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紅色文化是國家的生命之源,是中國共產黨百年征程的力量源泉。將紅色文化融入新時代高校思政工作,使紅色文化成為新時代大學生提升政治素養的重要內容,既能充實思想政治教育的內涵,也能讓新時代青年更好的傳承中國優秀紅色文化、提升對大學生的價值教育。
關鍵詞:紅色文化;新時代;高校思政工作;路徑
習近平曾說:“共和國是紅色的,不能淡化這個顏色。”紅色江山來之不易,不能忘記來時的路。在新時代高校思政工作中,紅色文化起著重要的教育意義,為當代大學生提供充足的精神文化資源和物態文化資源。將紅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引導學生學習紅色文化,有助于加深高校的文化根基,明確思想政治教育的前進方向,實現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價值,加強高校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培育和踐行。《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三卷多次提及用好紅色資源、傳承紅色基因,其中關于“紅色資源”“紅色基因”的論述,其指導意義更為凸顯。習近平強調,小小紅船承載千鈞,播下了中國革命的火種,開啟了中國共產黨的跨世紀航程。
一、紅色文化資源的教育意義
1.為高校育人模式指明方向。紅色文化資源是中國共產黨百年征程不懈奮斗的精神成果,具有深厚的歷史底蘊,是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國具體實踐的結合,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產物。將本地紅色文化融入新時代高校思政工作,豐富了思想政治課程內容,完善了思想政治課程的體系,引導大學生樹立良好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以民族傳統文化為熏陶,將紅色文化的理論和本地發生的革命事跡相結合,讓高校學生更好的領會“紅色文化”的含義和精髓,強化思想政治教育的學習效果,明確大學生理想信念,為高校的育人模式指明方向。
2.豐富愛國主義教育內涵。愛國主義是中華民族的民族心、民族魂。培養社會主義的建設者和接班人,就要培養當代青年的愛國主義情感,充分挖掘當地紅色文化的精髓,將其融入到高校愛國主義教育中,讓紅色基因融入血脈,通過紅色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讓當代大學生充分了解國家和民族在革命期間如何努力奮斗、奮勇拼搏,才創造出當今的幸福生活。
3.加強高校學生的文化自信。紅色文化作為一種先進的政治文化,歷史底蘊豐厚、文化形式豐富多樣,通過整合校內外紅色教育資源,在校內打造專業文化與紅色文化為一體的育人環境,在校外與永州紅色文化教育基地緊密結合,以此加深對大學生的紅色文化教育體驗,發揮紅色文化資源的“倍乘效應”。將紅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工作,不僅加強了大學生對紅色文化的認同和傳承,提升大學生的文化認識和創新認識,而且有助于增進大學生的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的形成,促進了當代大學生爭做新時代的奮進者、開拓者、奉獻者。
二、紅色文化資源的發展困境
1.紅色文化資源在理念認識上的不足。在紅色文化傳承過程中,部分人或靜止、或僵化地對革命人物或事件的評價,存在比較片面和商業化的傾向。紅色文化資源必須堅持全面和發展的眼光在看待,尤其是在一些紅色經典影視作品和網絡文化中,應宣揚紅色文化所具備的核心價值理念,比如愛國主義、敬業奉獻、民族精神、集體主義等。
2.紅色文化資源發展的主體合力不足。社會、學校、個人在促進紅色文化資源發展上發揮不同的功效,并且各個主體之間相互影響、相互促進。在紅色文化資源對高校思政工作的推動中,需要市場發揮資源配置的作用,也要有明確的制度規范和有效的運作程序,提高各主體之間的協作效率。協調機制和制約機制的進一步完善,促進各主體之間的合力形成。
3.紅色文化資源的內涵還需進一步挖掘。在紅色文化資源的不斷發展中,當代大學生對革命圣地、紅色文化基地等進行瞻仰參觀,讓青年學生能夠進行“體驗式教育”,感受頗深,但是深層次的內涵入腦入心還有所欠缺,停留在歷史回顧、事件感悟、文物陳列上,而沒有深入對歷史人物如何樹立堅定的理想信念、如何克服艱難險阻、如何弘揚革命精神、愛國主義進行思考。挖掘和提煉紅色文化資源的核心內涵,才能完整地傳達其所蘊含的價值蘊意和紅色基因,進一步付諸到實踐中,不讓紅色教育促進高校思政工作流于形式。
4.紅色文化資源的開發方式還需進一步改進。由于信息技術的限制,紅色資源多為零散式、單一式的陳列,缺乏系統性和完整性的展現;紅色教育多為喜聞樂見易于理解的方式,大部分依賴于現場觀看和解說,像全景展示、VR仿真技術、大數據可視化等技術普及力度不夠,不能夠詳盡地展示同一件歷史事件的來龍去脈、相關人物、歷史文物等,從而一定程度影響到紅色文化的多樣化、立體化。
三、紅色文化資源育人模式途徑探析
1.運用自媒體構建宣傳平臺。打造“線上”紅色教育長廊,開發本地線上學習平臺,將紅色文化融入到校園文化建設中去,拓展紅色文化資源的傳播途徑,構建具有時代特色的線上宣傳平臺,通過自媒體與校園傳統宣傳方式相結合,形成相互依托、優勢互補,增強文化宣傳的時代感、靈活性、豐富性。辦好永州文化“移動課堂”,依托高校自主研發線上學習平臺,做好“實景體驗”,推進紅色黨組織、永州紅色美麗村莊建設等,采取大學生喜聞樂見的方式開展紅色教育,讓紅色文化成為青年看得見、摸得著、聽得到的“體驗式教育”,讓高校學生更好的參與,增強體驗感,加強校園紅色文化的情懷與感悟,加強紅色文化基地的傳播途徑建設,通過視頻、音響等方式多角度、全視域的再現和傳承,發揮紅色文化基地的愛國主義教育功能。
2.建立規范的紅色文化管理和保障機制。高校應重視紅色文化的培訓工作,深入挖掘具有當地特色和深刻教育意義的紅色文化,打造具有示范帶動作用和輻射范圍廣的紅色文化基地,如陳樹湘黨性教育基地、紅六軍團指揮部舊址、中國工農紅軍新村渡口等紅色文化教育實踐基地,如李達故居、陶鑄故居、蔣先云故居、樂天宇事跡陳列館等紅色文化現場教學點。加強相關研究資金的投入,建立具有本地化特色的紅色文化教育體系;加強紅色文化實踐教學,引導學生參觀、瞻仰革命舊址、聆聽紅色故事,如陳樹湘“斷腸明志”、陶鑄“松樹風格”、李達“求真”精神、“半根筷子”“雙擁”精神等,增強紅色印記;運用好紅色教材的教育作用,領悟《永州市紅色教育讀本》精神,努力挖掘紅色文化基地所蘊含的歷史和現實意義,使其教育作用能得到充分的彰顯。
3.與高校思政教育相結合。選拔綜合素養高、政治立場堅定、專業能力強的紅色文化思想政治教育教師來進行教學活動,通過對思政課程提煉加工、反復實景試講、修改打磨和講學評比等組建一批具有較強能力的思政課師資隊伍,開發具有永州特色的紅色精品課程,進一步提高學生的紅色文化思想政治教育培訓效果,加深對本地紅色文化的認知能力。引導新時代青年在思想政治理論學習中,通過調研論文、課題、演講等方式,不斷領悟、踐行和傳承紅色文化。
總之,紅色文化蘊含著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相統一的關鍵內涵和核心要義,是中國共產黨人在長期的歷史實踐中留下的寶貴財富,是不同的歷史時期革命精神的集中體現。紅色文化資源融入新時代高校思政工作,不僅豐富了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內容,而且提升大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操,堅定了大學生的政治立場,增強了大學生的文化自信。除此之外,豐富多樣的紅色文化資源也依賴當代大學生去傳承和發揚,高校大學生承擔弘揚和傳播紅色文化的神圣使命,為實現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奮斗。
參考文獻
[1]習近平.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三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6
[2]張刪.思想政治教育紅色文化資源研究[D].知網,2021.5
[3]楊安琪.湖南省永州市:全面挖掘紅色文化資源讓紅色基因薪火永傳[N].紅星網 2020.12
作者簡介
黃婉,性別:女,1992年,籍貫:湖南新田,學歷:碩士職稱:助教,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