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越霞
摘 要:例題、習題是課本的重要組成部分,而對例題、習題的答案尋求,學生一般不會有很大困難,使得我們常常忽略對例題、習題的深入挖掘和研究,從而丟棄了很多重要的教育資源。本文以課本中的一道例題為例,探究圓錐曲線中一類直線斜率乘積為定值性質及證明,以激發學生對課本例題、習題的研究興趣,體驗知識產生發展的過程,培養探究能力,發展創新意識。
關鍵詞:探究;斜率乘積;定值;證明
高中數學課程應力求通過各種不同形式的自主學習探究活動,讓學生體驗數學發現和創造的歷程,發展他們的創新意識。新教材中例題、習題作為鞏固概念培養能力,體現新理念——正確的、科學的數學教學理念的主要載體,教學中應進一步充分地挖掘和研究。
題目1:設點A,B的坐標分別為(-5,0)(5,0),直線AM,BM相交于點M,且它們的斜率之積為,求點M的軌跡方程。(課本選擇性必修第二冊P108例3)
該題如果視為軌跡問題其解答是比較容易的,但如果是從研究性角度思考、探索,其潛力卻是巨大的。再看下面一題:
題目2:設點A,B的坐標分別為(-5,0)(5,0),直線AM,BM相交于點M,且它們的斜率之積為,求點M的軌跡方程。(課本選擇性必修第二冊P121探究)
題目2與題目1作比較,你有什么發現?很快可以發現題目2與題目1條件中唯一不同之處是斜率之積由改為正的。這一條件的改變會發生什么變化?
通過解答我們發現:
題目1中的斜率之積改為,題目2中的點M的軌跡由橢圓變為了雙曲線。由此和給我們有了進一步想象空間,當斜率之積這個值小于0時點M的軌跡是橢圓,斜率之積這個值大于0時點M的軌跡是雙曲線。
因此,我們可以猜測如下:
(1)當斜率之積小于0時,點M的軌跡是橢圓;
(2)當斜率之積大于0時,點M的軌跡是雙曲線。
推測的結論是否成立呢,接下來我們來看一般化的探究。
探究1:已知的兩個頂點A,B的坐標分別為(-5,0)(5,0)。且AC,BC所在直線的斜率之積等于m(m≠0),求頂點C的軌跡方程。(課本選擇性必修第二冊P146復習參考題3第11題)
通過解答可得點C的軌跡是
(1)當m>0時,點C的軌跡是焦點在x軸上的雙曲線(除去A,B兩點)。
(2)當m<-1時,點C的軌跡是焦點在y軸上的橢圓(除去A,B兩點)。
(3)當-1 (4)當m=-1時,點C的軌跡是圓心在原點的圓(除去A,B兩點)。 這樣能得出更有一般性的結論: 動點M到兩定點連線的斜率之積為定值m(m≠0) 則動點M的軌跡方程為(除去A,B兩點)。 事實上,把上述兩定點A,B改成更具一般性的“關于原點對稱的任意兩點A,B”,一般性質又可以進一步推廣如下: 設點A,B關于原點對稱,兩條動直線AM,BM相交于點M,且它們的斜率之積為定值m(m≠0),則動點M的軌跡為有心圓錐曲線(除去A,B兩點)。 (定義:圓、橢圓、雙曲線都有對稱中心,統稱為有心圓錐曲線。) 以上過程不僅有效地培養了學生抽象概括的能力,也較深刻地揭示了例題、習題的本質,并通過對m的討論體現了分類討論思想,又培養了學生的思維品質。 教學中通過挖掘教材中的典型例題及習題的內涵、外延及其功能,并對它進行改編、拓展、延伸,是進一步深化課堂教學,激發學生探究興趣,培養探索能力的有效方法。 于是得到下面更加一般的性質: 探究2:已知橢圓,A,B是橢圓上關于原點對稱的兩點,P是橢圓上任意一點,且直線AP,BP的斜率均存在,求證:直線AP,BP的斜率之積為定值。 證明:設點, 則,又因為A,B,P都在橢圓上 ,兩式相減并整理得: 即 即直線AP,BP的斜率之積為。 由以上的證明方法同理可證雙曲線有以下類似的性質。 探究3:已知雙曲線,AB是雙曲線上關于原點對稱的兩點,P是雙曲線上任意一點,且直線AP,BP的斜率均存在,求證:直線AP,BP的斜率之積為定值。 為鞏固這一成果,體會解題過程中隱含的方法技巧,特設計兩道練習題。 練習1:已知橢圓,A,B是橢圓上關于原點對稱的兩點,P是橢圓上任意一點,且直線AP,BP的斜率分別為,,若的最小值為,則橢圓的離心率為_______ 解:由探究2的結論可知 即即 即 練習2:已知雙曲線,A,B是雙曲線上關于原點對稱的兩點,P是雙曲線上任意一點,且直線AP,BP的斜率均存在,且直線AP,BP的斜率之積為2,則雙曲線的離心率是_______ 解:由直線AP,BP的斜率之積為定值 上面兩道題目的共同點是都有2個關于原點對稱且和斜率有關,故可直接用結論解決,大大提高解題效率。 利用“直線AP,BP的斜率之積為定值”這個結論,我們又可以推出下面的結論 探究4:已知橢圓,過原點O的直線交橢圓于A,B兩點,其中點A在第一象限,過點A作x軸的垂線,垂足為C,連結BC并延長交橢圓于點P,直線斜率PA,AB存在,則直線PA,AB的斜率之積為定值。 證明:設點 , 同樣的如果把橢圓改為雙曲線則得到以下結論: 探究5:已知雙曲線,過原點O的直線交雙曲線于A,B兩點,其中點A在第一象限,過點A作x軸的垂線,垂足為C,連結BC并延長交雙曲線于點P,直線PA,AB斜率存在,則直線PA,AB的斜率之積為定值。 練習3:已知橢圓,過原點O的直線交橢圓于A,B兩點,其中點A在第一象限,過點A作x軸的垂線,垂足為C,連結BC并延長交橢圓于點P,若,則橢圓的離心率為______ 解:由探究4可知 ∴2b2=a2即 因為橢圓和雙曲線既是中心對稱圖形,又是軸對稱圖形。上述探究中的條件過P作x軸的垂線,改成過P作y軸的垂線又可以得出下面的結論 探究6:已知橢圓,過原點O的直線交橢圓于A,B兩點,其中點A在第一象限,過點A作y軸的垂線,垂足為C,連結BC并延長交橢圓于點P,直線斜率PA,AB存在,則直線PA,AB的斜率之積為定值。 證明:設點 , 因此,平時在教學中不能僅僅滿足于完成習題得到結果,而更要對條件和結論多反思、多總結,看是否有通性共性的知識隱藏在里面,經常這樣做,不僅可以提高學生的數學能力,也可以提高教師的教學水平。解析幾何題目中的定值問題是高考中的熱點、難點,很多學生感到無從下手。但是由前面的探究我們可以發現,其實這些熱點、難點問題都是由課本的習題演化而成,正所謂源于課本,高于課本。其實,只要平時注意積累,掌握一些課本外的結論,摸清題目的背景,解題時就能快速找準方向,從而事半功倍。 結束語 通過本例的證明與拓展,學生掌握了相關的知識與技能,體會到知識的聯系與綜合,這說明只要我們重視教材的使用,在處理教材問題時不淺嘗輒止,注意引導學生吃透課本典型問題的內涵,挖掘這些問題的潛在價值,并鼓勵學生對它們進行力所能及的類比,就可以讓學生變得更輕松,更主動,并使他們在創造性思維能力得到發展的同時,體會到學習數學的樂趣。課本上的不少例題、習題背景豐富深刻,解題思想耐人尋味,是最好的探究素材,若教師有意識地去引導學生探究和挖掘,往往會得到一些有價值的結論和重要的解題思想,同時對激發學生的探究興趣,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和理性精神均大有裨益。 參考文獻 劉占溪.挖掘習題資源 培養思維品質[J].中學數學教學參考,2006(8):1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