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海潔
【摘要】群文閱讀教學是一種新型的教學模式,它既能幫助學生提高閱讀的數量和質量,又能全面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探究群文閱讀教學的素材開發以及如何在教學中運用群文閱讀策略,對提高學生的綜合分析能力和閱讀概括能力會有很大的推動作用。
【關鍵詞】群文 閱讀 內涵 策略
中圖分類號:G4文獻標識碼:ADOI:10.3969/j.issn.1672-0407.2021.06.085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版)》(以下簡稱《新課標》)規定九年義務教育的學生課外閱讀總量應達到405萬字,并提出“培養學生廣泛的閱讀興趣,擴大閱讀面,增加閱讀量,提倡少做題,多讀書,好讀書,讀好書,整本的書。”群文閱讀要求教師在有限的課堂時間內引導學生對多篇相關聯的文章進行閱讀。在新課程標準實施的這幾年,教師們在閱讀教學上做了大量有益的研究和實踐。
群文閱讀教學需要單篇文章閱讀作基礎,但重點是指導學生在多篇文章閱讀中提取信息,整合信息。本文從解釋群文閱讀教學的內涵入手,闡述了閱讀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和群文閱讀教學策略。
一、當前閱讀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一)課外閱讀量不夠
在現今的教學評價上中,為了讓學生在短時間內取得一個好成績,教師們往往無奈或有意地以學生的學習成績來衡量教學效果。一學期下來就讓學生學了二三十篇課文,考慮得更多的是如何將這些課文嚼得爛、嚼得透,名副其實的成為了教材的“奴隸”。這樣一來,學生的閱讀量肯定十分有限,最終導致學生閱讀量不夠、質不高。
(二)閱讀活動重宣教,輕落實
在引導學生開展閱讀時,教師們更多的只是在布置,而缺乏具體的指導。“同學們,讀書可以豐富知識,在課外多讀書吧!”為師者僅僅停留于這樣說教式的宣傳、鼓動,而沒有將系統、科學的閱讀方法教給學生,更缺乏學生閱讀成果的有效反饋,可想而知,真正能養成自覺閱讀習慣的學生是不多的。
(三)課堂內外閱讀零散,缺乏整合
課堂教學與學生課外閱讀經常是脫離的,沒有做到有效的銜接,學生課內所習得的閱讀方法未能在課外得到有效的運用,而且課外閱讀與課內所閱讀的課文也嚴重脫節。而群文閱讀教學恰恰克服了傳統閱讀教學的短板,它不能像傳統語文課那樣進行“精雕細琢”式的深入挖掘,而是選取同類型的文章對語文課本進行補充、拓展、豐富。相對于課內知識的深度,群文閱讀更注重學生閱讀的廣度和興趣。
二、群文閱讀的內涵
所謂群文閱讀教學就是在教學現場,在較短的單位時間內,要呈現多篇文章,多到四五篇,甚至七八篇。具體來說,就是教師和學生圍繞著一個或多個議題就選文內容展開集體建構,最終對選文理解達成共識的過程。群文閱讀教學既是對教學內容的突破,也是對傳統教學思想的突破。
三、群文閱讀教學的策略
從“一篇”到“一群”的更大價值是努力改變以往閱讀教學中的許多痼疾。它意味著“教”的改變。讓學生自己去讀,讓學生在閱讀中學會閱讀。
(一)轉變教師觀念
教學改革最難的莫過于觀念的革新。大多數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都具有極強的“守舊意識”,往往表現在“舍不得改、不知怎么改”。他們認為多讀書固然是好,然而教師講解課內知識的時間就少了,教師講的不夠,學生的成績也必然不理想。與之對應的群文閱讀教學卻跳出了這個“思維怪圈”。這正如于永正老師所言:“語文能力是讀書讀出來的,不是做題做出來的,也不是老師講出來的。課堂上老師必要的講解不可少,但語文能力的形成,靠語文實踐。讀課外書應該是最重要的家庭作業。”這也印證了陶淵明所說的“好讀書不求甚解”。因此,只有通過大量的閱讀,學生的語文素養才能從量的積累到質的突破。
(二)選好主題文章
群文閱讀教學要先選好文章,圍繞一個主題把多篇文章聚在一起。否則,群文閱讀就會群龍無首,雜亂無章。選擇篇目時要根據教學需要圍繞著一個或多個議題選擇一組文本,充分運用教材,分析對比單元主題。這一設計的目的在于幫助學生提高概括分析能力,這一環節還將理論與實際相結合,真正做到了以學生為本,突顯學生的主體作用。
(三)開展閱讀,進一步加強主題理解
閱讀的策略可以分為精讀、略讀、瀏覽等幾種。群文閱讀通過對多篇文章進行比較分析、綜合歸納等多種手段的運用,引導學生綜合使用各種閱讀策略,提升閱讀能力。此外,教師還可以以文章的“線索”進行多角度、多面向的組合。一組選文的最大特征就在于它們之間有著共同的議題,圍繞著議題可以展開閱讀教學。
(四)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
《新課標》規定:“學生是學習的主體。語文課程必須根據學生身心發展和語文學習的特點,鼓勵自主閱讀、自由表達,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而群文閱讀把大量時間用于學生的自讀自悟。學生自悟自讀時間的增加,意味著教師對課堂結構的藝術性上不能有太多的苛求,在“一節課里讀一群文章”的課堂上,從客觀上就決定了“群文閱讀”和單篇文章的教學有許多不同之處。“群文閱讀”的課堂里不再拘泥于單一字詞的理解,不必做到句段的“刨根問底”,也沒有時間做到精讀感悟,群文閱讀教學也就必然不可能做到以往的“面面俱到”。而這種看似少了什么的“讓學”,才是提高學生語文素養的“真學”。這種有所“舍棄”的語文實踐,無疑是當前推進素質教育的有益嘗試。
(五)嘗試多種閱讀方式。
課堂上除了對文本內容的理解,還有更重要的事情等著師生共同完成:必須依據不同的文本性質,進行更為實用的“生活化”閱讀,嘗試略讀、瀏覽、跳讀等多種閱讀方式。《新課標》“教學建議”中指出,應加強對閱讀方法的指導,當前我們的語文教學,不僅需要細嚼品味式的“慢閱讀”,更需要整體把握式的“快閱讀”。群文閱讀教學即學生在一節課中讀五篇左右的文章,不僅加大了學生的閱讀量,更重要的是讓學生對不同作家、體裁、內容的文章進行比較歸納、分析綜合、深入思考。這種基于課外閱讀教學的群文閱讀,不僅讓課外閱讀的指導更有成效,還為學生學習多樣化的閱讀方式、終身閱讀與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群文閱讀把閱讀教學由“單篇”引向“群文”,形式的變化帶來教育理念的巨大變革,引領語文教育由思想封閉走向思想解放,由個體學習走向集體建構,由知識灌輸走向尋求共識,對于學生語文素養、閱讀興趣和教師教學效能的提高都有極其重要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