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嘗試在文言文閱讀教學中引入語言品析,通過在課文《秋水》中“旋”字的教學案例分析,給學生做好語言品析的示范,引導學生進入文本詞句的內在含義中去,吟味把玩文本詞句本身的韻味,領悟文言詞句的文化內涵,從而提升文言文閱讀課的教學效果。
關鍵詞:文言文;閱讀教學;語言品析
一、案例教學背景
《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淺易文言文,借助注釋和工具書,理解詞句含義,讀懂文章內容。”于是乎,我們教師通常把文言文本當作古漢語教材,偏重文言實詞的釋義,文言句法的解析,文言語句的翻譯,偏重于學生對文言基礎知識的掌握。在文言文教學中通常的做法是:第一步朗讀文本;第二步串講文本,疏通文義,特別強調文言實詞的釋義,文言虛詞的用法,文言句式的特點;第三步檢測學生文言基礎知識。整個過程忽略了對文本內涵的把握和對傳統文化的挖掘。語言是文化的載體,傳統文化存在于一篇篇文言文之中,存在于字里行間。掌握文言基礎知識只是文言文教學的第一步,教學不能止步于此,我們教師在此基礎上要引領學生品析文本中的字詞句,讓學生體會到中國古典文字之美,從而領會中華文明之燦爛,洞察中華文化之深邃。
《秋水》是蘇教版必修三“尋覓文言津梁”這一專題中的一篇。按照通常做法,第一步讀一讀文本,第二步疏通文義,重點強調字詞句式。《秋水》主要是五個句子的翻譯:1.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 2.少仲尼之聞而輕伯夷之義 3.聞道百,以為莫己若 4.我之謂也 5.吾長見笑于大方之家。第三步反饋練習。但我覺得似乎少些什么。我想,學生從《秋水》中學到了什么?是記住了五個文言句子的翻譯?是“吾長見笑于大方之家”這句的特殊性?是文言被動句的表現形式?這些文言基礎知識換成別的文言文本,似乎也可以學到。《秋水》的獨特的文本價值是什么呢?《秋水》承載的文化內涵又是什么呢?通過《秋水》的學習,學生尋覓到什么?
幾經思考,我把教學內容切入口鎖定為“旋”這個字的研究上,借助“旋”字的理解從而達到對文本內涵的理解,成為認識莊子的哲學思想的窗口。畢竟,在學生心中,莊子是懸掛在空中的明月,遙不可及,敬而遠之。如果通過《秋水》的學習,學生能尋覓到閱讀文言文的途徑,能夠激起了解莊子的興趣,從而呼吸到傳統文化的一縷芬芳,何樂而不為呢?
二、案例教學過程
師:在理解字詞的基礎上,你認為這則河伯的故事要告訴我們什么道理?
生:人不能驕傲自滿,要看到自己的不足。
生:人要虛心,不能像河伯那樣驕傲。
生:虛心使人進步,驕傲使人落后。做人要謙虛。
師:道理要從文本中挖掘,不能脫離文本憑空臆想。文本中這樣寫河伯:“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為盡在己……(河伯)望洋向若而嘆曰:‘……吾非至于子之門則殆矣,吾長見笑于大方之家。’”出現在我們面前的河伯有兩副神態,從揚揚自得到悵然若失,發生了什么導致河伯神態的變化?
生:“秋水時至,百川灌河。涇流之大,兩涘渚崖之間,不辨牛馬”。黃河水面寬闊,從此岸看不清彼岸,河伯認為自己大而無邊,超過百川,所以得意。后來“東面而視,不見水端”,大海茫無涯際,望不到盡頭,神態自然就改變了。
師:面對海神若,河伯覺得自己——
生1:慚愧。有點坐井觀天。
生2:太驕傲了,不謙虛。
生3:渺小。真是“山外有山,天外有天”。
生4:被打臉了。在海神面前,自己不堪一擊,還有什么可得意的呢?
師:是的。面對海神,河伯不再揚揚自得,意識到自己“見笑于大方之家”。文本中有沒有直接表達河伯神態變化的語句?
(學生在文本中查找,片刻)
生:“望洋向若而嘆”,先前是“欣然自喜”,表明神態改變。
師:直接的語句。“望洋向若而嘆”前面一句——“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這句話如何翻譯?
生:在這時候,河伯掉轉它的頭。
師:河伯掉轉頭對海神說話。海神在河伯的東面,這種說話方式合理嗎?
生:河伯不好意思見海神,所以背對著海神說話。
生:不合理。不好意思的話,會低著頭說話。背對著人說話,不禮貌而且別人也聽不清。
生:不合理。說話一般是面對聽眾,哪有后腦勺對著聽眾,河神不可能如此不懂禮貌的!
師:從生活中的常識及禮儀,我們發現了這句翻譯的問題,“旋”不能解釋為“掉轉”。《古漢語字典》中的“旋”有哪些義項呢?
生(學生快速翻查):有三個———轉、歸和隨即。
師:我們將這三個義項帶入句子——是河伯“隨即”了面目嗎?河伯“歸”了面目嗎?河伯“轉”了面目嗎?
生笑。
師:“旋其面目”,我們暫且把“旋”字放一放,“面目”該做如何解釋?剛才同學解釋為“頭”,準確不準確?
生:“面目”不是“頭”的意思。我們通常說,面目表情。“面目”可以解釋為“神情,表情”。
生:文言中表示“頭”的詞語是:頭顱,元首,首領。沒有用“面目”來表示的。
生:“面目”是面部和眼睛。眼睛是心靈的窗戶,“面目”應該是神情、神色、表情的意思。
師:很好。大家聯系現代漢語的詞語來推斷,“面目”解釋為“神情、神態、神色、表情”。而且,聯系“河伯欣然自喜”和“河伯望洋向若而嘆”,很明顯,河伯是神情神態發生了變化。那么“旋”解釋為什么較為恰當?
生(齊聲):改變,變化。
師:太棒了。請看(投影顯示)———
劉建國、顧寶田(1993)在《莊子譯注》中將此句譯為“河神開始改變神態”。
陳鼓應(2008)在《莊子今注今譯》中將詞句譯作:“河神才改變臉色”。
師:河伯看見浩渺無垠,茫無涯際的大海,感到了自身的渺小,一掃先前的揚揚自得,變得悵然若失,說自己“見笑于大方之家”。河伯認為海神是大方之家,你認為呢?
生:是的。海比河大,黃河最終流入大海,海納百川。
生:不是。太平洋比海更寬更深。
生:百川灌河,河大于川;海納百川,海大于河;比海洋更遼闊的是天空。海大還是小,取決于參照對象。
師:說得太好了。河伯認為自己比溪流要寬要大,比大海窄,比大海小。這就是莊子要告訴我們的:事物的大小不是絕對的,是相對的。請看——(出示投影)
天下之水,莫大于海。萬川歸之,不知何時止而不盈;尾閭泄之,不知何時已而不虛;春秋不變,水旱不知。此其過江河之流,不可為量數。而吾未嘗以此自多者……吾在于天地之間,猶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莊子《秋水》)
師:事物的大小是相對的。如今說出來很簡單,沒有多么高深。可是莊子在兩千多年前就能想到,是多么了不起!那時人們生活環境閉塞,交通不便,莊子可能一生都沒有見過大海,可他思想卻不狹隘閉塞,他能想象黃河、大海,虛構這樣一個故事,揭示這樣一個哲理。更何況,這個哲理還包含了辯證思維,給后人提供了認識事物的維度。
莊子的思想博大精深,給后人留下了豐富的精神財富。正如學者對他的評價——(出示投影)
“他是一個特立獨行的思想家,是文采斐然的散文家,是幽默大師,是故事大王,是心理醫生,是窮光蛋,是常常感到寂寞的高手,是藐視權貴的奇才,是淡泊名利的隱士,是悲天憫人的仁者,是滔滔不絕的辯士,是好抬杠的朋友,是田園詩人,是經常援引神話的無神論者,是喜歡異想天開的理想主義者,是濮水邊的漁翁,是田間的歌者。”(李懷寧,2011)
師:莊子是一位傳奇大師,《秋水》只是我們呼吸到的莊子的一縷芬芳。想要沐浴其中,請同學們多閱讀莊子的相關作品,擁有自己的遠見卓識后,你將會唇齒留香啊!
三、案例教學反思
(一)古人講究“煉字”,所用字詞簡練精美、形象生動。字詞是壘筑語言大廈之磚石,“如何驅遣,方見高妙”。(趙政,2014)本案例中,對“旋”字的理解分為三個步驟,即字典意義——文本意義——語境意義,符合語言理解的規律。當“旋”的字典意義“掉轉”與文本不相契合時,引導學生聯系上下文,從“面目”的理解去推斷“旋”的文本意義“改變”,由此延伸到語境意義“看見了遼闊的大海,意識到自身的渺小,因而改變自己揚揚自得的態度”,最終領悟到文本的內涵——“大與小是相對的”這一哲學思想。“旋”這個字,是理解文本的突破口,抓住了它,帶動了對文本意義的理解,促進了對文本內涵的把握,真可謂是“牽一發而動全身”!
(二)在文言教學中要引導學生理解字詞的文本意義。遇到不懂的文言字詞怎么辦?肯定是查字典。但是字典的解釋通常是普遍意義,不能涵蓋特定意義。本案例中“旋”字在字典中的三個義項“轉、歸和隨即”帶入文本中都無法說通。當字典意義在文言文本中不適用時,教師要積極引導學生推斷文本意義。推斷的途徑,一是從句子本身,從詞語搭配的角度,從已知的詞語意義來推斷。本案例中,從“面目”一詞的意義和搭配,推斷出“旋”字解釋為“改變”較為恰當。二是聯系前文和后文,從語意貫通的維度來推斷。本案例中,河伯在對海神說話時,是“望洋向若”,先前是揚揚自得,神情是有變化的。從語意貫通上推斷,“旋”字也是解釋為“改變”較為妥當。
(三)學生常常疑惑,文言與當下的生活毫無關聯,為什么還要學呢?費時費力記住了文言實詞、虛詞,明白了文言句式,疏通了文言大意,在生活中又不用文言交流,豈不白費力氣?如果,文言文教學僅僅停留在文言基礎知識的掌握,以應付高考,那么,學生的疑惑無法解除,學習文言文的熱情必然低落,必然心不甘情不愿地學習文言。我認為,學習文言的主要目的是學習傳統文化。傳統文化不是海市蜃樓,不是空中樓閣,不是主觀臆想,傳統文化就在一篇篇文言文本中。在教學中,必須在文言字詞與文化內涵之間架起橋梁,引導學生從表層的字詞挖掘深層的文化內涵,解除學生的文言疑惑,破除學生的文言恐懼,激發學生的文言興趣,提升學生的文化自信。本案例中由對“旋”字的理解,順理成章地拓展到對《秋水》寓意的理解,從而上升到對莊子哲學思想的認知。
結束語
朱自清先生曾經說過:經典訓練的價值不在實用,而在文化。文質兼美的文言文本是學習文言的例子,是先人智慧的體現,也是傳統文化的載體。我們教師要轉變文言教學中“重基礎忽內涵”的教學觀念,引領學生品析文言語句,領悟文化魅力。如果一葉障目,只是引導學生學習相對死板的文言基礎知識,而忽略挖掘文本的文化內涵,那無疑是入寶山而空返,是對文本資源的極大浪費。
參考文獻
[1]陳鼓應.莊子今注今譯[M].北京:中華書局,2009.
[2]劉建國,顧寶田.莊子譯注[M].吉林:吉林文史出版社,1993.
[3]李懷寧.忙里偷閑讀莊子[DB/OL].http://blog.sina.com.cn/s/blog_4d2c796e0100sas3.html,2011-04-10.
[4]趙政.高中文言文應當遵循的原則[J].文學教育,2014(11).
作者簡介:黃永華,女,漢族,江蘇南京人,教育碩士,中學一級。研究方向:高中語文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