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雪菲
摘要:2021年是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在此之際,習近平總書記強調黨史學習教育的重要性。堅持貫徹落實黨史學習教育,將其與高校思政教育教學工作深度融合,是引導大學生愛國、愛黨、愛社會主義的主要途徑之一。本文從思政課程的課堂教學內容多元化、互聯網+和思政教學的融合、黨史學習教育融入實踐教學三個方面,探究黨史學習教育深度融入高校思政課教學的路徑。
關鍵詞:黨史學習教育;思政課;理論教學;實踐教學;互聯網+
在2021年2月20日召開的黨史學習教育動員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強調黨史學習教育的重要性,他說,以史為鑒,開創未來,回顧黨在第一個百年的奮斗歷程,展望第二個百年的奮進歷程,學習黨史勢在必行,十分必要,只有堅持貫徹落實黨史學習教育,才能把黨的成功經驗傳承、發揚下去。自黨史學習教育開展以來,將其作為高校開展思政教育教學活動的一條主線,時刻強調學習黨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高校思政課是對大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途徑,是立德樹人的重要組成部分,如何將黨史學習教育深度融入思政課的教學過程中,教育和引導大學生們了解黨史,了解中國共產黨,了解社會主義是亟須解決的問題。本文將通過思政課程的課堂教學、互聯網+和教學的融合、實踐教學三個視角,探究黨史學習教育深度融入高校思政課教學的路徑。
一、充分發揮課堂的主渠道作用,將黨史學習教育融入課堂教學
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課堂作為思政教學的主渠道,必須始終堅持理論教學的主體和核心地位,在此基礎上,不斷創新思政教學方法,從而提升思政教學的有效性和時代性,提高大學生的思想政治理論水平。思政課作為立德樹人的關鍵環節,教師在講授課本知識的同時,可以將重大的歷史事件、歷史發展的規律和歷史事件的影響和意義等融入教學過程中,通過梳理中國共產黨百年的“四個偉大成就”,幫助學生學習理解黨的百年所經歷“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時期”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的四個時期,強化學生對馬克思主義理論的的科學性認識,豐富思政課程教學的內容。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應該以思政課程為主要陣地,通過不同課程的教學目標和教學任務,將黨史學習教育有機融入課程中。《思想道德與法治》課程是以馬克思主義的學習為基礎,進一步學習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法制建設的關系,這有助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三觀(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發揚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培養基本的法律意識,不斷提升自身的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課程了解馬克思,學習他的基本思想和理論體系,把握馬克思主義創立的意義和鮮明特征,進一步思考為什么要學習馬克思主義,以及它的當代價值,能夠培養大學生逐步養成自覺學習和運用馬克思主義的良好習慣,樹立遠大理想,自覺為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貢獻青春力量。《中國近現代史綱要》要求講清楚中國的近代史和現代史兩大部分內容。近代史的部分包括鴉片戰爭到五四運動前夜,五四運動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現代史則是指社會主義革命、建設和改革,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時期以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三個部分。通過該門課程,要求學生掌握中國共產黨帶領的中國人民為實現國家獨立、人民解放所付出的艱辛努力,從而引導學生思考:歷史和人民為什么選擇馬克思主義,為什么選擇中國共產黨,為什么選擇社會主義。《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主要內容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具體理論成果,包括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通過對于以上內容的學習和了解,引導學生思考為什么中國共產黨可以帶領中國人民走向獨立解放,為什么馬克思主義可以在中國扎根發芽,為什么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有其獨特的優勢,堅定“四個自信”。
二、充分利用互聯網+的特點,豐富黨史學習教育的形式
教育部印發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質量提升工程實施綱要》里提出,隨著互聯網+的飛速發展,互聯網+思政教學將成為發展趨勢,高校應不斷推進二者的深度融合。通過互聯網+思政教育平臺的構建,逐步實現教育教學資源豐富化、教學模式多樣化、教學成果充實化。同時,高校應該加強學生網絡學習的安全意識,提高教師應用互聯網技術的能力,通過互聯網,廣泛傳播黨史學習教育。在互聯網+高校教育的背景下,思政課的教學工作應該充分利用互聯網+平臺的優勢,利用其豐富的教育教學資源,不斷探索互聯網+的教育模式。
一方面可以利用學習通、雨課堂、優學院等網絡平臺開展線上教學,通過以上平臺,可以提供給學生豐富完整的黨史學習教育的相關資料,拓展理論教學的內容。同時,高校可以通過網絡平臺,上傳并發布黨史學習教育的相關視頻和具體內容,以開展討論、思考問題等方式深化課堂教學的內容。另一方面,可以在教學過程中充分利用互聯網+的特點,推動高校思政課與其高度融合,使思政課程的趣味性和時代感不斷提高。例如,可以將VR(虛擬現實)技術高度融合,通過虛擬情景,使學生身處于歷史場景中,切身感受到歷史的真實性。通過對于歷史的代入感,學生可以更深層次的理解到中國共產黨建黨百年的艱辛歷程,更能感受到黨的輝煌與偉大。通過多種形式的探索將黨史學習教育與大學生學習生活及日常生活有機結合起來,拓展第一課堂的教學空間和時間,把大學生的課余時間用豐富的黨史紅色故事充實起來。
三、充分發揮實踐教學的優勢,加深對黨史學習教育的理解
實踐教學是思政課程的重要組成部分,學生通過參加社會實踐,可以更深層次的理解理論知識,從而將其轉化為實際行動。思政課作為高校學生的必修課,將黨史學習教育深度融入實踐教學過程中,引導學生在參與實踐的過程中,認識到自1921年中國共產黨成立以來,黨帶領中國人民,為實現國家解放、人民獨立而不斷奮斗的歷史進程,深刻領會中國共產黨為什么能、馬克思主義為什么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為什么好,從而使大學生更加堅定理想信念,為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貢獻青春力量。因此,充分發揮是實踐教學的作用勢在必行,具體可以通過以下兩種途徑實現:
一是校內實踐活動。首先,高校可以通過開展以黨史學習教育為主題的宣講會和選修課,將百年黨史以專題講解的方式,系統完整的呈現給學生,彌補學生黨史知識的空缺,同時也能幫助學生更好地學習思政課程,增加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認同感。其次,在互聯網飛速發展的今天,高校可以借助微信、抖音等當下流行的媒體平臺,以圖像和情景的方式,鼓勵學生參與互動式教學,引導大學生切身感受到中國共產黨百年的奮斗史。最后,高校可以積極開展各類思政類比賽和活動,例如,主題演講,建黨百年優秀藝術類作品征集活動、微視頻大賽等,推動黨史學習教育在高校走深走實。二是校外實踐活動。高校要充分利用各地區的紅色文化資源,如地方博物館、愛國主義教育基地、革命遺址等,以思政課程的理論教學為主,組織學生積極參與實踐活動、青年志愿者活動、社會調研等活動,使得學生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中國共產黨帶領中國人民進行革命、建設和改革的艱辛歷程,了解中國是如何實現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光輝歷程。校內外實踐教學,以理論教學為基礎,在實踐的過程中夯實理論教學的內容,更加形象化、具體化的突出教學的重點和難點,使學生在學習歷史的基礎上,堅定四個選擇與四個自信,更要堅持理論聯系實際,把理論知識通過實踐的過程,充分應用起來,并利用各地區的紅色文化資源,在發揮理論知識作用的同時,積極將理論與實際相結合,把馬克思主義和中國的具體情況相結合,堅定選擇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上不斷為社會主義的發展而努力奮斗,科學地認識和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做到知行統一。
觀今宜鑒古,無古不成今”,歷史和現在都不是單獨存在的,它們之間有著不容忽視的聯系,歷史有助于了解過去,更好的把握現在,走向未來。中國共產黨從1921年的嘉興紅船開始,成為今天可以乘風破浪的“中國號”巨輪,中國共產黨經歷了100年的艱辛奮斗史,了解黨史,是解決目前中國一切問題的前提和基礎,是黨帶領人民走向第二個輝煌百年的關鍵鑰匙。100年的歷程,中國共產黨一步步走過來,克服了一個又一個的困難,戰勝了一個又一個的挑戰,其中關鍵的因素就在于:中國共產黨時刻謹記,歷史是最好的教科書,要不斷從中總結經驗教訓,有助于黨在面對困難時,有豐富的斗爭經驗。
總之,把黨史學習教育深度融入高校思政課的教學中,是通過黨史學習教育,讓學生在具備基本的歷史知識的基礎上,學習和了解在中國共產黨的百年發展過程中,中國共產黨是如何帶領中國人民走向國家獨立和人民解放的。在黨的第一個百年期間,經歷了革命、改革和發展的艱辛歷程,大學生應該通過黨史學習教育,深刻領會到為什么中國人民會選擇馬克思主義、為什么中國人民會選擇中國共產黨、為什么中國會進行改革開放,從而更加深刻地領會到中國共產黨為什么能、馬克思主義為什么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為什么好,同時引導和教育大學生不斷努力學習,為中華民族的未來貢獻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