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大林
摘 要:現如今,在高中歷史的教學課堂上,仍有一些教師采用以往傳統的教學模式來進行知識的傳授,此種教學模式具有較大的局限性,而歷史知識卻具有廣泛性等特點。因此,在此種教學模式下,學生被動地學習狀態無法有效改變,而且對這些知識內容并沒有理解清楚,在使用的過程中容易出現混淆的現象。基于此,本文從思維導圖在高中歷史教學中的應用策略等方面來進行相關探究,以便能夠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歷史知識點,促進學生綜合能力的提升。
關鍵詞:思維導圖;高中歷史;部編版;策略探究
高中歷史是高中學習階段重要的科目之一,同時在高考中占有著較大的比例,由此可見高中歷史教學的重要性。思維導圖是基于信息技術發展背景之下的一種產物,是以發散性思維為主的學習工具,在利用思維導圖進行教學的過程中學生可以對歷史相關的知識點進行掌握,并且還可以利用思維導圖對一些問題進行分析。因此,教師應充分重視思維導圖在高中歷史教學過程中的應用,從而構建出高效的歷史課堂。對此,本文有以下幾種看法和觀點。
一、高中歷史課堂利用思維導圖的優勢
(一)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總結能力
興趣是學生學習的基礎和前提,高中學生往往面臨著高考等方面的壓力,而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一般只是采用傳統的教學模式,殊不知這種方式無法改變學生的被動學習狀態。思維導圖作為一種體現有序思維的一種方式,隨著信息技術的不斷發展在教學課堂中不斷應用。思維導圖的應用依賴于信息技術教學,思維導圖的形式能改變學生以往被動的學習狀態,并且能將零星瑣碎的歷史知識內容變得更加緊密,更易于學生理解。高中歷史的知識點通常具有一定的分散性,如果沒有一定的引導學生的歷史學習將會出現困難。利用思維導圖進行高中歷史知識點的教學方便了學生對知識點的記憶,促進了學生的理解。思維導圖往往是由概括到分散的方式來展開的,教師利用此種教學方式可以很好地激發學生的歷史學習興趣,并且此種方式還能促進學生總結能力的提高,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歷史學習習慣,從而促進自身歷史綜合素養的提升[1]。
(二)改革學生學習方式,培養學生思維品質
教師在課堂中對以往學生被動學習的方式進行改變,利用思維導圖的形式輔助授課,這樣不僅節省了課堂教學的時間,并且還可以方便學生的筆記記錄,從而更好地提高了教師的課堂教學效率。有研究表示,人的大腦對于圖表的記憶能力要比記憶文字的能力強很多倍,而思維導圖的方式就是以圖表的方式進行展現的,因此利用思維導圖的形式進行教學能刺激學生大腦,幫助學生記憶歷史相關知識。另外,教師還可以將思維導圖應用在學生的課堂總結當中,通過鼓勵學生對本節課的知識以思維導圖的形式展現,從而促使學生利用發散性思維或者集中性思維來解決問題。在學生的思維導圖繪制過程中不僅能鍛煉學生勤于思考的品質,同時還培養了學生的思維品質,學生可以在較短的時間內記憶更多的知識點,從而提高了學生的復習效率。
(三)方便學生知識整理,提高學生理解能力
思維導圖不僅僅能應用于教師的課上教學時間,同時在學生的課前預習以及課后復習中都能夠進行應用。以課后復習為例,教師引導學生利用思維導圖的方式對某一單元的知識點進行整理,然后在班級學生面前展示自己思維導圖的作品,并由學生對優秀的思維導圖進行投票,讓學生感受到學習的快樂所在。另外,思維導圖讓學生掌握了一種有效的學習策略,并且使得學生的知識系統化和生長化,通過思維導圖的方式,學生對歷史相關知識進行梳理,從而更加明確了各個知識點之間的區別與聯系,能更好地建立一個有效的知識系統,為學生學習能力和學習質量的提升奠定了良好的基礎,促進了對相關知識的理解和掌握。
二、思維導圖在高中歷史教學中的運用策略
(一)運用思維導圖設計歷史教學內容
教學內容是一堂高效歷史課程所具備的必要條件之一,它是課堂教學的主要依據,同時對完善歷史教學內容、提高課堂質量有著巨大的幫助。因此,教師在設計課堂教學內容時,可以根據本節課所需要講解的知識,為學生畫出一個知識網絡,將這個知識網絡以思維導圖的方式進行展現,并且根據思維導圖中每一個知識點之間所存在的聯系來設計教學的內容,引導學生從中找到課堂教學的重點,從而促進學生對相關知識的理解和掌握[2]。
例如:在“從中華文明起源到秦漢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建立與鞏固”這一單元的知識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利用思維導圖的形式為學生設計教學的內容。在這一單元的教學中,教師可以將其分成中華文明的起源與早期國家、諸侯紛爭、秦朝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建立、西漢和東漢這四個部分來進行分別教學。以中華文明的起源與早期國家為例,在課堂中,教師可以將貫穿本節課的知識作為思維導圖的核心,從而使得學生通過思維導圖的核心就能準確了解本節課的主要內容。在這個課程中核心為中華文明的起源與早期國家,對這個核心再進行進一步的分析,可以分為:石器時代的古人類和文化遺存、從部落到國家、商和西周這三個部分來進行講解,同時,在講解的過程中教師可以對思維導圖中一些概括不到位的知識進行總結,讓學生對其進行重點記憶。利用思維導圖的方式來設計教學內容,使得學生快速了解本節課的學習重點,從而引導學生進行針對性的學習,提高了學生的課堂學習效率。
(二)運用思維導圖引導學生課前預習
課前預習是一種良好的學習習慣,擁有課前預習習慣的學生往往成績都較好。在歷史教學之前,教師可以引導學生以思維導圖的方式來進行課前預習,通過將自己的預習結果以思維導圖的形式展示出來,從而使得學生的課上學習更有側重點,促進了教師課堂效率的提升。
例如:在“從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國”這一節內容教學之前,教師可以鼓勵學生通過利用思維導圖的方式進行課前預習。其中,教師要為學生樹立一個良好的榜樣,教師在教學中、學生的作業批改中也可以利用思維導圖的方式,從而引起學生的重視。在此之后,教師以鼓勵的方式來引導學生利用思維導圖進行知識的預習。規定好時間,教師對學生的預習思維導圖進行查看,并對總結較好、思路清晰的學生設置一些實質性的獎勵來達到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最終目的。在此過程中一定會有優秀的課前預習思維導圖,教師利用投影儀設備對其進行展示:從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國可以分為隋唐的統一、安史之亂、黃巢起義、五代十國、選官制度、中樞政務機構、稅務制度這幾個部分。其中以安史之亂為例,有的學生以此為中心,在思維導圖上對安史之亂的起因、經過、結果、影響、啟示等方面進行了分析。教師可以將此種概括較為全面的思維導圖當作模板來促使學生對其進行學習,從而使得班級中的每一位學生都能掌握思維導圖的應用方式,從而更加方便學生的課前預習。
(三)運用思維導圖促進學生課后鞏固
復習階段是每一個學科的學習都需要具有的環節,此階段作為學生知識鞏固的階段,在高中歷史學科中同樣如此。但由于歷史知識所要掌握的知識內容比較多,學生在復習時就會出現盲目學習的現象,一部分學生往往難以找到學習的重點內容,缺失了學習的方向。將思維導圖利用在學生的知識鞏固過程中,不僅能幫助學生找到學習的側重點,提高學生的思考能力,同時還能夠有效提高學生的復習效率。
例如:在“兩次鴉片戰爭”的知識點復習過程中,教師可以通過引導學生利用思維導圖的方式進行課后鞏固。在本節課的復習中,需要學生掌握的知識點較多,像鴉片戰爭的背景與影響、鴉片戰爭后中國知識分子的覺醒與產生的新思想、結合新型外交關系對鴉片戰爭的反思等都是需要學生進行復習的。為了防止學生缺乏復習的方向,教師可以通過引導學生進行思維導圖來進行復習,引導學生根據當時教師課上所標注的重點以及難點通過思維導圖展現出來。如,在兩次鴉片戰爭中中國都簽訂了哪些不平等條約,這些條約在當時產生了怎樣的影響。在學生的思維導圖繪制完成后,由教師對其進行整理和批閱,對于一些思維導圖中知識點不全的教師給予補充,之后引導學生根據思維導圖來進行本節知識的課后復習。利用思維導圖進行課后鞏固的方式不僅優化了學生的復習方式,同時還能促進學生對知識的掌握和理解。
(四)運用思維導圖進行歷史分層教學
高中歷史知識點具有一定的煩瑣性,很多學生在面對這些知識點的時候缺乏學習的信心。利用思維導圖進行歷史分層教學,將歷史知識點以由簡到難、由淺入深的方式為學生進行介紹,將這些煩瑣的知識點以更加簡單的方式展示給學生,從而能夠有效提高學生的學習自信心。
例如:在“中國共產黨與新民主主義革命的興起”這一單元知識的講解過程中,教師可以利用思維導圖進行分層教學。首先,教師在思維導圖的中心部位寫上“中國共產黨與新民主主義革命的興起”這些字,讓學生明確這節課所要學習的內容。其次,在思維導圖的第二階段教師標注出:五四運動和中國共產黨的誕生、南京國民政府的統治和中國共產黨開辟革命新道路這兩部分。以五四運動和中國共產黨的誕生為例,教師在這節知識的分層教學中可以以此為中心將其分為五四運動和馬克思主義的傳播、中國共產黨的誕生、國共合作與國民合作這幾個部分。因為這三個部分具有一定的關聯性,因此教師采取依次講解的方式促進學生對知識的理解。最后,在五四運動的講解中,教師為學生介紹五四運動產生的背景、起因以及經過等知識,讓學生對這個事件有一個更加深刻的了解,通過由簡到難的方式來進行分析,在此過程中教師鼓勵學生積極提問,以師生合作的方式來促進高質量歷史課堂的建立。利用此種方式不僅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自信心,同時還促進了學生對歷史知識的理解,提高了學生的課堂學習效率。
結束語
如今,在高中歷史的教學過程中采用傳統的教學模式已經無法滿足學生的課堂學習需求,教師要根據教育的發展趨勢和學生的學習需求逐漸地改變課堂的教學模式,從而促進學生歷史綜合能力的不斷提高。因此,教師可以利用思維導圖來進行課堂教學,通過畫出一個網狀的思維導圖來聯系各個歷史知識點,從而更好地促進學生對歷史知識的理解,提高教師的課堂教學效率。
參考文獻
[1]李娜.淺談思維導圖在高中歷史中的應用[J].新教育時代電子雜志(學生版),2018:18.
[2]杜欣芳.淺談思維導圖在高中歷史中的應用[J].中學課程輔導:教學研究,2015: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