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茜茜
摘 ?要:新課標在語文閱讀教學方面對教師提出新的要求:“學生對語文材料的感受和理解應當是多元的,應該重視語文的熏陶感染作用。”由此看來,教師更應當以培養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為目標,引導學生從課本出發,在主動積極的思維發展活動中,去自我體驗、感悟和提升。課堂閱讀教學是否能夠達到預定目標,學生是否能發揮最大想象潛能,取決于教師能否引導學生將想象力與學科教學有機結合。
關鍵詞:語文教學;閱讀教學;培養想象力
著名教育學家葉圣陶先生說過“教材無非是個例子”。新的學期學生拿到手中的是一本薄薄的、嶄新的教科書,如何使這本教科書從空白變得豐富多彩,對此,新課標在閱讀教學方面對教師提出了新的要求:“學生對語文材料的感受和理解應當是多元的,應該重視語文的熏陶感染作用。”由此看來,教師更應當以培養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為目標,引導學生從課本出發,在主動積極的思維發展活動中,去自我體驗、感悟和提升。有心理研究表明,學齡前期的兒童,其想象力正處于發展的黃金時期,因此,課堂閱讀教學是否能夠達到預定目標,學生是否能發揮最大想象潛能,取決于教師能否引導學生將想象力與學科教學有機結合。如何在課堂閱讀中激發學生的想象力,我有以下幾點體會。
一、獨立字詞,展開想象
在文本閱讀時,我們通常習慣于將整篇課文進行解剖,并擇取重要文段進行講解,往往在學生沒有理解透徹文章內容的情況下,將重點內容全盤托出,這樣,學生就失去了自主的思維力。其實,在閱讀時,教師可以抓住關鍵字詞進行解析,但值得注意的是,這些關鍵字詞須是學生在日常生活中有所感悟的。
如二年級上冊課文《媽媽睡了》,學生在通讀全文后或許只能說出“睡夢中的媽媽”是什么樣子的,并不能深入去理解作者和媽媽之間的愛。因此,可以抓住“美麗”和“溫柔”這兩個關鍵詞,獨立開來,引導學生展開想象:在生活中你認為什么事物是美麗的、溫柔的?這時,許多學生都有所領悟,開始紛紛回答生活中的美好事物,并表達自己的喜愛之情。此時再回歸文本,通過一系列的外貌描寫,學生能更加真切地感受到作者觀察媽媽時的細致入微以及孩子對媽媽深深的愛意。通過簡單地引導學生去想象自我經歷,并將這種情感帶進文中,就更能夠使學生感同身受。
二、運用語言,豐富想象
語言,既包括我們日常所用的口頭語言,也包括肢體語言。首先,談談口頭語言。雖然新課標提出21世紀的語文教學應當賦予學生一定的自主探究能力,但綜合小學生年齡心理特征,在小學語文教學中,不可避免地,更多地還是需要依靠教師的講解啟發。這就要求教師在用口頭語言分析課文的時候,能運用一定的語言特性去感染學生,引導學生跟著教師的“語言”走,從想象中去體會文本內容。如在兒童詩《彩色的夢》的教學中,要求學生能夠用自己的話描述彩色夢境的樣子。對二年級學生來說,想象力的發展還不夠全面,大部分學生仍停留在文本內容中,不能夠獨立想象詩外的畫面。這時,教師需要適時地進行一些引導,特別是這一句“我的彩色夢境,有水果香,有季節風,還有紫葡萄的叮嚀,在溪水里流動……”。教師在范讀時,一邊用較為輕柔的語調勾起學生的情緒,同時播放輕音樂,一邊讓學生閉上眼睛靜靜遐想,使學生在腦海中形成畫面感。最后,再展示與文本相關的圖片,填補學生想象的空白,促使學生將整個畫面串聯起來,體味彩色夢境的豐富多彩。當然,口頭語言教學對教師有更高的要求,需要教師明確語言屬性,靠自己的語言感染力去征服學生。
其次,是肢體語言。閱讀教學中,常常會遇到一些特定場景的描寫,并且這些場景是學生從未經歷過的,那么如何能讓學生在這種情況下發揮想象呢,肢體語言在此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如成語故事《狐假虎威》一課中,文本通過描寫狐貍和老虎一系列的動作、神態、對話來體現狐貍的狡猾,這時如果單純依靠口頭語言叫學生去想象,可能效果不那么明顯。但教師如果能在口頭表達的基礎上搭配肢體動作,把文中內容以真實場景的方式展現在學生面前,有利于他們形成直觀印象。接著在此基礎上,讓學生上臺分角色演一演,其他學生朗讀相關文段,并在腦海里想象故事情節,看看演示的同學與自己想象的畫面是否符合,借此來激發學生的想象力。
三、填補空白,激發想象
小學二年級的課文,大體上讀懂并不是難事,但如果要讓學生完全理解文章所表達的思想感情,還得從細微的地方下功夫。許多教師認為課文沒有重點提及的便不是重點內容,然而實際上,我們仔細觀察就會發現恰恰有一些句子,雖然短小卻包含了很多的內容,而這些往往能夠成為我們理解文章的突破口,其中最特殊的莫過于古詩詞閱讀了。古詩詞的最大特點便是言有盡而意無窮,有時一句話便是一幅畫面。如在《憫農(其一)》的學習中,“四海無閑田,農夫猶餓死。”這句話從字面上可以翻譯為四海之內并沒有閑置荒蕪的田地,可是仍有農夫餓死。如果提問學生“既然田地沒有空出來的,就應該能收獲很多糧食,為什么這里要說農民都餓死了呢?”相信對于大部分學生來說是沒有辦法理解的,這時教師可以就這句話引導學生想象畫面,將豐收的場景和農夫餓死的畫面進行對比。在詩句里并沒有提及農夫餓死的原因,我們可以對這個空白處進行填補。引導學生:糧食很多,農民辛苦勞作卻吃不到,那糧食會到哪里去?學生都能夠回答被拿走了,被搶走了。接著讓學生大膽發揮想象,誰才能搶走農民的糧食?學生也會回答動物、有錢人等等。此時教師便可將詩人寫下這首詩時的歷史背景娓娓道來。學生通過對比就能夠了解到作者當時的心境,進而也能夠理解詩句的內涵。
總之,培養學生想象力的方式和渠道還很多,如:續寫故事、觀看插圖說話等等。作為教師應當充分利用語文的學科特點,讓學生通過語言文字發揮想象,從而發展學生的創造思維和開拓精神,增強學生對于語文學科的學習興趣。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
(作者單位:佛山市順德區北滘鎮三桂小學,廣東 ? 佛山 ? 528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