計是指內部審計人員基于計算機系統、互聯網技術或數據平臺的搭建,對通過數字信息表達的企業財務數據、業務活動數據進行審查監督。具體包括借助查詢分析、對比分析、模擬分析等方法構建審計模型,在進行數據分析的基礎上,針對異常定位審計重點,利用計算機技術收集審計最終實現審計目的。數字化審計大大提高了內部審計的效率,而業審融合則為數字化審計的推廣使用提供了新的方向。基于數字化審計的業審融合新模式,構建原則就是以數字化審計為主要手段、業審融合為導向。如下圖所示:
(1) 審計系統和業務系統的對接
基于數字化審計的業審融合新模式以審計系統和業務系統的對接為基礎,實現內部審計數據與業務數據的共享。以企業為例,審計系統主要包括事前風險模擬系統、事中跟蹤控制系統及事后信息反饋系統;業務系統主要包括生產銷售系統、籌資管理系統、投資管理系統、財務核算系統、人力資源管理系統、營銷業務系統等。
(2) 信息化管理平臺和數字化審計的對接
企業利用信息化技術搭建信息化管理平臺或在已有基礎上完善對業務部門的信息化管理,通過財務核算系統、生產銷售系統、籌投資系統等對企業具體的業務活動進行把控,信息化管理進一步提升業務部門工作效率。信息化管理平臺和數字化審計的深度對接,不僅可以完善信息化管理的全域發展,還可以提高內部審計系統與業務系統的融合進而提高工作效率。
(3) 搭建審計知識庫
通過搭建審計知識庫,包括審計模型庫、審計案例庫、審計制度庫、審計缺陷庫及審計方案庫,內部審計系統可以為數字化審計提供強有力的支撐,從而更好地把控業務活動以落實數字化審計手段的優勢。
2.建立基于數字化的增值型內部審計評價體系
審計質量是衡量內部審計工作效果的重要依據,提高內部審計質量能夠優化審計環境、有效改善組織運營以促使組織目標實現。閻銀泉(2012)、范經華(2013)等學者聚焦于平衡計分卡視角構建內部審計質量評價指標體系,通過財務、客戶、內部運營、學習與成長四個維度構建評價指標,該方法兼顧了財務數據與非財務數據、平衡了目標管理與過程管理、考核了短期目標與長期目標,但已不適用于數字經濟背景下評價增值型內部審計效果的需要。
2017年9月,美國反對虛假財務報告委員會下屬發起組織委員會(COSO)發布《企業風險管理-戰略與績效的整合》,著重強調績效、價值及戰略的重要性,而將風險管理作為一個要素以作用于企業戰略制定及績效驅動,“去風險”化傾向凸顯。因此,構建滿足數字背景下增值型內部審計評價指標體系應關注:基于定性與定量角度搭建“戰略-價值-風險”的評價指標體系,定性角度可以從“戰略適當-價值相關-定性風險分析”考慮,定量角度可以從“戰略適當度-價值增加值-定量風險分析”考慮。從定性與定量兩個角度分析與評價內部審計效果,對于構建內審質量良性循環機制具有重要意義。
3.基于數字化培養與整合內部審計人力資源
隨著大數據、云計算、物聯網、移動互聯網等數字經濟的應用和發展,內部審計越來越依賴于大數據。此外,增值型內部審計逐漸將其業務觸角延伸到企業經營管理的方方面面,使得內部審計人員承擔的工作內容越來越復雜,除了傳統領域審計之外,涉及到包括地緣政治、地區文化等非傳統領域,加之審計工具信息化水平的提高,內審人員專業程度與綜合能力對于審計結果至關重要。
首先,基于數字化培養與整合內部審計人力資源,應更新內部審計人員的思想觀念,轉變基于傳統審計的思維模式,立足企業發展全局及戰略角度思考和處理問題;其次,不斷錘煉內部審計人員業務本領,在領悟國家政策法規及行業發展前沿的基礎上,學習與掌握數字經濟時代衍生的新技術,充分利用區塊鏈、大數據等技術發展紅利推動內部審計的前沿化進程;最后,企業應完善人才培養機制,選拔、引進、培養適應數字化發展的內部審計人才,使企業誕生一批諸如數據分析師、內部審計業務咨詢師等專業崗位,實現數字經濟背景下企業組織的動力升級。
參考文獻:
[1]鄭石橋,李嫻嫻.增值型內部審計:理論框架和例證分析[J].會計之友,2017(05):131-137.
[2]劉澤惠,邊琳麗.增值型內部審計發展路徑研究[J].西部財會,2020(11):68-70.
[3]呂彩榮,朱峰.基于價值鏈視角的內部審計職能定位[J].會計之友,2016(02):115-119.
[4]楊愛萍.企業內部基于數字化技術的業審融合審計新模式研究[J].現代審計與會計,2021(03):30-31+34.
[5]閻銀泉.內部審計質量評價指標體系研究——基于平衡計分卡的視角[J].財會通訊,2012(33):46-49+161.
[6]范經華.基于平衡計分卡的內部審計質量控制評價指標體系探討[J].審計研究,2013(02):82-89.
[7]張白.增值型內部審計模式的改進與支持——基于利益相關者價值觀視角[J].會計之友,2014(01):4-8.
[8]趙華,宋士杰.基于利益相關者價值觀的企業內部審計模式研究[J].財會通訊(學術版),2007(12).
[9]趙城暉,程凱.內部審計在價值增值方面的作用與路徑[J].審計與理財,2018(03).
[10]陳光月.大數據時代下增值型內部審計的轉型與發展[J]財經界(學術版),2017(02).
[11]任淼.增值型內部審計在公司治理中的職能弱化現狀及實現途徑[J].時代金融,2019(06).
作者簡介:吳燕妮(1994- ),女,陜西渭南人,西安歐亞學院會計學院,職稱:助教,研究方向:內部控制與風險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