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興專業通常具有較強的應用性和時代性,在人才培養方面強調實踐能力培養、多學科知識融合、個性需求滿足、多元職業發展等,其根本指向是培養符合時代發展需求的優秀人才。但客觀來講,新興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的轉向存在一定滯后性,如何做好不同類型人才培養的定位就成為了亟待解決的關鍵問題。本文以網絡與新媒體專業為例,從新興型人才培養的時代定位、全能型人才培養的交叉定位、應用型人才培養的專業定位入手,探討如何把握新興傳媒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的“三把鑰匙”。
關鍵詞:新興傳媒人才 網絡與新媒體專業 定位轉向 模式改革
網絡與新媒體專業屬于典型的新興專業,是基于新興媒介形態,順應數字時代發展需求,適應媒體融合發展要求而產生的傳媒新專業,其根本目的是為新媒體行業發展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撐。不同于傳統媒體人才培養的人文定位,網絡與新媒體專業文理兼容,在培養新興型、全能型、應用型傳媒人才方面有著獨特優勢。當前新興傳媒人才培養模式的構建尚處于探索階段,在價值定位、課程建設、師資隊伍等方面,還存在許多問題,特別是價值定位問題,直接關系到未來專業發展走向,必須引起足夠的關注。
人才培養服務于傳媒產業發展和國家社會經濟,所以其定位也是隨著行業變革而不斷調整的,具有適應發展需求的時代性特征。就網絡與新媒體專業來講,首先在人才定位上要明確新興型人才培養的核心要素,即新興和急需。
1.注重新興知識與技能的傳授,培養卓越傳媒人才。5G時代是新舊動能快速轉換的時代,網絡與新媒體專業在人才培養實踐中,必須鼓勵學生積極思考未來傳媒行業發展趨勢,加大在大數據、云計算、虛擬技術等信息技術的下沉性學習與應用,尋求更多與傳媒業的整合點。同時鼓勵探索新的媒介表現形態、信息傳播機制、內容組織形式等,重點培養具備新興知識與技能的卓越傳媒人才。網絡與新媒體人才要想在復雜的傳播環境中脫穎而出,就必須具備較強的創造力、感知力和執行力,依托扎實的理論、獨特的創意和精湛的技術達成預期目標。只有加強時代性新知識、新技能的傳授,才能確保人才培養與時俱進,從而產出高水準的網絡與新媒體內容,實現傳媒技術與傳媒藝術的深度整合,最終成為獨具人格魅力、創造精神的卓越傳媒人才。
2.注重教研學一體化建設和同步化更新,培養引領型人才。不同于以理論講授為主的傳統傳媒類課程教學,網絡與新媒體是依托信息技術發展而存在的新興專業,其課程內容需要進行及時快速更新,才能適應行業發展和社會需求。所以,在新興型人才培養中,最為重要的是做好教研學一體化建設和同步化更新,實時更新,在技術革新與行業發展的倒逼下形成以研促教、以教優學的局面,促進教師緊跟時代,幫助學生樹立終身學習理念,培養具有時代引領性的優秀傳媒人才。
隨著傳媒技術的革新發展,融媒體產業乃至整個信息通信產業,都將發生巨大改變,屆時對特定人才的需求也將出現“暴漲”局面。而以產業鏈傳導機制來講,融媒體產業變革將會十分迅猛,對網絡與新媒體產業發展洞察的精準度將直接影響未來行動的有效性。能夠準確把握發展態勢的新興型人才無疑是網絡與新媒體專業人才培養的基本訴求,5G技術的下沉應用將成為檢驗現有培養模式是否合理的試金石,也為新興型人才的發展創造了良好條件,通過“思考—實踐—創新—思考”的過程錘煉自身,以適應行業快速發展的現實需求。新興型人才勇于創新,善于突破,對發展趨勢具有較強的時代嗅覺,可以憑借扎實的專業基礎、常新的知識體系,進行前瞻洞察和超前決策。因此,網絡與新媒體專業建設中,要積極適應融媒體發展變革,對新興型傳媒人才培養實施數據驅動的模式改革,為學生創造積極正向的環境訓練、思維訓練,確保人才培養機制與行業發展機制的深層耦合。
在學科規劃上,網絡與新媒體涵蓋了多個學科,具有明顯的跨學科交叉性,特別是在具體專業建設層面,涵蓋了包括廣播電視學、新聞學、廣電編導、數字媒體、影視技術等數十個專業目錄,呈專業群發展趨勢。這就要求高校在新文科建設的時代語境下,明確網絡與新媒體全能型人才培養定位,把握融合與個性兩大建設要點,提高人才培養實效性。
1.打破專業壁壘,靈活調整教學內容。在網絡與新媒體專業建設中,只有加強相關專業的聯動融合,才能為新興傳媒人才培養的價值判斷和教學實踐提供理論支撐。全能型傳媒人才的培養不僅要尊重傳媒高等教育的內在規律,依照科學流程實施培養,而且需要跨學科知識的智力支撐,構建符合全能型人才培養訴求的課程體系。具體來講,網絡與新媒體專業可聯合社會學、信息技術、人文科學等專業的教學團隊,通過良好協作完成聯合交叉培養,這樣既能夠促進教師專業發展,又能夠培養學生跨學科多維能力,有利于形成綜合化、國際化的創新思維。如廣西師范大學網絡與新媒體專業為滿足“中國—東盟國際化人才培養基地”的教育戰略要求,在網絡與新媒體專業中開設了跨文化傳播、東盟國家新聞傳播概況等課程,具有較強的交叉性和實效性。
2.加強特色建設,滿足專業發展及學生成長的個性需求,促進縱向的交叉整合。全媒體時代,網絡與新媒體人才的專業特色,已經成為重要的競爭資本。具體來講,院校特點、專業模塊、區域資源等特色資源,能夠讓專業建設的跨學科發展中,賦予專業人才培養更多的獨有元素,在提高專業吸引力的同時,有效培育學生未來發展的競爭優勢。對于專業人才的獨創能力培養,必須高度契合學生特點和市場需求,甚至所有與專業教育相關的因素,如此才能在滿足學生個性化學習需求的基礎上,打造個性化專業人才。簡單來講,通過特色化教育,融合市場特色化元素,能夠深入挖掘學生潛力,提高人才培養適切性。特別是在復雜的市場環境下,以及多變的市場需求中,只有塑造學生個性化、獨創性能力,才能促進學生獲得更好的職業發展。所以,高校網絡與新媒體專業應堅持靈動性原則,以市場需求為導向,加強專業特色化建設,如開設教育技術學、網絡直播帶貨、短視頻策劃拍攝等課程,在促進學生個性發展的基礎上,培育學生專業競爭優勢。
應用型人才培養的專業定位,是由新一輪技術革命和傳媒產業變革決定的,特別是人工智能、大數據技術、虛擬現實、無人機等新興技術,進一步釋放了傳媒產業發展的潛在效能,同時要求高校在網絡與新媒體專業人才培養中,要以專業、實踐為抓手,充分滿足市場需求的實踐性。
1.以一流專業建設為訴求,積極調整師資隊伍,強化課程實踐性。網絡與新媒體專業教師不僅要具備全面的傳媒技能,包括采編、拍攝、制作、剪輯等,而且要具備豐富的實踐經驗。但就現狀來講,能夠滿足這一要求的教師尚屬少數,為此,高校應采取“雙軌”模式,積極打造由高校教師和業界骨干構成的師資隊伍,確保網絡與新媒體專業學生在實踐與理論的反哺機制中快速成長。另外,還要采取項目教學法、工作室模式,以具體項目為依托開展多層次、多向度的實踐活動,促進知識與技能的內化遷移。此外,還要注重中國傳媒經驗與國際視野的對接,充分發揮網絡與新媒體跨文化交流的職能,積極引入具有國際視野的教師,增強人才培養國際性。
2.打造協同育人機制,增強人才培養的行業適切性。對于網絡與新媒體這一新興專業,高校必須持續加大資金投入,加強信息化建設,積極探索人才培養新模式、新機制,構建符合泛媒介時代的教育體系。應用型傳媒人才不僅要具備成熟的融媒體思維和新媒體技術,而且要具備數據分析使用、創意研發生產等核心素養,這是回應行業需求和社會需求的根本前提。但要想達成這一目標,就要以市場需求為導向,加強學界與業界的協同整合,立足現實訴求構建校企合作育人機制。首先,在教學資源充足的背景下,要積極開展網絡與新媒體行業前沿講座,并通過具體項目讓學生參與到實際研發設計中,培養學生實踐能力。其次,加強新媒體實踐技能培訓,打造虛擬實驗室、實訓平臺,通過一線傳媒工作的實際參與、操作,培養學生全面掌握短視頻生產、軟文撰寫、新媒體產品研發、新媒體技術應用、微信公眾號運營等業務的實操能力,打造新文科建設背景下網絡與新媒體應用型人才培養新局面。最后,完善創新創業平臺建設,構建“以賽促學”常態化機制。鼓勵學生參與“中國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等各類賽事,為學生創新創業提供重要平臺支持,在教師指導、團隊合作、開放選題等因素共同作用下,能夠最大程度地釋放學生創造力,促進學生綜合全面發展。
在網絡與新媒體專業的未來建設實踐中,要全面把握上述人才培養的“三把鑰匙”,明確新興型、全能型、應用型人才培養的定位,從新興、急需、交叉、個性、專業、實踐六大關鍵詞入手,做好頂層設計,注重特色建設,優化師資結構,加強校企合作,盡快形成網絡與新媒體專業人才培養的教育合力,最大程度地釋放其潛在效能,在為行業、社會輸送優質新興傳媒人才的基礎上,推動網絡與新媒體專業的可持續發展。
作者單位 南昌航空大學文法學院
本文系江西省高等學校教學改革研究課題“《新媒體傳播概論》課程思政元素的挖掘及其移動教學實施的研究與實踐”(項目編號:JXJG-19-8-13)的研究成果。
參考文獻
[1]張書玉,王雪梅.“新文科建設”中應用型傳媒人才培養的再定位[J].傳媒,2021(03).
[2]魏國強,夏維波,陳瑩.傳媒人才培養模式的創新構建與探索[J].青年記者,2020(36).
[3]張恒軍.全媒體時代國際新聞傳播人才培養的創新路徑[J].傳媒,2017 (11).
[4]劉濤,蘇凡博,曾岑.直播電商人才培養:傳媒教育的機遇與挑戰[J].青年記者,2020(30).
【編輯:錢爾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