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作為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的根本動力,科技創新在鄉村振興戰略中具有重要意義。通過分析當前河南省在決策層、企業層和農村層等層面科技創新助力鄉村振興面臨的現實困境,并據此構建鄉村振興下科技創新的本土化發展路徑,創新促進豫區鄉村發展的地域模式。
關鍵詞:科技創新;鄉村振興;農村
一、科技創新助力鄉村振興的內在邏輯
首先,科技創新可推動農業全面升級,助力河南省實現農業現代化。當前世界各國雖所選農業現代化道路各有不同,但無一例外對科技的依賴度都很高,如,美國在農業發展過程中就充分利用本土的機械化和數字化優勢規避勞動力短缺的短板。河南省在農業現代化過程中也存在農業機械化水平偏低,農業生產過程中人力投入過高,勞動產出率低等短板。因此,要善用高新技術來提升農業勞動生產率和土地產出率,提升農產品質量,以農業科技進步推動農業高質量發展。
其次,科技創新可助力農村全面發展,有效推進河南省農業現代化。隨著科學技術尤其是新一代信息技術的推廣和普及,逐漸消除了偏遠鄉村同外界互通互聯的壁壘。環保、新材料等技術領域的不斷突破為打造生態宜居、舒適便捷的鄉村生活環境提供支撐。由此可見,科技創新為農村生態治理提供新模式,為農民增收拓展新空間。
最后,科技創新推動農民向“新農人”轉變。人是鄉村振興的主體,也是鄉村振興的內在動力。若農民不具備現代化意識,真正意義上的農業農村現代化也難以實現。當前,河南省農民存在受教育程度低、文化素質弱等問題,唯有加強農村基礎教育,通過科技下鄉、科普知識送進戶等活動,以科學知識和技術技能全面提升農民思想認識、技術水平和整體素質,才能為現代農業發展和美麗鄉村建設提供堅實的智力保障。
二、豫區科技創新助力鄉村振興的現實境遇
(一)決策層認知亟待修正
一是不少基層干部缺乏整體思維和長遠謀劃,仍將科技創新助力鄉村振興簡單理解為推動“農業技術推廣”;二是基層科技工作人員工作方法有待改進,應立足本職工作積極思考鄉村振興的具體堵點和痛點,找準科技賦能的具體抓手。
(二)科技供給水平亟需提升
從創新實踐來看,創新體系越完善,創新效率就越高,創新能力也就越強。當前,河南省農業農村科技創新體系不健全,創新主體不強且不是研發投入的主體,尤其是農業技術自主創新能力與發達國家相比還存在不小差距。如,農業企業創新能力弱,市場化體制不健全,農業科技創新供給難以適配當前河南省農業現代化發展需求,農業供給質量和效率堪憂。
(三)農業全產業鏈格局發展不足
鄉村振興的關鍵在科技,而農村是科技推廣“最弱一環”,也是國家創新體系的“末梢”所在。目前,河南省農業全產業鏈構建領域面臨著產業科技含量低、門類窄、三產融合乏力等問題,如,作物多而不精,中低產田占比過半,種糧收益多不足600元/畝[1];農副產品繁雜且無特色,有機、綠色農產品在全省耕種面積中占比僅一成;農產品加工大而不強,精深加工僅為兩成左右,產品市場競爭力不足等。
(四)農村科技創新人才結構失衡
第一,鄉村科技人才缺乏優質發展環境,高素質人才流失嚴重。激勵性政策的缺位導致科技人才難以安心落戶農村。農技人員統歸鄉鎮政府管理導致農技站科技人員大多陷于政務工作,真正從事技術應用和生產的人員極少,農業科研工作的開展更無從談起。
第二,農民教育培訓不到位、不全面。老一輩農民普遍存在文化程度低、溝通能力弱等問題,掌握和操作新型實用技術困難較大。因此,提升農民科技文化素質,加強農村科普教育,完善以科技特派員為主體的鄉村振興體系亟需推行。
(五)農村科技創新實施監管缺位
目前,河南省農業科技投入主要依靠財政,企業尚未成為研發主體。一方面,農業科技創新基礎條件薄弱,多數地區缺乏必要的儀器設備和基本的試驗場地,農業科技創新條件更無從談起;另一方面,基層環境復雜且資金監管機制不完善等一系列問題,導致科技創新資金難以滿足事業發展需求,且農業科技成果推廣經費普遍不足。
(六)農業科技成果轉化推廣效率有待提升
農業科技創新的引領作用最終應體現于鄉村振興實踐過程中。目前,河南省科技成果轉移轉化公共服務建設還處于起步階段,專業的科技成果轉化與轉移機構相對較少,農業科技創新成果生產力轉化率較低,賦能產業產生經濟效益存在諸多阻礙。同時,不完善的農村農業創新創業服務體系和農業領域科技成果產業化程度不高等因素,也是制約當前農業科技成果轉化效率的主要因素。
三、科技創新助力鄉村振興的優化路徑
(一)更新理念提升站位,將規劃引領、落實落地作為總任務
首先,要更新理念,提升站位,將科技振興作為實現鄉村振興的先導。通過對國內外科技興農、科技富農、科技強農的實施方案和經典案例進行梳理借鑒,將科技支撐切實做實做細。其次,要樹立“一盤棋”思維,將科技創新置于鄉村振興規劃的突出位置。最后,要推動數字賦能鄉村運營工程,讓科技理念貫穿鄉村運營全過程,著力打造“一村一業、一村一品、一村一景、一村一韻”,推動美麗鄉村可持續發展。
(二)精準對接需求,推動資源配置提質增效
首先,精準對接需求,優化科技創新布局,提升科技資源有效配置效率。要培育和激勵農業科技創新力量,使其在智慧農業、生物種業等領域自主創新,構建產學研用深度融合平臺,加快推進產業創新中心的建設進程;要建立產學研用高效融合協同發展的三農科技創新聯盟,高效、合理配置科技資源,開展聯合協同攻關,加大對符合鄉村振興發展要求創新主體的培育力度,推動各領域自主創新平臺建設。其次,圍繞產業鏈布局創新鏈。要推動產業鏈和創新鏈精細化匹配,讓科技創新真正發揮對產業發展的支撐作用,使創新鏈和產業鏈在融合發展過程中展現科技和經濟一體化效能。與此同時,還要實現科技管理模式的創新,建立與農業農村科技創新規律高度適配的保障制度,提升創新水平,強化創新供給水平。
(三)加大科技與產業深度融合,打造農業全產業鏈
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產業現代化是關鍵。首先,要以科技賦能推動構建現代化全產業鏈。要將做大、做強的龍頭企業和頭部企業作為踐行“三鏈同構”的重中之重,完善利益聯結機制,增強輻射帶動能力。其次,推動農業數字化轉型,讓物聯網、大數據、區塊鏈、云計算等新一代信息技術在農業領域全面落地推廣,全方位、多角度提升農產品生產效率和品質。再次,要推動科技和文創的深度融合發展,發揮傳統村落、自然山水、歷史文化等要素的吸引力,探索文旅生態深度融合發展新模式,推動農業增效、農民增收、農村增綠的有機統一。最后,要推動本土企業積極與高校、科研院所聯手構建創新平臺,推動科技創新與實體產業深度融合。
(四)構建農業科技人才支撐體系,激發人才活力
第一,要以實際需求為導向,針對當前河南省農村產業發展的痛點、堵點,調整科技人才的引進、培育以及使用方向和力度。通過建立健全高等教育、職業技能培訓、實操基地和平臺相結合模式,優化現有的育人機制,積極培養新型職業化農民。另外,專業和學科設置要以實際需求為導向,創新培養模式、方法和手段,為鄉村振興夯實人才保障基礎。
第二,要完善現有鄉村人才振興體系。要推動科技特派員選派政策切實落地,鼓勵各領域有技術、懂管理、善經營的人才加入科技特派員隊伍,建立制度化和長效機制激勵科技特派員開展創業式服務。另外,還要建立新型職業農民培訓機構,構建新型鄉村人才教育培訓體系,以“政府主導+ 專門機構+各種資源+市場主體”模式培育高適配度、高適用性科技人才。
第三,要強化農民科技意識,加強科技培訓力度,全面提升農民職業技能。應加強對科技創新的宣傳和指導,形成創新要素向農業農村集聚新局面,推進各類鄉村振興實施主體的綜合素質和職業技能不斷提升。
(五)加強農業農村科技創新投入體系建設,著力提升資源利用率
首先,要加大政府的投入和監管。農業作為弱勢產業,投入能力十分有限,因而政府投入的重要程度不言而喻。要推動省、市科技創新項目資金重點向農村重點研發計劃和科技特派員等專項傾斜,借助科技金融等手段拓展農業科技創新資金的來源和渠道。與此同時,還應加強對農村科技創新專項資金的監管,提升資金使用效率。
其次,要引導并激勵企業加大科技投入。企業是創新的主體,更應是投入的主體。政府可通過政策激勵等方式,激勵企業提升科技投入。也可以農業科技園區建設為引領,重點打造一批農業科技創新平臺,優化配置科研基礎設施。
最后,要吸引社會資本注資農村農業科技領域。政府可通過專項政策等方式,吸引和激勵社會資本進軍農業科技研發、技術推廣和技術示范等農村農業科研領域,推動多渠道、多元化的農村農業科技創新投入體系的形成。
(六)建設科技成果轉化體系,構建“科技+服務”的鄉村振興新模式
農業科技進步成效展現的關鍵在于科技成果的轉化轉移和推廣,科技創新成果轉化率也是衡量創新成效的重要指標?,F行的農村農業科技推廣體系已難以適應當前河南省新的發展形勢。一方面,可加大對現代農業經營和服務主體的培育力度,構建農業社會化科技服務體系,豐富面向“三農”領域的技術轉移機構服務形式和內容,鼓勵構建科技直通車、農業科技專家大院等多形式的社會化服務模式。另一方面,通過善用互聯網、大數據等新一代信息和數字技術,構建數字農業科技服務體系,推動農業數字化轉型,打通農業科技綜合服務“最后一公里”。
參考文獻:
[1]秦健.以科技創新助力河南鄉村振興[J].領導科學,2021(14):108-110.
作者簡介:付小穎(1980-),女,河南信陽人,碩士,副教授,研究方向:科技傳播。
(責任編輯朱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