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淑梅




摘要:目的:探究產后早期乳房無縫隙護理對產婦母乳喂養情況的影響。方法:依據隨機數字表法對本院80例產婦(2019.02-2020.02)進行分組探究,對照組(常規護理,n=40)與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采用早期乳房無縫隙護理,n=40),對比兩組泌乳量、首次泌乳時間、喂養情況、乳房疼痛程度。結果:觀察組<24h、24-<48h、48-72h泌乳量較對照組高,且首次泌乳時間<24h、24-<48h占比高于對照組,48-72h占比較對照組低(P<0.05)。觀察組母乳喂養發生率較對照組高,觀察組與對照組無痛患者分別為10、30例,提示觀察組無痛患者更多;觀察組輕度、中度患者少于對照組,數據差異明顯(P<0.05)。結論:早期乳房無縫隙護理干預可顯著增加產婦母乳量,縮短首次泌乳時間,緩解乳房脹痛,有助于母乳喂養,臨床應用效果顯著。
關鍵詞:產后、早期乳房無風險護理;產婦;母乳喂養;首次泌乳時間
【中圖分類號】R248.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026(2021)15--01
母乳中含有較多可提升新生兒免疫力物質,如乳鐵蛋白、?;撬嵋约叭芫傅龋兄跈C體快速發育。研究發現[1],母乳喂養方式較人工喂養更具優勢,不僅能夠提高新生兒機體免疫力,還可對母乳乳腺循環起到較好的改善效果。但產后多種因素易對乳汁正常分泌造成影響,如疼痛、負性情緒以及機體營養等,為此需給予產婦有效的護理干預促進乳汁分泌。本文深入分析產后早期乳房無縫隙護理對產婦母乳喂養情況的影響,現報道如下。
1.一般資料
依據隨機數字表法對本院80例產婦(2019.12-2020.12)進行分組探究,對照組年齡18-45歲,平均(31.55±5.21)歲;孕周37-40周,平均(38.51±4.32)周;體質量54-82 kg,平均(68.12±5.47)kg。觀察組年齡18-45歲,平均(31.20±5.13)歲;孕周38-40周,平均(39.51±5.32)周;體質量53-82 kg,平均(67.12±5.47)kg。兩組患者基礎資料無統計學差異(P>0.05)。
納入標準:①均為單胎妊娠;②產后產婦有母乳喂養意愿;③均簽署知情同意書;④均由乳房護理小組討論通過。排除標準:①合并病毒性肝炎、梅毒者;②妊娠期并發癥;③心肺疾病者;④乳房發育不良者;⑤護理期間退出研究者。
1.1方法
對照組給予常規護理干預:包含產婦母乳喂養心理護理、喂養知識宣教、飲食護理等。觀察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給予乳房無縫隙護理:①建立無縫隙護理小組:小組由護士長、主管醫生、責任護士、助產士組成,對小組成員在護理前實施護理培訓,其培訓內容主要以理論培訓與技能培訓為主,并將培訓內容貫穿于乳房護理中。②早期吸吮:產婦分娩后責任護士立即將新生兒趴于產婦腹部進行乳房早接觸、早吸吮,產后30min內產婦身子一側放置軟枕,以母親舒適為宜,將新生兒貼近乳房,責任護士對產婦進行喂養指導,至新生兒能夠吮吸。若新生兒出現不吮吸情況,需使用輔助乳頭幫助吮吸,在此期間應確保乳房與輔助乳頭緊貼,先吸吮乳頭再使用輔助乳頭。③乳房按摩:責任護士需在產婦分娩后2.5-4.0h進行乳房按摩護理?;颊呷⊙雠P位,清潔乳房后,護士使用潤膚油對胸部進行按摩,分開食指與拇指,環抱胸部基底,多方向活動乳房,同時托住乳房下端進行按摩,按摩順序為沿乳腺位置從乳根至乳頭。對雙側乳房交替按摩,再托住乳房進行順時針螺旋式按摩,將食指與拇指放置于乳暈根部約2cm處,擠壓胸內壁,依次擠壓乳竇,2次/d,15-20 min/次,連續按摩3d。
1.2觀察指標
①對比兩組<24h、24-<48h、48-72h泌乳量及首次泌乳時間;②分析兩組母乳喂養、人工喂養、混合喂養發生率,母乳喂養:在對新生兒進行母乳喂養期間,禁止添加奶粉或輔食;人工喂養:對新生兒喂養配方奶,以此代替母乳;混合喂養:喂養期間可喂養母乳與配方奶,其中母乳喂養量約為25%-78%。母乳喂養率=母乳喂養例數/總例數×100%;人工喂養率=人工喂養例數/總例數×100%;混合喂養率=(人工喂養例數+母乳喂養例數)/總例數×100%。③采用數字疼痛分級法(VAS)評估,0分為無痛、1-3分為輕度疼痛,能忍受;4-6分為中度疼痛,疼痛明顯,但能忍受;7-10 分為重度疼痛,疼痛強烈,難以忍受,分值越高提示疼痛程度越高。
1.3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0.0軟件計算,泌乳量以(x±s)表示,首次泌乳時間、喂養情況、乳房疼痛程度以(%、n)表示,兩組數據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2 結果
2.1 兩組泌乳量比較
干預后,觀察組<24h、24-<48h、48-72h泌乳量較對照組高,數據差異明顯(P<0.05)。見表1。
2.2 兩組首次泌乳時間比較
干預后,觀察組首次泌乳時間<24h、24-<48h占比高于對照組,且48-72h占比較對照組低,數據差異明顯(P<0.05)。見表2。
2.3 兩組喂養情況比較
干預后,兩組混合喂養發生率對比無差異(P>0.05);觀察組母乳喂養發生率較對照組高,且人工喂養發生率低于對照組,數據差異明顯(P<0.05)。見表3。
2.4 兩組乳房疼痛程度
干預后,兩組重度疼痛患者對比無差異(P>0.05);觀察組與對照組無痛患者分別為10、30例,提示觀察組無痛患者更多;觀察組輕度、中度患者少于對照組,數據差異明顯(P<0.05)。見表4。
3 討論
母乳不僅能夠促使新生兒機體吸收,還可提升其自身免疫力,所以產后早期母乳喂養對新生兒機體正常發育至關重要,還能夠預防乳腺疾病,是臨床提倡的喂養方式[2]。目前,產科對采取何種措施促進產婦產后泌乳,提升母乳喂養率進行了深入研究,臨床研究發現,通過乳房按摩可刺激乳汁分泌,尤其在產后2h內對乳頭進行刺激,可縮短乳汁分泌時間,且幫助新生兒早期吮吸,能夠提升母乳喂養成功率,同時對產后出血的緩解有一定作用。調查發現[3],乳汁分泌不足是母乳喂養失敗的主要原因,因此本文對入組產婦進行早期無縫式護理模式,探究該護理模式對乳汁分泌及母乳喂養的影響。
早期乳房無縫隙護理主要通過新生兒吮吸、乳房按摩等護理,加快乳汁分泌,在干預期間可通過小組成員定時進行乳房及新生兒吮吸刺激,確保此護理模式具有較高的持續性[4]。新生兒出生后,通過乳頭吮吸可激發吸吮和覓食反射,同時對產婦喂養知識的指導,如產婦喂養姿勢、新生兒抱姿以及喂養時間等,促進母乳喂養成功率,同時利用乳暈、乳頭伸展性,促使新生兒口腔中充滿更多乳暈,利于純母乳喂養[5]。本研究發現,觀察組<24h、24-<48 h、48-72h泌乳量較對照組高,且首次泌乳時間<24h、24-<48h占比高于對照組,觀察組母乳喂養發生率較對照組高,且無痛、輕度疼痛產婦少于對照組,可能是因通過對產婦進行乳房按摩能夠促進乳房血液循環,縮短乳汁分泌時間,增加泌乳量。
綜上所述,對分娩產婦進行早期乳房無縫式護理干預,可顯著縮短泌乳時間,增加泌乳量,緩解乳房脹痛,有助于母乳喂養,臨床應用效果顯著。
參考文獻:
[1]黃琪,葛菲,楊巧云,等.早期急性乳房炎患者哺乳期乳房管理促進母乳喂養的相關性研究[J].昆明醫科大學學報,2020,41(2):49-53.
[2]黃玲玲.無縫隙銜接多元專項護理在乳頭凹陷初產婦母乳喂養的應用效果[J].護士進修雜志,2019,34(18):1689-1692.
[3]田曉紅,薛卉.產后早期乳房無縫隙護理對產婦母乳喂養情況的影響[J].檢驗醫學與臨床,2020,17(21):3213-3215.
[4]王向華,樊莉萍.圍生期無縫隙的個性化護理干預措施對健康產婦及新生兒的臨床研究[J].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20,36(9):674-678.
[5]呂春香,閔悅,李冬,等.全程無縫隙護理模式對初產婦分娩結局的影響[J].長春中醫藥大學學報,2019,35(6):1171-11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