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德敏 朱麗珊

摘要:隨著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職業教育精準扶貧逐漸成了貧困地區防止返貧的關鍵。系統識別并驗證了鄉村振興與職業教育精準扶貧兩者之間的關系。實證結果表明,鄉村振興通過教育公平和政策支持的中介作用對職業教育精準扶貧產生積極影響,教育信息化在其中也起到了積極促進作用。有助于明確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促進職業教育精準扶貧的不同動因和調節機制。
關鍵詞:教育信息化;鄉村振興;職業教育精準扶貧;教育公平;政策支持
一、引言
鄉村振興作為推動城鄉融合協調發展的有效突破點,發展教育是其戰略重點。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不但創造了公平公正的教育機會,還提供了大量教育政策支持,對促進職業教育精準扶貧的均衡發展和扶貧實效而言至關重要。因此,深入分析鄉村振興與職業教育精準扶貧的影響機制有利于加強兩者的有效融合與對接。
二、文獻綜述
(一)鄉村振興
Fieldsend(2013)認為,鄉村振興是一個提高鄉村地區生活質量,鼓勵企業在鄉村地區進行創業,從而提升鄉村地區經濟的過程[1]。Gladwin等(1989)指出,鄉村地區的創業可發展鄉村振興[2]。李長學(2018)認為,鄉村振興戰略的推行是扭轉鄉村衰落的重要途徑,是“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在鄉村的具體展現[3]。結合文獻及實際,還應考慮鄉風文明、鄉村治理、生活保障、生態宜居、教育等方面。
(二)職業教育精準扶貧
職業教育精準扶貧是人力資本的扶貧,也是實現貧困地區人口“造血”功能的長期工程。李晨旭等(2020)認為,職業教育精準扶貧更加關注對貧困對象在智力、發展能力、權利和精神方面的幫扶,是與粗放式扶貧相對的概念[4]。以下內容將進一步把職業教育精準扶貧內容劃分為精準招生、精準資助、精準培養、精準培訓與精準就業五個方面。
(三)鄉村振興和教育精準扶貧的關系
鐘麗(2018)分析了新時代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與教育精準扶貧的關系,認為教育精準扶貧是鄉村振興的人才支撐保障,鄉村振興是教育精準扶貧的價值追求[5]。而鄉村振興與職業教育精準扶貧需要制訂協同發展規劃,完善互動機制和政策保障制度,營造良好的互動氛圍。目前,關于兩者作用關系的研究以定性描述為主,缺乏系統理論架構。
(四)教育公平
教育公平是公平概念在教育方面的延伸和體現,包括教育權力和教育機會兩方面,它強調每個社會成員在享受公共教育資源時受到公正和平等的對待。社會公平的實現離不開教育公平,教育公平是實現社會公平的起點。以人為本的教育體現在良好和公平的教育上,它是為絕大部分人提供同等機會和優質服務的教育。
(五)政策支持
隨著國家對教育扶貧關注度的提升,諸多學者開始探究鄉村振興戰略對脫貧攻堅的推動作用。然而,任何理論的實施都需要國家給予相應的政策和資金才能夠落實。黨中央在鄉村振興戰略提出后,發布了眾多關于鄉村振興的目標任務,以清除振興鄉村的障礙,確保社會主義新農村穩定發展。
(六)教育信息化
教學信息化是教育信息化的核心內容,它是利用互聯網、計算機、大數據等一系列數字化技術深化教學過程的方法,對傳統教育的改革是非常有利的,同時,也有利于教學適應社會發展和需求,對教育改革的深化、實施素質教育意義重大。
三、研究模型和研究假設
(一)鄉村振興與教育公平
每個貧困生能夠享受公平且有質量的教育是因為鄉村振興戰略促進了城鄉教育統一均衡發展。鄉村的繁榮使大量人力、物力、財力向鄉村學校傾斜,完善了鄉村學校的教學設備,改善了鄉村學校的辦學條件,有利地支持了鄉村優質教育的發展,使鄉村學校通過擴容提質增效,逐步成為農家子弟“跳農門”的金色橋梁。因此,本文提出如下假設。
H1:鄉村振興對教育公平有正向影響。
(二)鄉村振興與政策支持
提升職業教育精準扶貧的實施效果離不開鄉村振興的發展。有關政府部門有一定能力為職業教育和精準扶貧提供良好的政策支持和保障。在國家層面,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在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等方面保障和健全了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其中就包括一系列以城帶鄉、城鄉一體、城鄉均衡發展的職業教育重要舉措。因此,本文提出如下假設。
H2:鄉村振興對政策支持有正向影響。
(三)教育公平與職業教育精準扶貧
教育質量提高對職業教育扶貧發展而言意義重大。因為教育公平,不少貧困地區的教學設備、環境和教學質量得以明顯提升,優秀大學生及企業技術人員也愿意到偏遠貧困地區進行支教,貧困地區的師資力量逐漸提升。此外,教育公平還保障了貧困生的就讀率和就讀質量,為農村職業教育扶貧發展注入了活力。因此,本文提出如下假設。
H3:教育公平對職業教育精準扶貧有正向影響。
(四)政策支持與職業教育精準扶貧
鄉村振興和職業教育的轉型發展需要政策支持。良好的政策支持對職業教育精準扶貧的影響通常體現在四個方面。在經濟上,國家的獎、助、貸、勤、補等資助體系能有力保障貧困生的學費來源,減輕了貧困生在經濟上和生活上的壓力;在學習上,相關激勵政策能提高貧困生學習的積極性,進而提高其個人職業技術技能;在心理上,幫扶政策有助于減輕貧困生的心理壓力,提升其受挫能力和心理調適能力;在社會適應上,政策支持還能實現教育公平,提升貧困生的社會適應能力。因此,本文提出如下假設。
H4:政策支持對教育精準扶貧有正向影響。
(五)教育公平的中介作用
鄉村振興戰略的不斷推進,使許多貧困地區在經濟水平、教育事業等方面有了長足進步和發展,尤其是豐富了教學過程中的各種軟硬件資源。教育的公平與公正是支持和保障職業教育扶貧活動正常開展的重要前提。通過教育公平,鄉村振興能夠有效改善教育的基礎設施和信息資源,有效提高教師信息化教學的質量和精準扶貧的管理水平,從而促進職業教育精準扶貧目標的實現。因此,本文提出如下假設。
H5:教育公平在鄉村振興與職業教育精準扶貧之間有中介作用。
(六)政策支持的中介作用
鄉村的繁榮能反哺鄉村教育,使鄉村不斷積累貧困地區人力資本和能力資本,保障職業教育扶貧的實施。而要發展職業教育就必須深化體制改革,提高精準扶貧教育的政策保障力度。現如今,鄉村地區的發展已經離不開居住環境、薪資待遇、生活福祉等方面的傾斜性支持政策,用以構建城鄉人才雙向流動機制。例如,可給予鄉村教師更多資源和福利,或者通過企業技術員工的引進等人才吸引政策,來提高職業教育精準扶貧的質量。因此,本文提出如下假設。
H6:政策支持在鄉村振興與職業教育精準扶貧之間有中介作用。
(七)教育信息化的調節作用
教育信息化以學生的學為中心,不僅給貧困學生提供了自主選擇學習內容的機會,也使得優質教學資源從城市向農村延伸,促進了教育公平。在優化教育資源分配和政策宣傳方面,人工智能、大數據、云計算等新型信息技術開始利于實現貧困人群的精準識別、扶貧項目的精準實施、評估過程的精準管理、扶貧效果的精準評估等方面,信息化手段開始在教育資源配置和網絡扶貧宣傳中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因此,本文提出如下假設。
H7:教育信息化在教育公平與職業教育精準扶貧之間有調節作用。
H8:教育信息化在政策支持與職業教育精準扶貧之間有調節作用。
四、研究設計
本文初始調查量表經預測試,最終形成了由33個測量題項構成的調查量表。2021年5月至7月,在全國主要貧困地區采用電子隨機抽樣調查。因為調查對象需對職業教育精準扶貧基本情況有一定的了解,所以,本次調查對象主要包括政府機構、貧困家庭、貧困學生、教師等。共發放390份問卷,最終收回359份問卷。
五、數據分析和假設檢驗
(一)信度與效度檢驗
數據分析表明,所有潛變量的Cronbach'sα值都在0.730~0.899,量表的內部一致信度可接受。用AMOS21.0軟件進行驗證性因子分析,結果表明各測量題項的標準化載荷結果高度顯著,AVE也高于0.5,表現了較好的收斂效度。并且,量表的區分效度較好,各潛變量間的相關系數(0.393~0.521)小于AVE平方根(0.670~0.724)。
(二)假設分析
采用AMOS23.0軟件進行檢驗,擬合指數為:x/df=2.018<3,NFI(0.925)、IFI(0.962)、GFI(0.951)、CFI(0.930)、TLI(0.958)均大于0.9的標準值,RMSEA(0.043)小于0.08的標準值,模型擬合良好。假設檢驗結果如表1所示,H1、H2、H3、H4獲得實證支持。
(三)中介效應檢驗
使用Bootstrap方法檢驗中介效應,教育公平在鄉村振興對職業教育精準扶貧影響路徑中的間接效應是0.165(95%CI[0.099,0.227]),直接效應為0.471(95%CI[0.379,0.563]),起到了部分中介作用。政策支持在鄉村振興對職業教育精準扶貧影響路徑中的間接效應別是0.164(95%CI[0.082,0.242]),直接效應為0.472(95%CI[0.368,0.577]),起到了部分中介作用,即H5、H6獲得驗證。
(四)調節效應檢驗
通過SPSS中PROCESS宏插件對調節效應進行檢驗。教育信息化在教育公平、政策支持與職業教育精準扶貧之間存在正向的調節作用。結果表明,β=0.244,置信區間CI=[0.154,0.334];β=0.215,置信區間CI=[0.125,0.304]。可見,教育信息化會正向促進教育公平和政策支持對職業教育精準扶貧的影響過程,即H7、H8獲得驗證。
六、結論與建議
根據研究結論提出如下政策建議。
第一,應發揮鄉村振興對職業教育精準扶貧的促進作用。鄉村振興戰略帶來的人才需求和資金投入為貧困生提供了更多教學軟硬件資源、就業創業機會以及更好的生活環境。因此,建立職業教育脫貧保障體系需要鄉村地區的教育、經濟、文化等政府部門與當地行業企業多方共同協作,同時,也需要有關部門增強責任感和使命感,在招生、資助、培養、培訓和就業方面提升行動力,自覺參與相關制度的制定。
第二,應加強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的教育公平和政策支持。政府應積極利用已取得的經濟優勢和財政收入,在支持一些特色職業教育辦得更好的同時,多關注中西部貧困地區和邊遠山區的貧困生,助力一些家庭收入低、脫貧意愿差的學生迎頭趕上,幫助他們更好獲得技術技能,轉變就業思路。此外,政府還應發揮積極主導作用,做好職業教育扶貧的頂層設計,在識別機制、幫扶形式和管理方式等方面進行統籌規劃,提出更有利于貧困生發展的政策扶持,充分調用政府支持性政策。
第三,應加強職業教育資源信息化建設。教學信息化要跟上時代步伐,從注重“物”的建設向滿足“人”的多樣化需求和服務轉變。因此,應改變以往“大水漫灌”“一刀切”的職業教育扶貧模式,充分發揮信息化在結對幫扶、聯校網教、教育治理、教師培訓、政策宣傳引導等方面的獨特優勢,充分挖掘貧困生個性化特點和多樣化的扶貧需求,多利用支持性政策促使供給側和需求側達到最優匹配狀態,從需求角度避免區域、城鄉、教育發展的差距和不公現象,緩解教育的數字鴻溝。
參考文獻:
[1]Fieldsend A F.Rural Renaissance:An Integral Component of Regional Economic Resilience[J].Studies in Agricultural Economics,2013,l 15 (02):85-91.
[2]Gladwin C H,Long B F,Babb E M,et al. Rural Entrepreneurship:One Key to Rural Revitalization[J].American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1989,71(05):1305-1314.
[3]李長學.“鄉村振興”的本質內涵與邏輯成因[J].社會科學家,2018 (05):36-41.
[4]李晨旭,周姝.鄉村振興視閾下職業教育精準扶貧研究[J].經濟師,2020(10):249-250.
[5]鐘麗.鄉村振興背景下教育精準扶貧存在的問題及治理路徑[J].科學大眾科學教育),2018(10):153-154.
作者簡介:萬德敏(1995-),男,江西南昌人,通訊作者,碩士,助教,研究方向:電子商務;朱麗珊(1992-),女,江西萍鄉人,碩士,助教,研究方向:物流管理。
(責任編輯張萌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