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明燦 王崢
摘要:原陽縣地處鄭新一體化發展重要節點,在鄉村振興戰略號召下,近年來,原陽縣將農業產業結構調整與新興業態發展有機結合,積極探索“農業生態+旅游”的產業模式,通過農業田園綜合體建設,利用“一產”、發展“二產”、做大“三產”,助推原陽縣加快產業轉型。原陽縣水牛稻田園綜合體在建設過程中雖有不足,但在政策推動下,仍面臨諸多機遇。
關鍵詞:原陽縣;田園綜合體;建設發展
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提出要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促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近年來,都市鄉村游、田園生態游正是順應城市消費新趨勢而發展起來的新型農村產業類型,能較好地將第一產業和第三產業有機結合,通過鄉村產業結構的調整和提升促進鄉村經濟和諧發展。
原陽縣地處黃河之濱,地跨黃河、海河兩大水系,水資源充沛,黃河灘區面積占河南省總面積的31%,處于鄭新一體化發展的重要節點。原陽縣是農業大縣,主要生產小麥和水稻,在鄉村振興和脫貧攻堅政策推動下,從既有的“一產”發展了汽車零部件、綜合化工,以及農副產品精加工等“二產”工業體系,但“三產”還處于薄弱狀態。
目前,原陽縣已有的田園綜合體是水牛稻田園綜合體,融合現代農業、休閑旅游和農村社區的綜合發展模式[1]。原陽縣水牛稻田園綜合體通過“水稻+養殖”的立體種植模式,不僅能生產出無污染的稻米,同時,通過稻田養蟹、養鰍的方式,能達到“一水兩養”的效果[2]。水牛稻田園綜合體吸納周邊農戶入股,通過“合作社+農戶+基地+品牌”的發展模式[3],建設“種養殖、休閑餐飲旅游、商務接待、康養”為一體的生態文化療養式綜合性基地,但在水牛稻田園綜合體發展過程中也遇到一些問題。
一、原陽縣田園綜合體發展問題
(一)游客來源單一
通過對原陽縣水牛稻田園綜合體的考察中發現,該基地游客來源主要為原陽縣周邊區域,省內其他較遠地市及省外游客相對較少。同時,游客年齡分布在30-50歲之間,這部分游客成為水牛稻田園綜合體的主力消費群體。另外,大多數游客出行方式選擇以短途自駕為主,跟團游相對較少。
(二)信息傳播面窄
在對游客的進一步了解中發現,大多數游客對水牛稻田園綜合體的認知信息主要來源于親友介紹,其次是網絡宣傳。水牛稻田園綜合體通過自媒體平臺進行宣傳、發布戶外廣告、利用旅行社進行信息傳遞的比重并不大,大多數游客都是第一次聽說原陽縣水牛稻田園綜合體,對“水牛稻”品牌沒有任何認知。
(三)客源不穩定,游玩時間短
水牛稻田園綜合體主要依托水稻的種植和稻田蟹的養殖,受季節影響客源不穩定。每年4-6月份及9-11月份是客流高峰期[4],其余時間客流驟減,使得該基地客流在四季分布參差不齊,且大多數游客對水牛稻田園綜合體的二次出游意愿偏低。
(四)產品附加值不高
水牛稻田園綜合體通過合作社帶動村民種養殖,僅有粗加工的“黃金晴”大米和稻田蟹、稻田鰍,沒能在現有產品的基礎上進行深層次高附加值產品的挖掘。同時,由于該基地產出的產品和同地域的產品不能一目了然地辨別真偽,導致基地產品在市場上不具備競爭優勢,經濟效益未能充分體現。
(五)縣域內項目聯動性差
原陽縣域內目前僅有水牛稻田園綜合體、博浪沙森林旅游度假區(鹿島房車小鎮)、大信家居3個較大的旅游景區,各個景區間的距離按車程計算在0.5-1小時左右,其余的游玩場所都是零散的生態園、葡萄采摘園等,規模較小,縣域范圍內各個旅游項目未能形成規模狀態,不能達到聯動優勢。
(六)項目定位不明確
國家級田園綜合體主要有10個,這10大項目均為2017年批復創建,各個項目都有自己的特色且定位明確,均以核心區為中心規劃建設輻射區域,形成“點一線一面”的發展藍圖。水牛稻田園綜合體目前雖只是原陽縣的重點建設項目,但對標國家級田園綜合體還有很大發展空間。
二、原陽縣田園綜合體建設路徑
(一)拓寬宣傳渠道增加客流量
水牛稻田園綜合體可在現有宣傳渠道基礎上充分利用自媒體平臺,如,微博、騰訊微視、抖音、虎牙等平臺進行推廣及營銷宣傳,擴大影響力及知名度。通過打造一批有技術基礎的“農民”宣傳員,讓他們通過技術培訓獲得自媒體運營技能,在各大自媒體平臺對不同季節的水牛稻田園綜合體的現實狀態進行實時直播,尤其要加大在節假日的直播力度,從而達到一定宣傳效果。網絡受眾往往比本地媒體宣傳的受眾要廣,這就解決了水牛稻田園綜合體只能吸納新鄉和鄭州周邊客流為主的情況。此外,水牛稻田園綜合體還要積極和各大旅行社合作,通過設計合理有趣的旅游線路來增加吸納客流的能力。
(二)開發創意體驗性項目穩定客流
目前,水牛稻田園綜合體主要項目為種養殖、采摘、餐飲、休閑,還處于鄉村旅游的初級階段,開發項目比較單一,產品同質化嚴重,游客互動性、參與性、體驗性項目較少,現有項目受季節影響較大。因此,如何打造具有亮點、均衡季節差的創意性項目是水牛稻田園綜合體亟待解決的問題。此外,原陽縣本地的村落文化和農耕文化在歷史發展進程中也逐漸消失,可通過增加創意性、參與性項目的開發,挖掘已有的民俗文化,帶動水牛稻田園綜合體及周邊村落的發展。
(三)突出產品特色提高附加值
水牛稻田園綜合體通過立體養殖方式,既能產出優質大米又能養殖稻田蟹和稻田鰍,但這些產品只通過線上、線下售賣初級加工品和休閑餐飲,不能帶來高收益。這就需要水牛稻田園綜合體首先通過技術手段增加水牛稻大米的辨識度和防偽性;其次,提高這些初級農產品的深層次加工技術,開發二級加工甚至三級加工,形成高附加值的特色產品;再次,立體養殖的稻田蟹和稻田鰍可通過再加工的形式進行外銷,以此來增加收益;最后,還要再開發適合稻田養殖的水產品和再加工產品。此外,還應充分了解游客意愿,并在此基礎上適當開發旅游創意產品[5],提升基地特色。
(四)抓住合適機會引入風險投資
田園綜合體建設是迎合國家鄉村振興戰略的新興發展模式,建設周期長,資金需求量大。據了解,水牛稻田園綜合體的資金主要來自于合作社和農戶的入股資金,其次是縣財政補貼,和國家試點的田園綜合體相比資金匱乏。同時,縣政府在項目初期除了建設基礎設施外,對水牛稻田園綜合體的建設未能進行有效指導,導致田園綜合體建設進度緩慢,效益低。風險投資是指向初創企業提供資金支持并取得該公司股份的一種融資方式。目前,水牛稻田園綜合體已成立有限責任公司,可在合適機會下通過項目展演進行風險投資來擴充資金來源,從而更好地為后續田園綜合體建設夯實資金基礎。
(五)合理規劃謀劃布局
縱觀國家級田園綜合體建設,每個項目都有長期的規劃布局,一般以特色項目為核心區域,以互補或當地鮮明項目為輔助區域,形成區域范圍的融合發展。這就需要水牛稻田園綜合體找準自身特色定位,以某些項目作為自有特色進行建設,以其他項目作為特色項目的輔助性項目進行建設,同時,還要保證特色項目和輔助性項目之間能形成聯動,互相促進發展,完善縣域范圍內的生態格局[6]。
(六)培養專業性管理人才
在水牛稻田園綜合體從事工作的員工大多是合作社的農民,雖經過一定培訓,但由于自身文化的限制導致對行業發展環境和企業發展前景不具有前瞻性。因此,企業在做大做強的過程中,需更高層次的管理人才支撐發展。首先,水牛稻田園綜合體可將具備一定管理能力的員工送至高校進修,學習管理知識,進一步提高管理技能,培養管理人才;其次,可引進高層次管理人才對現有員工進行培訓,提高自身員工管理水平;最后,水牛稻田園綜合體還可以與高校合作實現訂單式培養,根據項目的建設情況和進度,有需求地培養一批高校大學生,使其畢業后進入該企業服務,實現共贏。
(七)豐富田園綜合體的內涵
目前,水牛稻田園綜合體已引入研學、康養等概念豐富項目的內涵,除此之外,還可以通過創意空間、商務業務開發、農耕文化教育、生態科普、特色項目表演、民宿、村落文化等形式來豐富水牛稻田園綜合體的內涵,使水牛稻田園綜合體建設更具多樣化和層次性,從而迎合現代消費者的消費趨勢。
結語
綜上所述,以水牛稻田園綜合體為代表的原陽縣田園綜合體建設尚有很大進步空間,對標國家級田園綜合體,水牛稻田園綜合體的發展還存在很多制約因素,這也是鄉村旅游發展必須面對的障礙。水牛稻田園綜合體應在汲取其他省市及國家級田園綜合體建設經驗的基礎上,摸索出一套適合自身發展的建設路徑,在今后發展中不斷調整,適應市場需求。
參考文獻:
[1][3]甘鶴馳.原陽水牛稻田園綜合體發展模式研究[D].新鄉:河南師范大學,2019.
[2][4]王政杰.原陽縣水牛稻田園綜合體發展現狀及問題研究[D].新鄉:河南師范大學,2019.
[5]劉晨陽.農業生態特色小鎮游客滿意度研究[D].武漢:華中師范大學,2020.
[6]李超前.基于鄭新一體化背景的原陽縣空間發展策略研究[D].北京:北京建筑大學,2019.
作者簡介:史明燦(1969-),女,河南開封人,碩士,副教授,研究方向:農業農村經濟管理;王崢(1978-),女,河南鄭州人,碩士,講師,研究方向:經濟管理。
(責任編輯朱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