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梅
摘 ?要:中學道德與法制教師的教學宗旨,是培養學生思想道德情感和法律意識。教師在教學中要有創新意識,積極采取多元化的課堂教學激活策略,活躍課堂教學氛圍,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和熱情。
關鍵詞:中學道德與法制課程是學生思想行為和法制意識教育的有效載體,同時也成功提升了中學生對時政教學內容的關注度。
中學道德與法制課程的很多內容,都可以與學生的現實生活建立起有效的聯系,其教學目標最終也是要服務于學生未來的學習、成長和生活實踐的,可以幫助學生樹立正確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道德觀和法律觀,所以是學生在學習與成長過程中非常重要的一門課程。為了將中學道德與法制課程的育人價值最大化,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多采取趣味化、生動化的教學方法,從而讓學生實現更加主動、更加高效的學習。
教學實踐中,要盡可能的結合教材內容,開發一些生活化的教學素材和教學方式,實現與學生現實生活的有效對接,讓學生在更多的生活實踐中加強對道德與法制問題的反思和理解,讓學生嘗試將所學知識應用于生活實踐,增強對道德與法制知識的理解和領悟,實現學科思維素質和能力的有效發展。例如,在“認識自己”的教學中,可以使用理論聯系實際的教學方法,讓學生反思自己在日常生活中有哪些優點、缺陷,對生活的影響有哪些?面對自己的素質缺陷該如何完善自我,這樣的生活化教學可以促進學生不斷的完善自我、提升自我。還要樹立正確的教學理念?;诖?,在道德與法制教學中要堅持“學為中心”的教學理念,要著眼于學生綜合素質的全面發展,堅持從學生的學習和成長需求出發,制定符合學生長遠發展的教學計劃和目標,保證學生綜合素質的全面發展和進步。首先,教師要轉變觀念,改變以往單純從教學內容出發的教學思想,而是要從學生出發開展道德與法制教學,教師要對學生建立全面深入的認知,盡可能全面的分析中學學生的思想狀況、道德狀況、心理健康狀況、法律意識等,實現對班級學情的重要把握,然后制定更加有效的教學方案。其次,教師重視學生在道德與法制教學中的主體地位,讓學生成為課堂教學的中心,例如,在“讓友誼之樹長青”的教學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自由組合成若干學習小組,開展小組合作學習、進行集體探索性的學習等,讓學生分享彼此之音質生活收獲、趣味經歷、學習成果等,也可以開展一些集體學習活動、實踐活動,讓學生明白友誼的偉大之處,樹立起互幫互助的良好意識和情感,不斷提升自身的思想品德和行為素質。
中學階段的教學存在一定的特殊性,中學生年齡偏小,認知和理解能力相對有限,學習自制力和專注力通常不高,對于較為枯燥的學習內容通常缺乏學習興趣,學習效果得不到保證。尤其是對于道德與法制的教學內容來說,其本身趣味性不強,教師教學時如果刻板的照本宣科將大大降低學生的學習熱情,所以老師采取“學為中心”的教學方法,從學生的興趣出發,改進和創新教學方式,采用學生喜愛的教學手段,不斷提升道德與法制教學的質量和效率。尤其是要充分運用現代教育技術開展道德與法制教學,加強對于網絡媒體、新媒體等教學工具的應用,促進課堂教學的互動和交流,多讓學生獲得新奇有趣的學習體驗,提升教學效果,促進學生德育素質的更好發展。例如,在講到《我敬畏生命》一課時,單純依靠教師講解“敬畏生命”的理論知識難免比較平淡,教師可以通過多媒體播放一些與“生命”相關的震撼畫面或短片,讓學生從視覺上感受生命力的頑強,明白生命的來之不易,在學生受到視覺沖擊和情感沖擊后,教師引入課堂上與“敬畏生命”相關的知識內容,這樣一來教學效果將得到大大改善。此外,還可以充分運用中學生喜愛的趣味化教學方式如游戲、表演等,將理論化的知識通過趣味性的方式傳遞給學生,培養學生良好的思想品質。為了實現中學道德與法制課堂教學的有效激活,離不開多種多樣的教學手段的支撐,尤其是多媒體教學技術的發展和應用,可以讓道德與法制課程知識更加形象、生動的展現出來,增加課程知識傳授過程的趣味性,從而更好的調動學習的學習興趣和熱情,讓學生收獲更加豐富的學習體驗。例如,在“法律為我們護航”的教學中,單純的法律知識講解較為枯燥,這是教師可以多通過多媒體教學手段,給學生播放一些法制故事片,讓學生在更多的真實案例中學習。如此一來,當學生個人的合法權益受到侵犯或威脅時,學會利用法律保護自己和處理問題的良好意識。
其實,中學階段的學生,他們已經逐漸有了獨立思考和表達的能力,我們需要引領他們從更加成熟且全面的角度來理解社會政制,讓他們對政制有更深層次的一份領悟。教師必須要從基礎性的知識來導入,讓學生們逐漸掌握政制、經濟、思想以及國內外時政等知識。引入時政教學,教師就必須要對道德與法制課堂的導入環節進行更加真實和現實化的設計,找準時政內容的精準切入點,要謹慎結合中學生的興趣愛好以及認知風格,這樣不僅僅有效保證了時政內容教學時機的合理性,同時也成功提升了中學生對時政教學內容的關注度。
比如,在九年級有一節課的題目是“融入社會,肩負使命”。為了讓中學生更加充分且深入地了解我們國家的基本政策、共產黨的宗旨以及基本路線,教師便可以結合當前的時政來精心策劃和設置課堂導入環節:以兩會熱點作為基礎,將課堂導入設置成為“人大代表有話說”,舉出人大代表的具體信息。諸如,全國政協常委、中國書法家協會主席蘇士澍等60多位全國政協委員聯名提交提案呼吁,在日常生活中多動筆寫字,在紙正筆正、身正心正中升華品質,“寫好中國字,做好中國人”,從自己做起,從現在做起;全國人大代表、中國宇華教育集團董事局主席李光宇建議高考取消英語科目,把中小學生的英語必修課改為選修課等信息。需要注意的一點是,必須要謹慎選擇中學生理解范圍內并且與中學生緊密相關的例子。這樣在導入環節,學生的注意力會很快被吸引。教師再抓住時機向學生提問:為什么會有人大代表?他們的發生有什么意義?這樣學生們就會對我國的政制制度到底是什么有更大的探究動力。
綜上所述,中學道德與法制課程的教學,多從學生需求出發,制定更有針對性和吸引力的教學方案,采取有針對性的教學方法,積極提升課堂教學質量和教學效率,進而讓學生具備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質、人文情感素質和法制觀念,為中學生的未來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對學生構建健康的心理和人格,增強道德與法制意識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為,為了提高其教學質量和育人成效,教師要具備創新教學意識,敢于打破常規,重視教學方法的靈活運用,讓課堂教學實現激活、激趣,有效調動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促進課堂互動,最終實現教學質量和效率的有效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