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家龍 石曉燕 李可立 汪德潞
摘要:目的 了解黃山市人民醫院職工2019-2020年吸煙情況并調查通過鹽酸安非他酮緩釋片干預后的戒煙情況。方法:采用問卷對全員職工進行吸煙情況調查并通過隨訪了解使用鹽酸安非他酮干預后的戒煙情況。結果:在全院1625人中共有154人吸煙,總吸煙率為9.5%,吸煙者全為男性。在吸煙者中共有99人愿意戒煙,通過鹽酸安非他酮干預后共有13人戒煙,戒煙率為13%。其中,臨床醫技科室與行政后勤科室的戒煙意愿與戒煙情況無明顯差別(P>0.05);青年吸煙者(25-35歲)與中年吸煙者(36-64歲)的戒煙意愿與戒煙情況無明顯差別(P>0.05)。結論:該三甲醫院吸煙者全為男性,吸煙率較高,戒煙意愿及戒煙率有待提高,需加強對該院工作人員進行吸煙危害性宣傳,增進戒煙意愿,降低吸煙依賴性。
關鍵詞:黃山市人民醫院;吸煙;戒煙情況
【中圖分類號】R181.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026(2021)15--02
吸煙是對健康有著重大威脅的行為,它與慢性呼吸系統疾病、心血管疾病、惡性腫瘤及糖尿病密切相關,而目前,我國仍有超過3億煙民,其中男性吸煙者占據主體,達到2.96億。世界衛生組織指出,“如果吸煙者無法戒煙, 那么減少煙草的全球目標將無法實現”,強調戒煙對健康有重大和直接的影響[1]。影響戒煙的重要因素之一是戒煙意圖[2-4],意圖代表執行某一行動和實現某一目標的精神決心[5]。目前研究表明,吸煙者的戒煙意愿普遍不高,這很大程度上歸因于吸煙者對吸煙的危害意識不夠及對煙草的依賴性較重[6]。在全國甚至全世界嚴峻的戒煙挑戰下,醫務工作者的吸煙及戒煙情況具有重要意義,因為無煙醫院具有帶動作用[7]。此外,鹽酸安非他酮作為一種調節精神的藥品也對戒煙具有一定的作用。因此,本研究旨在調查某三甲醫院職員的吸煙與通過安非他酮干預的戒煙情況。
1對象與方法
1.1對象 安徽省黃山市人民醫院全體吸煙醫務人員,共154人,其中男性154人,女性0人,年齡在25-64歲之間,平均年齡43.9歲。
1.2方法 首先用問卷的方式對全體吸煙者的基本信息,吸煙情況進行調查,然后對愿意戒煙者在排除禁忌癥的前提下進行鹽酸安非他酮緩釋片干預,具體用法用量為:用藥開始第1-3天為一次150mg(1片),每日一次,連續使用3天,第4天后加至每日二次,每次150mg(1片)。用藥期間注意相關并發癥。最后,通過隨訪了解受試者的戒煙情況。
1.3分類標準 吸煙:每天吸煙至少1支,持續6個月以上或累計時間大于等于6個月。戒煙:隨訪時受試者已擺脫吸煙的習慣。常吸:隨訪時受試者吸煙量或頻次較前無明顯變化。偶吸:隨訪時受試者吸煙量或頻次較其減少但仍偶爾吸煙。
1.4實施 由院內專門的戒煙門診進行相關調查、制定戒煙方案及隨訪工作。
1.5統計學分析 使用SPSS25.0軟件對相關資料進行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吸煙與戒煙的基本情況調查 本次接受調查的吸煙者共154人,占全院的吸煙率為9.5%,其中吸煙者均為男性,年齡分布在25-64歲間。接受調查的部門可大致分為臨床、醫技、行政與后勤四類。其中臨床科室吸煙者占49.35%,醫技部門吸煙者占10.39%,行政部門吸煙者占7.79%,后勤部門吸煙者占32.47%,具體情況可間圖1. 通過隨訪,受試者的戒煙情況被分成不戒、常吸、偶吸與已戒四類。不戒煙人群占35.71%,常吸煙人群占50.00%,偶吸煙人群占5.84%,已戒煙人群占8.44%,具體情況可見圖2. 此外,不戒煙人群的平均年齡為44.33歲,常吸煙人群的平均年齡為43.69歲,偶吸煙人群的平均年齡為40.78歲,已戒煙人群的平均年齡為45歲,具體情況可見圖3.
2.2不同科室部門的戒煙意愿與戒煙情況
所接受調查的吸煙者共154人,其中99人愿意戒煙,戒煙意愿為64.3%。吸煙者主要來自于臨床、醫技、行政、后勤四個部門。臨床醫技共有92人吸煙,其中56人愿意戒煙,36人不愿意戒煙,戒煙意愿為60.9%;行政后勤部門共65人吸煙,其中43人愿意戒煙,19人不愿意戒煙,戒煙意愿為66.2%。臨床醫技與行政后勤的戒煙意愿無明顯差異(P>0.05),具體可見表1. 此外,臨床醫技有36人不愿戒煙,9人已戒,43人常吸,4人偶吸;行政后勤19人不愿意戒煙,4人已戒,34人常吸,5人偶吸,兩者的戒煙情況差異無明顯統計學意義(P>0.05),具體可見表2.
2.3青年與中年吸煙者的戒煙意愿與戒煙情況
在154名吸煙者中,青年35人(14-35歲),中年119人(36-64歲)。青年吸煙者中,25人愿意戒煙,10人不愿戒煙,戒煙意愿為71.4%;中年吸煙者中,74人愿意戒煙,45人不愿戒煙,戒煙意愿為62.2%,青年吸煙者戒煙意愿略高于中年吸煙者,但兩者差異無明顯統計學意義(P>0.05),具體見表3。此外,青年吸煙者10人不愿戒煙,3人已戒,19人常吸,3人偶吸;行政后勤45人不愿意戒煙,10人已戒,58人常吸,6人偶吸,兩者的戒煙情況差異無明顯統計學意義(P>0.05),具體可見表4.
2.4鹽酸安非他酮戒煙效果
在154名吸煙者中,99人愿意戒煙,經鹽酸安非他酮干預,共有13人戒煙,戒煙率為13%。此外有9人偶吸,吸煙頻率及強度較前有所改善,因此通過鹽酸安非他酮干預能改善21人(21.2%)的吸煙情況。
討論
在本研究中,該安徽三甲醫院的吸煙率為9.5%,這明顯低于2002年全國人群吸煙率,在將行政與后勤人員納入分析的情況下,該院醫務人員吸煙水平要低于全國其他城市[8-10]。此外,該院吸煙職工的戒煙意愿為64.3%,而吸煙人群中,戒煙意愿普遍較低,僅有4%-9%的煙民具有戒煙意愿。該三甲醫院的吸煙率及戒煙意愿均較高,其原因可能是醫務人員對煙草危害性認識較高,而且該三甲醫院也是無煙醫院,因此禁煙與無煙管理較強,醫務人員的健康理念較高。
針對吸煙者,本研究采用了鹽酸安非他酮緩釋片進行協助戒煙。鹽酸安非他酮是一種抗抑郁藥,其有效成份安非他酮對去甲腎上腺素、5-HT和多巴胺攝取有較弱的抑制作用,能協助戒煙。其常見的副作用有:食欲減退或厭食、口干、面部潮紅、出汗、耳鳴、震顫、腹痛、激越、焦慮、眩暈、失眠、肌痛、心悸、咽炎和尿頻、惡心嘔吐、便秘、視力模糊、頭疼。在戒煙過程中,所有患者都未出現癲癇和精神紊亂等嚴重并發癥。在經過該藥的干預后,戒煙率為13%,改善率為21.2%,仍有很大比例的吸煙者未從中獲益。未獲益人群可能吸煙史較長,對煙草的依賴性較重,因此無法短時間內獲得較好的效果。
煙草是嚴重危害人類健康的物質,針對煙史不長,煙癮不重,對煙草依賴性尚不高的吸煙者應加強戒煙教育,提高其戒煙意愿并協助其完成戒煙以降低整個單位甚至是全社會的吸煙率。
參考文獻:
1.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Available online: https://www.who.int/publications/i/item/wh-o-report-on-theglobal-tobacco-epidemic-2019-offer-help-to-quit-tobacco-use (accessed on 8? June 2020).
2.Hughes, J.R.; Keely, J.P.; Fagerstrim, K.O.; Callas, P.W. Intentions to quit smoking change over short periods of time. Addict. Behav. 2005, 30, 653-662.
3.Smit, E.S.; Fidler, J.A.; West, R. The role of desire, duty and intention in predicting attempts to quit smoking. Addiction 2010, 106, 844-851.
4.Smit, E.S.; Hoving, S.; Schelleman-Offermans, K.; West, R.; de Vries, H. Predictors of successful andunsuccessful quit attempts among smokers motivated to quit. Addict. Behav. 2014, 39, 1318-1324.
5.Norman, P.; Conner, M.; Bell, R.The 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 and smoking cessation. Health Psychol. 1999,18, 89-94.
6.Kim, B.; Yoo, S.; Cho, S.I.Association between stages of change for smoking cessationand electronic cigarette use among adult smokers: A nationwide cross-sectional study in Korea. PLoS ONE 2018, 13, e0204244.
7.曹榮桂 ,許桂華,趙娜,等.60家醫院創建無煙醫院對醫生控煙知識態度行為的影 響[J].中國醫院 ,2011,15(7):24-28.
8.楊功煥,馬杰民,劉娜,等.中國人群2002年吸煙和被動吸煙的現狀調查[J].中華流行病學雜志,2005,26(2):77-83.
9.張俊青,孫鋒,邱順翼,等 .合肥市醫務人員吸煙狀況調查[J].中華疾病控制雜志,2010,14(3):272-274.
10.姜垣,魏小帥,陶金,等.中國六城市醫生吸煙狀況 [J].中國健康教育,2005,21(6) :403-4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