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通過對鄉鎮財政資金來源及使用情況分析,剖析其相關監管措施的不足,并提出相應的解決應方式方法,鄉鎮財政監管不足主要表現為專業管理人才資源匱乏、監督管理機制不健全、管理能力有限。對此,應加大人力資源配備,建立健全監督管理機制,以相關法律法規為底線,實行全方位、多層面的監管措施,徹底消除各種負面的監管影響因素,不斷提升對基層財政的監管能力,為一方經濟建設長足發展奠定基層。
關鍵詞:鄉鎮;財政監管;基層;財政管理;完善
鄉鎮財政是國家財政的“末梢神經”,是基層財政的重要組成部分,更是社會穩定、和諧的重要基石,特別是在基本公共服務供給、治理等方面起到重要的作用。然而,隨著社會的進步、國家財力的提升及對“三農”優惠政策的不斷升級,例如,國家取消農業稅、取消“三體五統”,這對鄉鎮的收支管理權進一步削弱,使得轉移支付資金也難以彌補資金缺口,導致多數鄉鎮資金運轉困難,入不敷出。所以,如何尋求鄉鎮收支平衡已成為一個急需探究的課題。為解決這一問題,應從鄉鎮財政內部管理機制入手,分析其管理機制與現有政策不相適應及管理相對滯后的弊端,提出相應的革新監管措施,以提高基層財政監管水平及解決問題的效率,最終實現基層財政監管水平的全面提高。
一、鄉鎮財政管理存在的問題及弊端
(一)監督管理機制不健全
在稅費改革前,農村亂收費、亂攤派的現象時有發生,給農民的生活帶來一定影響,也挫傷了農民農業生產的積極性。稅費改革后,上級財政部門沒有制定相對應的配套資金支付標準,而地方事業還得繼續運行、發展,特別是在基層工作人員薪酬支出、小城鎮建設、農田水利硬件設施投入等方面,地方政府消耗了較多的財力,資金投入與財政收入不平衡的矛盾逐步顯露,于是,形成地方政府債務,從而導致鄉村后續發展緩慢、財政監管無序[1]。目前,國家進一步加大基層社會事業的投入力度,但基層政府缺乏對財政收支制度的研究,依舊使用機械式統一收支老路,使得事權、財權及財力不能協調跟進,出現監管不力的窘境。
(二)監管機制有限
在鄉村振興發展的新時期下,我國對“三農”優惠政策研究和出臺均以中央一號文件呈現,特別是在鄉鎮公共事業發展中,國家持續助力,投入了更多資金,然而,在資金的監管和利用上卻增加了鄉鎮財政管理工作人員的壓力,甚至出現許多監管不到位的情況。如何管理好鄉鎮財政資金,是一個值得探討的問題。鄉鎮資金的來源主要有項目資金、補助資金、補貼資金等,每一個項目中又有若干個子項目,從而導致資金的使用和管理變得尤為復雜,如果財政監管不嚴,很容易造成監管機制運行形式化,使監管流于形式。
(三)專業管理人員匱乏
基層政府機構改革,撤鄉并鎮,并村并組,使得原來的服務人口明顯增多,特別是農村外出務工的青壯年人員數量增多,留在老家的以老弱病殘的老人居多,這給基層管理人員的日常工作帶來一定難度。綜合以上因素,均可能造成基層群眾信息采集失真,不利于后續各種惠民補貼政策的落實。另外,鄉鎮財政部門工作的財務管理人員也存在學歷不高、業務不精、經驗不足等情況,從而也可能會導致村鎮財政管理工作的開展存在一定難度。
二、建立健全鄉鎮財政有效管理措施
(一)完善財稅體制,建立健全科學有效的監管體系
鎮政府是各級政府部門中最靠近群眾、貼近群眾的部門,鎮政府的事權、財權的配合程度將直接影響地方群眾的民生落實進度、社會穩定程和新農村建設質量。20世紀90 年代初,我國實施稅費改革,因許多后續配套措施沒有出臺,而形成一段盲區期,運行中出現了許多不足和問題,一度引起眾多專家學者的探討。鑒于此,政府部門明確提出構建事權、財權責任相符的運行體系,此為財政體制改革的一項重要舉措,其中財稅體制改革的規范性、合理性都需要不斷完善,在運行中發現問題并解決問題。目前,實行以一般性轉移支付為主體的轉移支付制,完善一般性轉移支付增長機制,清理、整合、規范專項轉移支付,嚴肅財經紀律,強化頂層設計,分步組織實施,劃分權事,明確責任,加強轉移支付管理,提高政府把控能力,規范資金管理,改善資金效用,把基層惠民補貼落到實處,并建立健全科學、有效的鄉鎮財政管理體系,充分發揮財政管理人員的積極性[2]。
(二)強化細節管控,建立預警機制
鎮政府應根據鄉鎮機關改革后各部門合并及分工情況,及時理順資金的管理、分配方式方法,并授予鎮財政管理部門相應的審批權、征收權及對村級財務管理監督權等,在每年年末決策下一年財政預算過程中,財政管理人員一定要嚴格執行《預算法》相關規定進行正當預算,做到預算有理有據、合情合理,實現規范化、細節化、科學化管理[3]。鎮財政管理人員應加大對《預算法》的宣教力度,不斷強化鎮領導和各單位負責人的預算管理意識、責任意識,視預算管理工作為鎮政府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建立健全人大監督和紀檢預警機制,做到人大、財政、審計、紀檢監察委齊抓共管,接受社會和媒體監督,形成一道強大的預警屏障。財政部門應強化日常財務管理和檢查力度,使預算單位按照預算辦事,加強預算嚴肅性宣教,絕對禁止執行預算隨意性。人大、財政、審計、紀檢監察委及社會媒體應加強動態監督力度,發現有資金使用不良傾向的情況,應及時提出整改意見,并進行追蹤落實。對拒不整改,甚至違返財務紀律的應及時啟動問責機制,追究相關責任人責任。
(三)充分利用預算執行信息化管理平臺,不斷提升監控能力
充分利用好預算執行信息化管理系統,在全鎮所有預算單位建立信息共享資源,并實施實時監控與遠程管理,使所有預算單位的財政資金、財務核算、收支動態呈現在系統中,這樣,鎮財政監管才能實現有效的遠距離、全方位監控,一旦發現不良動態,可以及時發出預警提醒,做出相應的補救措施。鎮財政管理人員要對同級和下級財務管理人員加強預算政策宣傳力度,使他們能夠正確把控各種資金的預算、支出及管理方式方法,財政監管既要做好服務員、宣傳員,更要做好監督員,讓國家的每一分資金都能用在刀刃上。
(四)加強財政人才引進和培養,建立專業化業務團隊
1988年9月,鄧小平同志在全國科學大會上提出: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這一論斷也充分體現馬克思主義的生產力理論和科學觀[4]。基層財政服務對象群體龐大,而專業管理人才資源匱乏,為有效扭轉這一窘境,單位的領導者應積極開展人才培養和人才引進工作,樹立“人才是第一生產力”的理念,多層面、廣角度招攬人才,做到海納百川引人才、關懷激勵留人才、自力更生培人才。
(五)推行基層社區財務管理定期集體審核,財務人員定期交流、委派
在對社區財務定期審核過程中,村鎮主要負責人要全程參與,村鎮財務審核人員要密切協助、從嚴把關,對各單位所有財政性資金以及財政經營的財務進行分門別類認真查驗,對查出的問題應詳細記錄,與向關責任人、當事人直接對接、核實,在對接、核實過程中,對問題不能做出合理解釋或者違背相關財政制度的,要及時采取相關措施。財務會計人員需要定期進行交流、委派,財務、會計人員交流、委派制作為一種全新的會計管理模式,目前在某些地區和單位已經試行,本意是對公司所有者和經營者的經營狀況進行約束和監督,是資本所有者保護自身利益的有效方法。
(六)強化監督管理力度,不斷提升監督管理水平
第一,在監督管理過程中,認真履行崗位職責。努力做好鎮、村財政監督工作,認真學習《預算法》及相關財政政策,做好《預算法》的宣傳、宣講,同時做一名合格的監督員。對上級財政要認真完成相應的監督計劃部署,對下則需要做好對應的宣教、引導、提醒工作,在工作中要不斷培養自己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并定期總結經驗、修正不足,這樣才能不斷提高自身監督水平[5]。
第二,實現工作重心下移,努力夯實財政監督措施。對各村財務監督,重點要落實在對各種惠民、支農及民生資金的監督檢查,財政人員要定期進村入戶走訪,對各戶進行人員、土地、補助等信息核實,與信息化平臺上的數據進行對比,對一些外出務工的村民,工作人員要采用電話、微信等形式聯系到位,做到不漏一戶,只有實現工作重心下移,才能使財政監督工作真正落到實處。
第三,加強橫向交流學習,實行優質資源共享,不斷提高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因各鄉鎮財政管理人員的專業水平不一,對在工作中出現的問題看法不一、處理方法不一,所以,加強各鄉鎮間財政管理人員交流學習,有利于各級財政管理人員相互交流學習、取長補短,加強相互協作。
第四,加強垂直監管縱向延伸,市、縣、鎮三級監督職能既要明確劃分,又要加強上下聯動。市級監督部門要充分發揮好排頭兵的引領作用,年初制定好各種監督計劃,并做好不定期監督檢查。縣級監督機構則要充分扮演好橋梁的作用,完成上級監督部門制定的監督計劃,并全方位、多層面地做好自身的財政監督工作;對下則需要做好相應的引導工作,及時總結經驗、做好推廣宣傳工作,從而提高監督水平。對于鄉鎮基礎監督機構而言,要明確本地區財政情況和資金的使用情況,要作第一知曉人,對第一手資料要了如指掌,從而能夠更好地在鄉鎮內開展各個專項資金的檢查、監督工作,確保資金能夠規范使用。
通過對鄉鎮財政監督機制的變遷、改革情況分析和對鄉鎮財政人力資源、管理能力的解讀,筆者認為,要想有效提升鄉鎮財政監管能力和管理水平,一定要建立健全科學有效的監管體系,強化細節管控,建立預警機制,充分利用信息化管理平臺,加強財政隊伍人才建設,這樣才能為保障新農村建設與發展提供堅強后盾。
參考文獻:
[1]李秀瓊我析鄉鎮財政體制的完善[J].經貿實踐,2018(15):57.
[2]周葦.財政體制改革后鄉鎮財政的困境與對策[J].商業文化,2020(31):112-113.
[3]徐仰桂.創新鄉鎮財政監督體制提高基層財政管理水平[J].經濟管理文摘,2021(15):21-22.
[4]曾金苗.加強財政監督檢查制度、提高財政資金使用效果[J].財經界,2021(20):3-4.
[5]王郭楊.鄉鎮財政管理存在的問題及對策探析[J].商訊,2021(07):150-151.
作者簡介:顏穎智(1977-),女,江蘇射陽人,中級農業經濟師,研究方向:農業經濟。
(責任編輯李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