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蒲蕓茜
去過缺氧的高原,去過艱苦的草原,去過茂密的森林,經歷過天寒地凍、風雪彌漫、狂風暴雨……作為一名基層地質科技工作者,唐文春長期奮戰在生產一線開展礦產資源的勘查工作。30 余年來,他用腳步去丈量,用實干去書寫無悔人生,把青春與熱愛寫在了這片土地上。用吃苦耐勞、不懼危險的精神積極將創新理論應用于野外地質勘查實踐,主持和主要參與探明了20 余處超大型及大中型礦床,創造潛在經濟價值數千億元,獲省部級科技進步一等獎2 項,為行業科技進步和社會經濟發展作出了突出貢獻。
11月24日,當這個工作了30 余年的男子在人民大會堂領獎時,他竟有些緊張。領完獎,面對胸口那沉甸甸的勛章,他更加感受到那沉甸甸的責任與使命,他說,要更加努力,當好新時代的奮斗者。
談及30 多年前為何選擇這職業時,唐文春的眼角掠過了一絲光。“對事業的選擇源于興趣,對自己從事的事業有了濃厚的興趣,才會在自己平凡的工作崗位上勤勤懇懇去探索、去實踐。我是幸福的,能從事自己熱愛的事業。”
學習是事業的基礎和源泉。在學校學習的專業知識和實習認知,讓唐文春感到大自然有太多的奧秘需要去探索,國家建設需要的物質資源需要去尋找。與此同時,南京大學地質系80 多歲的老教授還精神飽滿從事野外工作的精神和上世紀60 至70年代中國地質科學院精彩的科學考察成果報告,這些都讓唐文春產生出了對地質科學的濃厚興趣,堅定了當地質人的理想。
畢業后,他直接踏入了所學的專業領域,進入了化探隊。“化探,就是用化學的方式‘找礦’,實地采樣后再對樣本進行化學分析,從而判斷礦床的埋藏位置。”參加工作后,面臨需要學習新的專業知識來滿足工作要求,唐文春就帶著問題用心學、邊干邊學。
在對地質事業的追求中,唐文春常常感到知識的匱乏和能力的不足,這更激發起他強烈的學習欲望。工作30余年來,他始終堅持學習,不斷刻苦鉆研,通過學習解決生產實踐中的科學技術問題,不斷追求找礦成果。他也從一名普通職工成長為單位技術發展的“領頭雁”,帶領團隊獲得多項省部級科技進步獎勵。
“我們地礦人的初心就是滿足國家對礦產資源的需求。”帶著這份初心,唐文春不懼艱難,在工作中積極奉獻著。
野外地質工作既是體力的考驗,也是腦力的檢驗,更是意志力的磨煉。唐文春一參加工作就從事非常艱苦的1:20 萬區域化探工作,常常是天不亮就上山,夜幕降臨后才背著沉重的樣品返回。有時還無法返回駐地,只能住巖洞。1986年,唐文春帶組在海拔4000 米左右的松潘雪寶頂工作,兩個月都沒有固定的住宿地,“走一站住一站”,翻山時遇到螞蟥,睡覺時會有跳蚤。由于環境惡劣,幾十公里的路,他們待了一個多月。一次,他們在雪寶頂采樣,原本計劃五天能回,結果天公不作美,一過河就遇到下大雨。“七八天回不去,被褥都沒帶,晚上冷就烤火,干糧不夠,餓了扯點野菜就過了。”
地質工作面臨艱苦的自然環境和復雜的地質問題,斗雪山高原、風餐露宿對野外地質工作者來說是家常便飯。“在野外最艱苦的時候靠咬牙堅持,也曾經暗自流淚,心里自問為了什么。但從沒想過放棄。遇到困難的時候就鼓勵自己堅持就是勝利,每天堅持達到最高點就會有驚喜,不但有新的找礦信息和神秘的地質現象,還會有大自然的美景,就會感到輕松愉快。回到駐地或室內通過野外資料的研究后會有新認識,同時又會發現新的問題,又會有到野外現場驗證的沖動。”唐文春說,只有經歷艱辛,才會收獲成果,才會得到鍛煉和成長。
“地質科技工作的基礎是地質現象,不到野外現場就無法得到科學的認識,我們地質人的價值只有在艱苦的環境中才能得到實現。在這過程中,大家一直都沒有忘記初心。在戰勝困難中去體現價值的勇氣,在探索和認識地質規律中去享受成果的快樂。”
談起唐文春,四川省地礦局化探隊的隊員們這樣評價:他對地質事業的執著追求,三十年如一日,始終堅持奮斗在地質勘探一線。不管是帶項目還是搞管理,只要遇到技術上的難題,唐文春都堅持與同事們登高原、爬大山、過峽谷,與技術人員上機臺、鉆坑道、蹲探槽,在野外現場共同認識地質規律。
也是因為這份熱愛,在工作過程中遇到困難時,他從不退縮,勇于挑戰、戰勝困難。“戰勝困難首先要有責任和勇氣,要有對地質事業執著追求的責任和勇氣。”他說,地質工作就是科技工作,科學研究本質在于創新,科研困難非比尋常,他始終在科技創新中全力依靠集體和團隊的力量,發揚團結協作、攜手并肩的精神,把調動科技人員的興趣和一切積極因素作為工作的重點,開啟思維創新和科技創新實踐。
1998年,化探隊首次與澳大利亞一家國際勘探公司合作勘查金礦,最終在四川阿壩紅原和馬爾康地區1000 余平方米范圍確定選區,不僅探出超100噸金礦,還豐富了金礦成礦理論。
作為單位技術總負責的唐文春敏銳地認識到鋰的戰略意義和市場價值,憑著扎實的理論功底和二十年的專業經歷,帶領技術團隊深入研究前人資料,反復到野外現場進行調查研究。“我們認為阿壩州可爾因李家溝地區具有鋰礦勘查的良好基礎,建議化探隊出資20 萬購買李家溝鋰輝石礦探礦權,開展鋰礦勘查。”經過十年努力,李家溝礦區取得重大突破,探明氧化鋰資源儲量達51.22 萬噸。通過應用李家溝礦區科研成果和勘查經驗,他們團隊相繼在阿壩州可爾因地區黨壩、業隆溝探明氧化鋰資源儲量分別達66.08 萬噸和8.45 萬噸,并發現多處新的礦產地。據2014年的統計,李家溝及黨壩兩處超大型礦床鋰資源儲量占全國礦石鋰40%,占四川71%,當時分別位列礦石鋰礦床規模世界第二、第三位,為地方經濟發展和脫貧攻堅作出了重要貢獻。
唐文春還帶領團隊發展創新了傳統偉晶巖成礦理論,提出了偉晶巖“高氧逸度、低密度、低溫”成礦作用創新認識;建立了“構造—巖漿—流體耦合的偉晶巖大脈”新的成礦模式;創建了一系列定量的地球化學指標深部礦體定位新方法;開發了“陡傾斜軟硬突變礦體鉆探穿透”新技術,使鉆進效率提高了3—6 倍……
一路走來,雖歷經無數坎坷,但唐文春始終堅信“一切經歷都是財富的源泉”。他奮斗著,積淀著,把人生理想、家庭幸福融入國家富強、民族復興的偉業之中。

唐文春(左一)研究巖芯組份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社會主義是干出來的,新時代是奮斗出來的。人生價值體現在干事創業中,從小事做起,爭取多做事,在干事中才能成長,經驗、教訓的總結都會有收獲。” 談及獲得“全國先進工作者”,唐文春說,個人遠不能代表這份榮譽,這榮譽屬于集體,代表著無數兢兢業業、拼搏奉獻,常年默默耕耘的四川地礦人。
“榮譽是我進一步前行的動力。”唐文春表示,他將和團隊一起緊緊圍繞國家和地方經濟社會發展對地質工作的新需求,精準對接地方黨委政府中心工作,按照四川地礦局黨委“為工業找礦,為產業和民生服務”的事業定位,發揮自身優勢,繼續奮斗努力,貢獻更多地礦人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