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博


摘要:目的 分析急性腦梗死患者在臨床中使用急診急救治療的效果。方法 用2019年1月-2021年1月院內收治的56例急性腦梗死患者,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參照組和觀察組,各28例。參照組用常規治療,觀察組用急診急救治療,比較兩組MMSE評分及NIHSS評分、不良情況發生率。結果 治療后,參照組的MMSE評分低于觀察組,NIHSS評分高于觀察組;參照組的不良情況發生率高于觀察組,有差異(P<0.05)。結論 急診急救治療能快速改善患者的神經系統功能、認知水平等情況,減少不良情況發生率,治療效果更佳,可推廣。
關鍵詞:急診急救治療;急性腦梗死;神經系統
【中圖分類號】R74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026(2021)15--01
急性腦梗死主要因血管、血液動力學等異常導致顱內動脈狹窄或堵塞而發病,該病發病機制較復雜,是腦血管疾病中較兇險的一種疾病,會出現起病突然、頭暈、耳鳴、半身不遂等臨床表現,嚴重損傷患者的神經系統功能。常規治療能采取抗感染、降低顱內壓等治療方式改善患者的病情,但患者的MMSE評分、NIHSS評分改善幅度不大,容易導致患者出現臟器功能異常、顱內出血等不良情況,需優化治療方式。而急診急救治療在采取抗感染、營養腦神經等治療措施的同時,確保綠色通道24小時處于暢通狀態,縮短患者到達急診室的時間和進行溶栓的時間,最大限度的保護了顱內組織,能促進顱內受損細胞修復[1]。因此,本次研究重點分析急診急救治療急性腦梗死患者的臨床效果,詳見下述。
1? 資料和方法
1.1一般資料
用2019年1月-2021年1月院內收治的56例急性腦梗死患者,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參照組和觀察組,各28例。參照組男17例、女11例,年齡45-88歲,均(61.84±3.76)歲。觀察組男18例、女10例,年齡46-87歲,均(61.73±3.14)歲。無資料差異(P>0.05)。
1.2方法
1.2.1參照組
常規治療:評估患者病情后,開展抗感染、營養腦神經、降顱內壓、改善微循環、給氧等治療。
1.2.2觀察組
急診急救治療:在上組基礎上,確保綠色通道24小時開啟,將患者快速轉送到急診室,快速溶栓,且在患者左側和右側頸內動脈做血管造影,將微導管送到指定位置,再向內注入50萬U尿激酶和150ml生理鹽水的混合溶液,在1個小時內推注完,將導管拔除后,靜脈滴注濃度在20%的甘露醇250ml,每天使用一次,連續使用7天。
1.3觀察指標
在兩組治療前及治療后進行MMSE評分(用MMSE評分表對定向力、記憶力、注意力等六項進行評分,分數低于17分表癡呆程度較重,18-20分表癡呆程度略重,21-24分表癡呆程度較輕,超出24分表患者的精神狀態較正常)及NIHSS評分(用NIHSS評分表,對意識水平、凝視、面癱、上肢運動、下肢運動等十一項綜合評分,分數越高表患者的神經功能缺損越嚴重),統計并比較。記錄兩組出現的肌肉萎縮、臟器功能異常、泌尿系統感染例數,計算出不良情況發生率[2]。
1.4 統計學分析
SPSS19.0統計學軟件,計數資料采用頻數(n)、構成比(%)描述,組間比較采用(x2)檢驗方法;計量資料采用均數(x)、標準差(S)描述,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檢驗水準α=0.05,(P<0.05)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比較兩組治療前和治療后的MMSE評分及NIHSS評分
治療前,兩組MMSE評分均較低,NIHSS評分均較高,無差異(P>0.05);治療后,觀察組MMSE評分高于參照組,觀察組的NIHSS評分低于參照組,有差異(P<0.05)。詳見表1。
2.2比較兩組的不良情況發生率
治療后,觀察組的不良情況發生率低于參照組,有差異(P<0.05)。詳見表2。
3? 討論
高血壓、冠心病、糖尿病、飲酒、肥胖等均是導致急性腦梗死的高危因素,使患者在安靜休息的時候、睡覺的過程中忽然發病,且會快速導致患者出現半身不遂、嘔吐等癥狀,病情嚴重時還可能導致患者昏迷不醒[3]。該病能通過CT、MRI、血管造影等檢測出來,可明確病變位置、血管堵塞或狹窄程度,專業醫師能快速推斷出患者的病情,及時采取正確的治療方式。但在常規治療過程中,容易因栓塞時間過長導致神經系統出現不可逆的功能障礙[4]。在過往資料中,在缺氧狀態或缺血狀態下,大腦最多能耐受5-10分鐘,小腦最多的能耐受10-15分鐘,延髓最多能耐受20-25分鐘,若盡早、快速的救治患者,能降低顱內組織損傷程度,不僅能增加患者存活率,還能提高治療預后,使患者的神經系統功能逐漸恢復,能正常生活。所以,急診急救治療受到較多關注,該種治療方式針對急性腦梗死開展,不僅能快速將患者送至急診室,還能快速溶栓,疏通顱內動脈血管,增加顱內血液和氧氣量,使受損細胞能獲得足夠的物質,重新變得完整[5]。急診急救治療的工作效率較高,能縮短顱內組織損傷時間,促進腦動脈中的血液正常流動,逐漸恢復腦部微循環,使患者腦部、身體各處能功能逐漸調節,重新恢復體內平衡,降低疾病對患者健康的威脅。
本次研究結果顯示,治療后,觀察組MMSE評分高于參照組,NIHSS評分低于參照組;觀察組的不良情況發生率低于參照組,顯示差異(P<0.05)。說明急診急救治療不僅能快速溶栓,疏通顱內動脈血管,改善腦內血液流動性,還能促進神經系統恢復,減少神經功能缺陷導致的不良情況,使患者能盡早恢復健康。如:急性腦梗死會使患者腦內病變位置的血漿中釋放出ET-1,該物質會隨著時間的增加,加劇血管狹窄或堵塞程度,使腦內缺氧量變大,若梗塞部位壓迫神經系統、下丘腦等處,在急診急救治療后,梗塞處的血管會快速疏通,該處的血液流速會逐漸變大,能為腦部提供較充足的血液和氧氣量,神經細胞、顱內組織能利用氧氣和營養物質快速修復,可降低損傷程度,減少臟器功能異常、肌肉萎縮等不良情況,減輕患者半身不遂或語言障礙程度,使患者在治療結束后經過短期康復訓練就能恢復正常,能縮短患者在院時間,也能保障患者出院后的生活質量[6]。
綜上所述,急診急救治療能提高急性腦梗死患者的救治效率和治療效果,使患者顱內受損組織盡快修復,恢復神經系統功能,盡早康復,應用價值高。
參考文獻:
[1]鐘澄. 精準優化急診模式對急性腦梗死患者急救成功率的影響[J]. 國際護理學雜志,2021,40(12):2237-2239.
[2]周明麗. 溶栓流程優化護理在改善急診急性腦梗死患者急救效果及護理滿意度中的應用[J]. 國際護理學雜志,2021,40(10):1826-1828.
[3]杜曉譜. 對急性腦梗死患者使用優化院前急診護理的急救療效及對患者神經功能的影響[J]. 黑龍江醫學,2021,45(8):860-861.
[4]李啟華. 探討急診急救治療急性腦梗死的初步效果[J]. 中國社區醫師,2020,36(23):9-10.
[5]李玉華,孫曉,馬晶. 急診護理流程對急性腦梗死病人急救質量、生活質量、滿意度的研究[J]. 實用心腦肺血管病雜志,2020,28(S1):146-148.
[6]張智如,董玉君,王獻勇. 院前急救與急診介入一體化治療急性腦梗死的臨床研究[J]. 中國醫藥指南,2020,18(14):133-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