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秀華 董學賓
摘要: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充分彰顯了黨領導的巨大政治優勢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的顯著優勢,其成功原因就在于:堅持黨的堅強領導,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提供堅強政治和組織保證;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堅定不移走共同富裕道路;堅持全國一盤棋、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制度優勢;堅持因地制宜,走改革創新的發展道路。
關鍵詞: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成功因素;制度優勢
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大會上代表黨和人民莊嚴宣告:“經過全黨全國各族人民持續奮斗,我們實現了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在中華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會,歷史性地解決了絕對貧困問題,正在意氣風發向著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邁進。”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歷史進程中的重要里程碑,也是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對人類文明進步作出的重大貢獻,充分彰顯了黨領導的巨大政治優勢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的顯著優勢。
一、堅持黨的堅強領導,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提供堅強政治和組織保證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黨領導人民進行的偉大創造,實現這一歷史偉業,靠的是中國共產黨的全面領導、精心部署和推動落實。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是歷史和人民的共同選擇,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本質的特征,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最大優勢,當然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根本政治前提和最大制度優勢。
第一,黨的堅強領導力,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政治基礎。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們黨便把解決貧困,提高民生水平作為治國理政的一個重要抓手,毛澤東、鄧小平等黨的主要領導人都為之花費了大量精力、作出了卓越貢獻。新時代背景下,習近平總書記明確指出,脫貧攻堅,加強黨的領導是根本。實踐證明,在黨的全面領導下,加強頂層設計,建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脫貧攻堅制度體系,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提供了強有力的制度保障。
第二,黨的強大號召力,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組織保證。群眾路線是黨的生命線和根本工作路線。始終與人民群眾保持血肉聯系,認真傾聽人民群眾心聲,真誠為人民群眾辦實事,使黨深受人民群眾的擁護和愛戴,在人民群眾中擁有其他任何政黨都不可比擬的強大號召力和組織力。正是由于這種強大力量的存在,使得全國人民在黨和國家需要時都義無反顧地聽從黨的號召,全身心地投入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偉大事業之中,全黨全國一盤棋,確保了脫貧攻堅和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歷史任務的如期完成。
第三,黨的高效執行力,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力量保證。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時間緊、任務重、要求高,必須調動各方資源,統籌人力物力財力,采取非凡舉措方能取得最后勝利。黨的堅定執行力,確保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始終沿著正確方向不斷前進,確保了黨和人民的堅定信心絲毫不動搖。在“中央統籌、省負總責、市縣抓落實”的管理體制中,通過層層簽訂責任書,實行一把手負責制,“五級書記一起抓扶貧”,明確目標、強化落實,保證了脫貧攻堅各項工作的真正落實。
二、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堅定不移走共同富裕道路
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堅定不移走共同富裕道路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一個重要因素。一百年來,我們黨之所以取得了令世界刮目相看的歷史性成就,就是因為我們黨始終緊緊依靠人民群眾,始終以人民為中心,這是黨的事業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源泉和重要保證。
第一,把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作為奮斗目標。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就是為人民謀幸福,讓全體中國人民都過上幸福美好生活。這就要求中國共產黨不能有任何自己特殊的利益,不代表任何利益集團、任何權勢團體、任何特權階層的利益,做到立黨為公、執政為民,黨的百年奮斗歷程已經完美詮釋了這一要求。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路上,不掉一戶、不落一人,精準施策,用鐵一般的事實和看得見、摸得著的實惠,確保脫貧攻堅成色十足,真正體現了以人民為中心、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發展思想,這是中國共產黨的最大制度優勢。
第二,堅持和尊重人民群眾的主體地位。人民是歷史的創造者,是決定黨和國家前途命運的根本力量。發揮人民主體地位,緊緊依靠群眾是我們黨的一條重要經驗。貧困地區的發展靠什么?千條萬條,最根本的只有兩條:一是黨的領導;二是人民群眾的力量[1]。人民是真正的英雄,激勵人民群眾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內生動力,是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能夠順利實現的根本保障。歷史用事實告訴我們,始終堅持為了人民、依靠人民,尊重人民群眾主體地位和首創精神是一百年來貫穿黨的事業的一條紅線,中國共產黨正是充分激發了人民群眾中蘊藏著的智慧和力量,才不斷創造出令人刮目相看的人間奇跡。
第三,不斷保障和改善民生,增強人民群眾的獲得感。民生是幸福之基、和諧之本,也是社會公平正義的重要體現。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過程中,我們形成了以政府為主導的既盡力而為又量力而行的、統籌城鄉的民生社會保障制度,編織起了一張世界上最大民生保障網,這既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要內容,又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提供了重要支撐。此外,為保障人民權利和社會公平正義,我們黨還堅持推進全面依法治國,不斷出臺相關政策和措施,真正做到了以人民為宗旨和中心。
三、堅持全國一盤棋、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制度優勢
有效汲取和整合社會資源、集中力量辦大事是我國國家治理體系和社會主義制度的一個重要優勢,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要制度保障。人心是最大的政治,共識是奮進的動力,沒有凝聚力什么事情都辦不成,沒有大局意識再好的政策落實起來也會困難重重。經過黨和人民的積極探索,我國56個民族和14億多人民積極進取,凝聚共識構成了最大同心圓,鑄成了能夠在黨中央的集中統一領導下,堅持全國一盤棋,調動各方面積極性,集中力量辦大事的體制機制和顯著優勢。
第一,集中力量攻堅克難辦成一件又一件大事。我國幅員遼闊、人口眾多、民族宗教結構復雜,加之經濟體量大且很不均衡等方面因素,決定了發展必須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們黨站在人民立場上,統籌謀劃、科學布局,集中力量、攻堅克難,全黨維護一個核心,步調一致,辦成了一系列大事實事好事,創造了一系列歷史性成就和變革。從新中國成立后的抗美援朝、三大改造運動,到改革開放新時期抵御長江特大洪水和汶川大地震,再到新時代易地扶貧搬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教育、醫療、住房和飲水安全建設,再到最近抗擊新冠疫情的卓越表現等,都是通過有效整合全社會力量才打贏一場場硬仗的。這充分說明,有了中國共產黨這一超強磁場,全國人民的力量凝聚起來就可以開天辟地和改天換地,就沒有克服不了的困難和辦不成的大事。
第二,集中幫扶力量,精準扶貧、精準脫貧。貧窮不是社會主義,社會主義要消滅貧窮,不斷提高人民生活水平。黨的十八大以來,為解決貧困地區的長期貧困問題,我們黨堅持全國一盤棋,發揮集中力量辦大事的社會主義制度優勢,動員全社會包括民營企業、社會組織和公民個人積極參與到脫貧攻堅工作之中。通過最大限度地集中四面八方的幫扶力量,實施“一對一”結對幫扶,實打實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啃下了深度貧困這塊“硬骨頭”,體現了中國共產黨的強大組織力和動員力。
四、堅持因地制宜,走改革創新的發展道路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縱觀人類發展歷史,創新始終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發展的重要力量,也始終是推動人類社會進步的重要力量[2]。黨的百年奮斗歷程就是一部不斷創新的歷史,善于創新是中國共產黨的鮮明特質和工作重點。正是靠著不斷推進理論創新和制度創新,中國共產黨才能歷經磨難而走向輝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才得以形成和發展,最終成熟定型,中國才能取得一個又一個偉大勝利,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進入了不可逆轉的歷史進程。堅持因地制宜,不斷推進改革創新,是我們黨在改革開放中逐步積累起來的成功經驗,是我國國家制度和治理體系的顯著優勢,也是黨的思想路線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中的靈活運用。
堅持馬克思主義指導地位及其創新發展是中國不斷取得勝利的關鍵點。馬克思主義是我們黨和國家的根本指導思想,是黨的靈魂和旗幟,是指引黨和人民走向勝利的強大思想武器,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思想基礎和實踐引領。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國共產黨為什么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為什么好,歸根到底是因為馬克思主義行!”中國共產黨始終堅持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并善于在深刻把握“三大規律”和實踐的基礎上不斷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以指導新的偉大社會革命。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學發展觀以及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都是緊扣時代主題和適合中國國情的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理論成果。這些理論成果在實踐上通過不斷創新,為中國的發展開創了一個又一個歷史性新局面,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打下了堅實的基礎,也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提供了根本行動指南。
因地制宜、改革創新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強大動力。黨的十八大以來,面對艱巨繁重的脫貧攻堅任務,習近平總書記在理論思考和實踐探索的基礎上,改變了以往“大水漫灌”的粗放式扶貧方式,開創性地提出了精準扶貧、精準脫貧這一脫貧攻堅的基本方略,有效解決了“扶持誰”“誰來扶”“怎么扶”“如何退”等關鍵問題,真正做到在脫貧攻堅中要扶真貧、真扶貧、真脫貧,實事求是、真抓實干。鼓勵貧困地區因地制宜發揮自身資源優勢,創新農村集體經濟,推進特色產業發展,著力構建高品質、多元化的現代鄉村產業體系。此外,還要充分發揮農民合作社對貧困人口的組織和帶動作用,并提出相應措施防止返貧、鞏固脫貧攻堅成果。實踐證明,走因地制宜、改革創新的發展道路,是中國共產黨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要途徑和制度優勢。
參考文獻:
[1]習近平擺脫貧困[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2:10.
[2]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2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267.
作者簡介:趙秀華(1985-),女,河南項城人,博士后,副教授,研究方向:中共黨史與黨的建設;董學賓(1981-),男,河南項城人,博士,講師,研究方向: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與實踐、黨的建設。
(責任編輯梁素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