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燦銀
摘 要:將“泰微課”與現有教學方式結合起來,可以有效提高課堂效率。本文從新授課課前預習、復習課課前預習和試卷講評課課前預習三個角度,討論了基于“泰微課”下的高中生物課前預習策略。
關鍵詞:泰微課;生物;課前預習
“泰微課”是泰州市中小學微型課程的簡稱,是基于微視頻學習資源促進學生數字化學習的一項信息化應用項目。如何利用“泰微課”這一教學工具與現有的教學方式有機地結合起來,是泰州市很多教師目前的研究課題。
隨著新高考方案的實施,高中生物成為當前學生的熱門選修科目,同時,生物在高考中是以等級賦分的形式體現,改變了以往高考中僅以等級的形式呈現成績,這就導致學校與社會對高中生物的重視程度明顯提高,大部分學生都會將高中生物課前由不預習狀態調整為預習狀態。這就要求教師在備課時,要充分考慮學生課前預習的內容,要調整與改變以往的教學慣性思維,精心備好每一節課教學內容的預習案。“泰微課”這一工具的出現,能夠幫助教師提高課堂效率,筆者基于教學實踐,略談基于“泰微課”的高中生物課前預習策略。
一、基于“泰微課”的高中生物新授課課前預習
良好的課前預習方式能夠加深學生對新授課知識的理解,是一種自主性的學習方式,特別是對高中生物教學時間比較緊,教學內容比較繁重,教學知識相對較難理解這一基本現狀而言,更應該提倡。
筆者以必修二“遺傳與進化”第一章第一節“孟德爾豌豆雜交實驗”為例說明。本節教學內容中有很多生物專有名詞和抽象的假說演繹知識,例如:相對性狀、性狀分離、父本、母本、顯性性狀、隱性性狀、測交、自交、雜交、基因型、表型、遺傳圖解等。教師在布置學生預習前,應該制作好相應的“泰微課”知識點,讓學生根據自己的預習情況、理解能力,有選擇性地、有針對性地利用“泰微課”去學習自己在預習中遇到的不懂的知識點,達到對較難知識點的理解與升華,從而可以彌補課堂上時間容量有限的不足,為正式上課打下堅實的基礎。教師還可以根據高中生物核心素養的要求,制作關于孟德爾進行豌豆雜交實驗前選擇上千種實驗材料最后發現用豌豆做實驗容易成功這節“泰微課”,從而讓學生在預習中體驗科學家探究的艱辛歷程,培養學生的科學探究思維,激發學生對知識的求知欲,拓展課堂上沒有的知識點,加深學生對本節課知識的理解,引領學生學習的方向。
案例:必修二第一章第一節“孟德爾的豌豆雜交實驗一”之測交
定義:讓雜交子一代個體與隱性純合子雜交。
方法:判斷某種方法是否為測交,只要看雜交子一代個體是否與隱性純合子如基因型為aa(一對相對性狀)雜交,如果是,就屬于測交,如果不是,就不屬于測交。
結果:如果子代表型為兩種,表型分離比為1∶1(一對相對性狀),則說明被測個體基因型為雜合子;如果子代表型只有一種,則說明被測個體基因型為純合子(一對相對性狀)。
用途:可以用于檢測某種生物的某種顯性性狀的基因型,也可鑒定它形成的配子類型及其比例。例如:對某一性狀為高莖的豌豆進行測交,根據測交定義可知,親本基因型組合為D_Xdd,由于DD基因型的親本只能產生一種配子D,且為顯性基因,而dd產生的配子為d,屬于隱性基因,所以形成的子一代個體基因型就取決于D_的配子,如果子一代只有一種基因型,就說明D_產生了一種配子,如果子一代有兩種基因型,就說明D_產生了兩種配子。
拓展練習:
下列雜交組合屬于測交的是( )
A.BbXBb B.BBXBb C.BBXBB D.BbXbb
根據測交的定義,該題答案選D
二、基于“泰微課”下的高中生物復習課課前預習
高中生物知識點相對比較多且零碎,不同知識點之間的聯系并不緊密,在上生物復習課時,既要注意知識結構的廣度,同時也要兼顧不同知識點的深度。基于“泰微課”下的高中生物復習課課前預習能夠有效幫助學生提高復習的廣度與深度。筆者以必修三”穩態與環境“第五章第二節生態系統的能量流動為例,在預習時,可以利用“泰微課”分別從生態系統能量流動的概念、傳遞過程、特點與意義制作這一節的知識網絡框架結構,讓學生從整體上把握與理解這一節的內容,對重點難點知識,例如:能量流動的傳遞過程途徑也制作相應的“泰微課”,在制作時,建議知識點的廣度與深度要稍高于課堂上所講的內容,這樣才能達到對課堂上所講知識點的升華。另外,為了讓學生更加透徹地理解重點難點知識,也可以制作相應的配套典型例題,由教師邊講邊做,由淺入深,層層推理,幫助學生學會推理,訓練了學生的科學思維,提高了學生將所學的知識點靈活地應用到實際中去的能力。學生也能夠通過反復學反復觀看自己不懂的知識點的“泰微課”,真正做到把重點難點知識掌握,避免了課堂上教師講一遍沒能理解或由于自己顧此失彼沒聽的情況,從而真正提高課堂的效率。
典型“泰微課”案例:必修三“穩態與環境”第五章第二節“生態系統能量流動”復習課之概念流程圖。
生態系統的功能:能量流動
定義:生態系統中能量的輸入、傳遞、轉化和散失的過程
流經生態系統的總能量:植物光合作用所固定的太陽能總量和人為輸入的有機物中的能量
渠道:食物鏈和食物網
起點:生產者固定的太陽能
特點:單向流動、逐級遞減,傳遞效率10%~20%
意義:1.合理調整生態系統中的能量流動關系,使能量持續高效地流向對人類最有益的部分。例如:合理確定載畜量、捕撈量。
2.對能量多級利用,提高能量的利用率。例如:沼氣工程、桑基魚塘。
能量流經初級消費者傳遞途徑。
動物同化的能量等于攝入量減去糞便中有機物的能量。
每一營養級同化的能量等于自身呼吸作用消耗的能量加上流入下一營養級的能量加上被分解者分解利用的能量加上未被利用的能量。
能量在食物鏈中傳遞的計算。
在一條食物鏈中,若某一營養級的總能量為m,則最多傳遞到下一營養級的能量為m×20%,最少為m×10%。
在一條食物鏈中,若某一營養級的總能量為m,則需要前一營養級的能量至少為m÷20%,最多為m÷10%。
三、基于“泰微課”下的高中生物試卷評講課前預習
現模式下的一節好的高中生物試卷評講課,由于課堂時間的限制,無論教師如何精心備課,都不可能做到面向所有學生,教師通常都是以學生錯的比較多的題目為重點進行評講的,往往忽視題目錯的比較少的這部分學生群體,這與新課程的核心素養中關于教學面向全體學生的理念是背道而馳的。而“泰微課”能夠幫助我們教師彌補教學上的這個短板,教師可以在試卷評講課前,統計學生錯的相對比較少的題目(注意不是錯的很少的題目,錯的很少的題目可以通過個別學生輔導這種形式進行),直接根據錯題制作相應的“泰微課”,讓這部分學生課前自己去觀看,然后理解掌握即可,而對于錯的比較多的題目,教師可以將具有共性的題目進行歸類,找出其中學生是由于哪些模塊的知識點沒有掌握到位,從而有針對性地對這部分內容精心制作泰微課,讓學生先去掌握錯題中相關的知識點,然后再在正式上課時評講這些題目的話,學生也就比較容易入手,學習掌握起來也就不那么費勁了。
典型“泰微課”案例:錯誤率較高的題目講評
單選題(難度系數:0.35)
下列關于細胞中葉綠體和線粒體這兩種細胞器的比較的敘述,正確的是( )
A.兩者均有內膜和外膜,葉綠體還有基粒
B.線粒體不是有氧呼吸的全部的場所,光合作用只能發生在葉綠體內
C.O2產生于葉綠體基粒片層的薄膜,消耗于線粒體基質
D.都有較大膜面積和復雜的酶系統,有利于新陳代謝高效而有序地進行
解析:此題目考查的是對細胞器的結構和功能的理解。40.7%的學生選擇了答案A,很明顯兩者均有內膜和外膜,這句話沒有疑問,但對葉綠體還有基粒,線粒體中有沒有不知道,也就認為沒有。正好該選項又是第一選項,學生很肯定地選了。如果把D選項變成A選項,正確率會提高。
B選項,對于原核生物而言,沒有線粒體,但是也有很多生物是進行有氧呼吸,場所就不是在線粒體,也有一些生物能進行光合作用,但沒有葉綠體,如藍細菌,平時教與學的過程中要注意一些特例,多問幾個為什么。
C選項,光合作用過程中光反應產生氧氣,場所就是葉綠體基粒,氧氣在有氧呼吸第三階段消耗,也就是線粒體內膜,所以應該消耗于線粒體內膜。
D選項,線粒體和葉綠體都是雙層膜,葉綠體通過類囊體薄膜堆疊增加膜面積,線粒體通過內膜向內折疊形成嵴增加膜面積,廣闊的膜面積為新陳代謝的進行提供場所。
故本題正確答案選D。
教學建議:此題反映出學生對基本概念不清晰,平時教學中要注重雙基,強調基礎,從高考命題看,基礎是課本。夯實“四基”:基本知識、基本技能、基本方法、基本習慣。緊扣教材,注意加深對課本上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規律的理解記憶。對概念的理解要做到舉一反三,觸類旁通,做到以不變應萬變。教師在教學中要強化對知識點的訓練,特別是在新情境中的應用,這也是新高考方案中全國卷的命題走向。
結束語
準確靈活地把握與運用“泰微課”進行新授課、復習課與試卷評講課的課前預習,在一定程度上能夠提高學生在高中生物課堂上的學習效率,突破教師在課堂上教學知識容量的限制,彌補課堂上因某種原因引起的部分學生對某個知識點沒有理解或掌握的情況,從而能夠提高學生的生物成績,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增強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教師要根據學生的學情,不斷調整與制作相應知識點的“泰微課”,最大限度地發揮“泰微課”的作用,打破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學生也要取長補短,對“泰微課”要學會取舍,更不能過度依賴”泰微課”,要帶著思考與需要去使用“泰微課”。“泰微課”作為一種新生的學習上便利化的工具,在現在學生學習時間比較緊張的情況下,教師要教會學生如何使用“泰微課”這一現代教學工具更好地服務于教學,使每位學生都能享受到“泰微課”帶來的便利,讓“泰微課”成為師生教與學必不可少的教學工具,成為師生教與學的一種新常態,成為學生學會自主學習的一種好幫手,成為教師教學上的得力助手。
參考文獻
蘇紅霞.“泰微課”在英語教學中的應用策略研究[J].成才之路,201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