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穎 隋育杉

摘要:夏青是我們黨培養的深受人民愛戴的播音藝術家,更是中國播音界的楷模。作為新中國第一代播音員,他用富有理性和魅力的聲音播講了第一部《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九評》等播音經典,以及《新聞和報紙摘要》、《閱讀與欣賞》等優秀節目。筆者與播音口述史研究團隊對夏青夫人葛蘭進行了深度訪談,用音視頻記錄了葛蘭講述的夏青生平點滴故事。沿著共和國廣播事業發展的歷史脈絡,本文梳理了夏青作為“共和國之音”的成長軌跡,以此加深對“黨的喉舌”工作的認識與思考,為新時代媒體人的職業發展提供啟示。
關鍵詞:夏青 共和國之音 葛蘭 口述史
作為“共和國之音”的夏青見證并參與了我國廣播新聞事業的建設,他用“中國之聲”記錄時代,其播讀了一系列國家的重要文件、新聞作品、社論和其他評論文章。從戰爭年代一路而來,老一輩播音員身上所具備的黨性修養和深厚的業務素質,為當代傳媒人更好地從事新聞工作樹立了榜樣。2004年,“共和國之音”夏青與世長辭,但他留下的寶貴經驗與精神財富,值得后人從中汲取養分,并在新時代做好傳承與發揚。
1949年新中國成立,為把國家新出臺的政策及時傳達到廣大民眾中,大力發展廣播事業成為黨中央的工作重點。1950年處于國民經濟恢復期的新中國,提出“廣播是群眾性宣傳教育的最有力的工具之一,要利用無線電廣播發揮重要應有作用”。隨后,廣播電臺的數量迅速增長,不同類型的節目紛紛開播,也正是在這一年的5月,夏青進入中央人民廣播電臺,正式開啟了他的播音生涯。作為時代的親歷者、見證者、傳播者,夏青的經歷更是新中國廣播新聞傳播事業成長的縮影。
1.黨的播音員的成長之路。1950年5月23日,剛從東北大學中文系畢業的夏青被安排進入新華社新聞干部訓練班學習編輯和采訪業務,但是彼時的中央人民廣播電臺急需播音人員,情急之下夏青臨危受命,從此正式開啟了話筒前的工作。
作為新中國第一代播音員,夏青和葛蘭都是在黨的培養下成長起來的。夏青嗓音天賦較好,但在字音問題上,他的東北方音和廣播所需要的以北京語音為標準的普通話仍有差別。夏青下定決心刻苦練習,葛蘭說:“在那段日子里,為了學習標準讀音,他把字典都翻破了。”非科班出身的夏青,一切從零開始,刻苦進行訓練,在自己的崗位上認真完成播音任務。服從黨的安排,認真完成黨交托的任務,在夏青身上得到了完美詮釋。
老一輩播音員、主持人對基本功的筑牢意識堪稱業界標桿,反觀現在一些播音員,字音有誤、發聲蒼白等現象屢見不鮮。究其原因,即是對基本功訓練的不重視,缺乏初心堅守造成的。作為黨和人民代言人的廣播電臺的播音員和主持人,業務能力的下降會導致媒體公信力的弱化。因此,對于新時代廣播新人的培養中,大力增加基本功訓練是當務之急。
2.在“實戰”中樹立播音理想。1950年10月,抗美援朝戰爭爆發,夏青隨即投身到緊張的播音工作中,用他年輕的聲音及時地向全國人民報道了前線的戰報和新中國建設初期的成果。這段經歷使他認識到了播音工作的重要作用,并逐步樹立起為播音事業工作一生的理想。
在朝鮮前線,收音機成了戰士們在精神上與祖國聯結在一起的重要橋梁,人們對于廣播的情感是超越物理空間的,夏青以聲音作為橋梁傳遞了家國情懷,帶去的是必勝的信念。這一時期,黨中央十分重視廣播宣傳的重要性,發布了《關于建立廣播收音網的決定》,同時中央人民政府新聞總署還規定了廣播宣傳的四項任務,即:發布新聞、傳達政令、社會教育、文化娛樂。葛蘭回憶說:“那時,外面槍林彈雨,戰士們用身體保護收音機,只為聽到祖國的聲音、母親的聲音。”夏青的聲音傳遍大地,不斷鼓舞國內的聽眾和在朝鮮戰場一線的志愿軍將士,他發誓:“我要努力完成黨交給我的播音任務,服務于人民,讓真理、正義、和平的聲音,傳遍于全國和世界。”
1954年9月20日,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在中南海懷仁堂舉行,大會執行主席周恩來總理交代由夏青宣讀《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草案。葛蘭回憶起夏青當時的描述:“當我從主席臺走向中間的講臺,看到在前排就座有毛主席、劉少奇等老一輩革命家的時候,腦子里突然閃出怕出差錯的思想負擔。但憑著四年來的直播經驗,我意識到必須排除雜念,我應當以豪邁的感情表達出獲得了尊嚴和權利的6億中國人民的意志和心聲。”
一直以來,“踐行新聞工作黨性原則、為人民發聲”是夏青播音工作的風格與指導思想,媒體人從國家大義出發,全力投入到為國家利益奮斗的事業中去,這是成為一名合格的傳媒人的基本條件。
播音風格的形成離不開時代的影響,在特定的戰爭年代“鏗鏘有力、鼓舞人心”的語言更容易使人接受。夏青生前常用“三萬”教育后輩,即“讀萬卷書、行萬里路、交一萬個朋友”,這使他始終能夠貫徹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的工作作風,也給予了他愈發沉穩厚重的播音風格,更使其形成了“有理、有力、有節”的播音藝術風格。
1.“宣讀式播音”有定力。1961年蘇共二十二大召開,中蘇在國際共產主義運動上產生分歧,中共中央集中力量,以《人民日報》和《紅旗》雜志編輯部的名義,連續發表了駁斥蘇共公開信的九篇文章,簡稱《九評》,由夏青、林田播講。《九評》的影響非常巨大,大家對播音員和廣播的認識,在《九評》時期達到一個高潮。夏青的宣讀式播音成為這一時期的重要播音方式。
據葛蘭回憶:“1962—1963年間,周總理親自點名讓夏青播送《九評》,夏青用堅定質樸、剛健有力的語言,充分表達出了作品中的民族之魂,增長了國人的志氣。”夏青播報所體現出來的風格獨具個人特色,莊重嚴謹、堅定有力的語氣表明了播音內容的重要性,更體現其有聲語言藝術的專業性。作為播音員,不應是簡單地“見字出聲”,而應站在時代背景之下,深刻感受其“內在語”。夏青就是這樣,在備稿時堅持“三讀三思”,把稿件內容轉化為個人體會,進行二度創作,這樣就能使受眾真實感受播音員、主持人所傳達的黨和政府的聲音,拉近黨和政府與人民群眾的距離。將對祖國的熱愛播撒進播音工作的態度中,才能打動聽眾,感育后進,這正是老一輩播音員們的可敬之處,也是新時代媒體從業者所需要繼承發揚的。
2.“三萬理論”有內涵。2018年8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中強調,廣大新聞工作者要不斷增強腳力、眼力、腦力、筆力,努力塑造政治過硬、本領高強的宣傳思想工作隊伍。這是總書記的要求與殷切期望。夏青的“三萬”精神,即“讀萬卷書、行萬里路、交一萬個朋友”對于新時代媒體人踐行總書記的號召,更好地增強“四力”提供了范本和啟示。

夏青生前常年被嚴重的關節炎困擾,但是對待工作他幾十年如一日地專注。葛蘭說:“有時他病起來兩手腫得很高,全身是僵硬的,但是凌晨的早班播音從沒落下,疼得不能走路時就用繩子拉著腿,一步一邁。”這樣的描述中,讓現在的新聞媒體從業者看到一位步履不停,砥礪前行,不怕艱苦的前行者的高大身影。20世紀60年代,中央人民廣播電臺創辦了《閱讀和欣賞》節目,由夏青等人進行播講,他穩健大氣的播音風格也在此節目中得到充分展現。葛蘭說:“夏青的播音并不是在那賣弄,而是全力以赴完全投入到稿件里去,除了《唐詩三百首》,還有古詩文的分解,他都吃得很透,夏青最大的樂趣就是看書、買書、逛書店……”。“書不離手”是臺里同事們對夏青的評價,文化素養是主持人、媒體人從業的基礎,夏青的好學精神值得現在的播音員、主持人學習。具備高度的思想水平、豐富的學識積累是播音主持的基本素養之一,媒體人只有以豐富的文化知識武裝自己,才能解讀好、宣傳好、傳播好時事政策,傳遞國家聲音。
夏青將自己的青春乃至生命都獻給了人民廣播事業,為廣播事業奮斗了近半個世紀的他仍謙虛地認為做得還不夠。葛蘭說:“夏青生前講,自己有三件事還沒完成,一是教學,二是寫作,三是播音。”多年來葛蘭一直在努力彌補他的遺憾,年近九十高齡仍堅持在教學一線。在采訪中葛蘭強調,“步入到新時代以后,我國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對播音員主持人的思政教育,是重中之重。媒體人是宣傳黨的方針政策的排頭兵,我們必須明確自己的職責。”夏青同志的一生忠于黨的廣播事業,作為播音員,他將自己與國家命運緊密聯系在一起,他刻苦鉆研、深入實踐的工作作風,精益求精、開拓進取的工作態度,勤懇敬業、不計名利的高尚品質,是我國廣播界永遠的財富。
1.堅定黨性原則與從業規范。隨著社會主義廣播電視事業的不斷發展,20世紀60年代,中央人民廣播電臺逐漸建立了一支以編、播、技術為主體的廣電隊伍,新聞從業人員的文化結構有了明顯改善。對于臺里新來的年輕人的培養,夏青也是盡心盡力,寄予厚望。
據葛蘭回憶:“20世紀70年代后,臺里來了一批插過隊的年輕人。夏青在專業上、思想文化上都給予新生力量輔導,幫助他們盡快融入廣播電視隊伍。那個年代沒有打印機,夏青就每晚利用休息時間刻蠟版,即使因為關節炎夏青的手腫得拿不了筷子,但是依然未停止教學的腳步,學生們都很感動。他在幫助年輕播音員上是真心實意的,是付出很大心血的。”1978年12月,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由夏青播讀了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公報,他把全黨工作重點轉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來的特大喜訊最早傳達到全國人民中。經過撥亂反正后,我國的廣播新聞事業重新恢復了黨的正確指引方向,走向繁榮復蘇。1980年,夏青當選為中國語言學會理事,1982年,他受聘任國家語委審音委員會委員并應邀擔任北京廣播學院(現中國傳媒大學)播音系的名譽教授。
作為文藝工作者,所擔負的使命是具有時代意義的。“從藝先立德”在夏青和葛蘭身上得到充分體現。夏青夫婦在新疆石河子給全疆播音員培訓班授課期間,電視臺想借機邀請夏青和葛蘭夫婦為臺里新攝制的專題片配音。當工作人員表示會有適當報酬表示感謝時,夏青和葛蘭立馬拒絕了,葛蘭說:“我們是黨的新聞工作者,不是來走穴的,能為邊疆的同行們出點力、搭把手,我們就很滿足了。”堅定為人民服務的信念,夏青與葛蘭不計回報地為邊疆廣播電視事業提供支持和幫助,也為同行們留下了好的作風,成為一段佳話。
2.夏青職業生涯啟示。夯實自身語言功力與基本功;堅持文化底蘊積累;堅守正確政治站位是夏青留給后人最好的精神遺產。1998年夏青因病住院,同年,在夏青播音成就研討會上,葛蘭聲情并茂地說,“業精于勤”是夏青始終恪守的座右銘,也是他對年輕播音員的要求,“讀萬卷書”是他孜孜不倦的好習慣,也是他對后生晚輩的希望,只有“真才實學”才是衡量一個合格播音員的標準。對于當代播音員來講,不斷打牢業務根基,用兢兢業業的態度面對播音工作,強調文化知識的積累,是擔當好黨的喉舌這一工作任務的應有之義。2014年,在夏青辭世十周年后,他的家鄉哈爾濱建成了夏青文化藝術館,葛蘭整理了他過去大大小小一百多本筆記本,捐獻給了夏青文化藝術館,以便讓晚輩們看到夏青對于學習和工作的態度。
2021年,在中國共產黨建黨百年的重要時期,回望歷史,我們在老一輩新聞人的身上明確了學習方向。我們需要做到保持理論上的清醒、增強政治上的定力,新時代媒體從業者要在習近平新聞思想的正確指引下,凝心聚力,把握方向、把握大勢、把握大局,堅持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為黨的新聞工作不斷奮斗,為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的建設貢獻力量。
作者李穎系中國傳媒大學播音主持藝術學院博士研究生、浙江工業大學播音指導
隋育杉系浙江工業大學新聞傳播學碩士研究生
本文系2019年國家社科基金項目“中國播音口述史(1978年至今)”(項目編號:19BXW040)、浙江省社科規劃課題“改革開放40年中國播音口述史”(項目編號:19NDJC211YB)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參考文獻
[1]毛雯芝.一直在路上——記夏青四十載播音生涯[J].青年記者,2013(17).
[2]姚喜雙.夏青和他的政論文播音(下)[J].現代傳播(中國傳媒大學學報),1992(06).
[3]葛蘭.我眼中的夏青[J].新聞戰線,1998(12).
[4]楊洋.新時代下新聞工作者如何增強腳力、眼力、腦力、筆力[J].新聞研究導刊,2020(01).
[5]王曉航,古江柳.淺議播音風格的時代特征[J].新聞世界,2014(06).
【編輯:孫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