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永愛
摘要:中國的制造業目前依然處在重要發展階段,但是,金融危機在一定程度上對中國制造業構成了影響。本文首先對金融危機對中國制造業的影響進行了分析研究,并結合中國制造業的實際情況,制定了相應的風險防范策略。
關鍵詞:金融危機;中國制造業;風險防范
制造業在當前國民經濟中的占比較高,在金融危機的影響下,中國制造業面臨一定的挑戰。加強對金融危機相關影響的研究,并制定風險防范策略,是很多中國制造業工作人員重點關注的問題。
一、金融危機對中國制造業的影響
(一)中國制造業缺乏有效的產業升級
目前,一些國內的制造業企業在探索產業升級途徑的過程中,缺乏對金融危機相關影響的總結,未能對高污染和高排放企業的問題進行深入分析,導致低端出口企業無法得到有效淘汰,勞動密集型產業的局限性無法獲得準確認知,難以在技術創新的過程中,促進制造業的產業升級。一些制造業企業雖然具備產業升級的愿望,但對于技術創新的具體行為認知水平較差,未能實現對有利政策的應用,導致與產業升級相關的各項信貸政策難以得到合理應用,無法在制造業企業的自主創新方面發揮作用,也使得制造業企業難以在產業整合的過程中,順利的實現產業升級。一些制造業企業雖然進行了金融危機相關影響的分析,但對于產業升級相關政策的研究不夠充分,未能對外貿政策的導向性價值具備足夠關注,導致內資企業與外資企業的競爭環境無法得到相應的優化,難以在公平競爭的模式下,實現對金融危機負面影響的有效應對。一些制造業企業在探索產業升級的主要路徑過程中,對于產業結構升級的形式重視程度較低,缺乏對金融危機巨大破壞力的關注,導致并購等方案的制定缺乏足夠的合理性,難以在產生升級策略制定的過程中,實現對有價值機構的及時并購,也使得產業結構調整的機遇無法得到充分把控。一些制造業企業缺乏對技術培訓性質工作的調整,缺乏對制造業行業競爭環境的全面研究,導致制造業的產業升級戰略無法得到更高水平的設計,不利于金融危機的有效應對。
(二)中國制造業市場轉型質量較差
部分中國制造業在市場轉型的過程中,對于外向型模式的局限缺乏科學的研究,導致制造業對于出口性質工作的依賴程度較高,無法在應對金融危機影響的過程中,憑借固有市場維持市場銷量。一些中國制造業在探索市場轉型策略過程中,對于發達國家的各方面影響缺乏充分研究,未能對歐美經濟衰退的客觀現實具備足夠的了解,導致市場需求依然降幅較大,難以在應對產能過剩問題方面發揮更大的作用。一些市場轉型方案的設計對于新型市場的開發缺乏足夠重視,雖然進行了國內市場份額的提升,但對于外部發展中國家的市場關注度不足,導致對發達國家的依賴無法在短時間之內得到解決。部分制造業企業對于國內市場的考察不夠詳細,缺乏對國內市場開發手段合理性的分析,導致國內的市場網絡無法具備足夠的完整性,難以在明確市場操作準則的情況下,實現對國內市場規律的科學把控,也使得制造業企業在市場轉型的過程中,無法有效應對復雜競爭局面的考驗。一些市場轉型策略的制定對于內外市場環境的差異缺乏完整的總結,未能對制造業企業的基礎性工作進行定位的合理調整,導致企業的優勢無法得到凸顯,難以保證對潛力市場形成有效開發,無法顯現出市場轉型的突出價值。
(三)制造業產業結構缺乏合理性
國內的制造業產業結構多年來保持粗放式發展態勢,存在很多不合理問題,雖然國內制造業的總體產生較多,但在產品研發和品牌建設方面存在較為突出的問題,導致國內的制造業普遍存在資源利用率低的問題,無法在應對金融危機影響的過程中,實現對資產資源過度消耗問題的有效控制。從國內各區域的制造業產業結構設置情況來看,沿海地區的勞動密集型企業的占比較高,且存在能耗過多的問題,因此,在應對金融危機的過程中,需要支出的成本總量偏大。一些制造業產業結構的設計工作對于原材料價格的變化趨勢缺乏充分總結,未能結合產品成本和售價等信息,制定國際競爭力因素的管控策略,導致勞動力成本的控制舉措無法得到相應的改進,也使得產品難以在產業結構的改革過程中具備更高的市場競爭力。
二、金融危機對中國制造業影響的應對策略
(一)提高中國制造業的產業升級質量
在中國制造業企業探索應對金融危機的最新路徑過程中,一定要將產業升級作為主要工作加以定位,尤其要對產業結構調整的突出價值加以分析,使產業升級的有利影響可以得到充分顯現,并保證高污染與高排放等落后產能可以得到有效的淘汰。一定要加強對低端產業特征的考察,尤其要對勞動密集型產業的局限性加以總結,根據金融危機下世界經濟形勢的變化情況,制定低端出口產業的調整策略,確保各類技術創新活動的突出價值得到顯現。在探索產業升級的具體路徑過程中,一定要加強對中國制造業企業產業升級所需條件的研究,并保證各種類型的優惠政策可以得到充分使用,為外資外貿政策的高質量設定提供幫助。要加強對中國制造業企業產業生和情況的關注,并對自主創新性工作提供相應的支持,確保出口導向性政策的優勢得到體現,以便可以在營造出公平競爭環境的情況下,充分滿足金融危機的應對需要,并保證產業升級可以在優化市場競爭力方面發揮作用。在應對金融危機影響的過程中,要加強對并購工作的重視,充分結合制造業企業的規模特征,制定兼并收購的具體方案,使各種類型的產業資源可以得到有效的調整,為制造業產業升級舉措的改良提供有利支持。要加強對技術培訓等工作的研究,尤其要對產業升級所需的各類基礎條件進行全面完整的分析,保證制造業企業內部的競爭局面可以得到高水平的構建,為制造業企業有效應對金融危機不利影響提供幫助。
(二)提高中國制造業市場轉型質量
中國制造業市場轉型方案的設計需要對外向型模式的局限具備足夠了解,尤其要對出口性質工作的占比情況進行精準研究,使影響企業發展的各項元素得到明確,保證制造業的市場轉型戰略可以凸顯出自身優勢。要加強對企業當前產品銷售情況的研究,對過度依賴外部市場的風險進行總結,使應對金融危機的各類策略可以得到合理設定,保證市場轉型方案具備更加突出的價值。一定要加強對發達國家市場特征的研究,尤其要對經濟危機背景下,歐美經濟衰退的客觀狀況具備足夠了解,確保制造業企業的產能過剩問題可以得到有效控制,為市場轉型的順利推進創造有利條件。市場轉型方案的設計需要加強對國內市場的關注,尤其要對內銷份額進行相應的提升,借此擺脫對外部市場的過高依賴。要加強對外部發展中國家的研究,結合其市場潛力特點,制定市場開發手段的創新方案,使市場轉型戰略可以更加順利的推進。要加強對市場網絡完整性的考察,尤其要對內外部市場環境的差異加以總結,以便可以在精準掌握市場規律的情況下,精準制定各類發展策略,使制造業企業的突出優勢得到明確,保證可以在潛力市場的開發過程中取得理想成效。
(三)提高制造業產業結構的合理性
中國制造業在探索應對金融危機的各類方案過程中,一定要加強對產業結構特征的研究分析,尤其要對調整產業結構所具備的多方面價值進行總結,使國內的產業優勢可以得到充分顯現,并保證可以在應對金融危機方面發揮更大作用。在制定制造企業產業結構調整的具體策略過程中,需要加強對產品技術研發相關情況的考察,結合品牌戰略的特征,制定制造業產業結構的具體改革方案,并保證各類型的資源消耗問題可以得到更加有效的應對。在制定產業結構調整的具體策略過程中,還需要對輕加工企業和高耗能產業的特征具備足夠了解,尤其要對勞動力成本普遍上漲的背景條件具備足夠關注,使金融危機在應對的過程中,可以實現對產業結構的創新調整,并保證中國制造業可以憑借產業結構的創新調整,更好適應金融危機所帶來的各方面沖擊。
結論
實現對金融危機相關影響的有效應對,是保證中國制造業在新時期實現健康穩定發展的關鍵。因此,對金融危機對中國制造業帶來的具體影響加以分析,并制定切實可行的風險防范策略,對提高中國制造業的總體發展質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參考文獻
[1]劉海云,聶飛.中國制造業對外直接投資的空心化效應研究[J].中國工業經濟,2015(04):83-96.
[2]賀梅,王燕梅.危機沖擊能否倒逼中國制造業產品質量提升——基于行業出口國內增加值率差異的分析[J].經濟評論,2019(02):17-33.
[3]尹偉華.全球價值鏈視角下中國制造業出口服務化水平測度研究[J].當代財經,2020(06):114-125.
[4]劉明,趙彥云.基于投入要素的中國制造業省域空間溢出效應:測度與實證[J].數理統計與管理,2018,37(01):122-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