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黃
【摘 要】進入新時代,湖南教育信息化戰略地位初步形成;信息化基礎條件逐步完善,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初步融合。問題主要是對教育信息化的重要性認識不到位、反應遲鈍、標準不一、重復建設嚴重、發展不平衡,這需要科學分析、加強領導,形成合力、深度融合、全面推動,以共享為著力點,以管理為突破口,以創新為重點,以研究為引領,以實踐為載體,以師資為基礎,才能全面推進教育信息化建設和信息化教學。
【關鍵詞】教育;信息化;特色;問題;舉措
進入新時代以來,湖南省教育信息化建設走在了全國最前列,在教育強省建設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一、形成了湖南特色
主要有以下特色:一是教育信息化的戰略地位初步形成。《湖南省建設教育強省規劃綱要》將“加快推進教育信息化”列為六大戰略重點之一,明確了推進思路、發展目標和重點工作,全省教育信息化正在從分散建設向整體規劃、統籌推進轉型。二是信息化基礎條件建設逐步完善。全省高校校園網全面普及,不少中小學建有校園網,大多數農村中小學裝備了信息終端設施。以教育視頻會議系統為基礎,基本建成覆蓋高校、市州和縣市區的教育業務骨干網絡,省級教育業務系統基本實現網上運行,教育管理信息化水平顯著提高。三是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實現了初步融合。全省通過前置審核備案的教育網站有1271個,建成“湖南省基礎教育資源網”、“職教新干線”等一批在線自主學習服務平臺,建成各類數字教學資源超過1萬GB。特別是全省職業院校全面推進空間教學,建設機構教學平臺190個、師生網絡學習空間50多萬個,視頻資源數量78萬個,文本資源1269萬篇,創造了“湖南經驗”,為全國實施“網絡學習空間人人通”提供了范本。
這些特色引起了教育部的關注,并2次在湖南召開現場會進行推介,教育部有關領導曾在那一年3次到湖南指導教育信息化工作,國務院政策研究室也到湖南進行了專題調研,湖南省教育信息化工作在全國產生了廣泛影響。
二、湖南教育信息化的主要措施
實踐證明,教育信息化建設的共建共享可以推進學校區域的和諧發展。在共建共享過程中,湖南各校建立了信息庫、資源庫,相互支持,互補交流,取長補短,無間合作,秉承“和而不同,各美其美”的宗旨,在互幫互學的基礎上,尊重個性特色發展,堅持以尊重、寬容、支持的態度共處的原則,追求內在的和諧統一,在豐富多彩的差異發展中實現共榮共達,和諧發展。湖南中小學具體作法有如下六點:
(一)以共建為著力點
搭建學區信息化管理平臺。對學區范圍內信息化硬件建設進行整體規劃,統一思想,共享資源成果,共同和諧發展。各校建立本校信息庫,并在學區內予以公開硬件設施設備,以及無實質成本的開放課堂、共享課堂等共享項目,原則上無償使用。學區人力信息和硬件信息彼此共享,教師信息校際互補交流不斷合作,取長補短,推動學區和諧發展。確定信息化策略與原則:一是硬件信息共享:統籌公示,有求必應,不求所有,但求所用。二是人力信息共享:名師帶動,跨校結對,學科互補,合作教研。三是課程信息共享:課題引領,合作研發;內引外聯,相輔相成。
(二)以管理為突破口
1.加強常規管理。組織骨干教師深入研究探討構建新的課堂教學信息管理模式及評價標準,提高課堂教學信息的含金量,不斷提升教學質量。
2.發揮監督作用。要一改過去“檢查一陣風,過后照樣松”的陋習,注意發揮學生和家長乃至社會的監督作用,征求社會各方面意見和建議,使優質教育信息共建共享更加具有針對性和實效性。
3.落實共享效益。加大聽課密度,指導不走過場。各校領導隨時深入一線,采用跟蹤聽課,推門聽課,指導性聽課等形式,及時了解教師課堂教學情況,主動與任課教師交流意見,現場指導。深入落實課程計劃,組織教師開展新一輪課標研讀活動,在備課、上課等方面落實優質教育信息共享效益。
(三)以創新為重點
隨著新課程教材的更換,教學重點的轉移,教學觀念的轉變、教學手段的更新,教學管理和評估機制也隨之變化,所以,教育信息化建設也顯得尤為重要。于是學區要切實加強宣傳實施信息化建設的重要意義,增強信息化建設的意識,思想統一,目標明確,形成合力,有效地促進信息化建設,同時對信息化教學的實施情況進行階段性小結,由強調學生接受性學習的教學方式向采用啟發式、討論式、互動式教學方式的轉變,學區要積極進行信息化教學培訓,組織學區內合作教研觀摩研討,開展學區教學工作展示活動以及學科教師的任課交流,不斷創新優質教育信息的共享內容,不斷促進學區的和諧發展。
(四)以研究為引領
信息化建設和信息化教學要健全共享網絡,以通覽教材、解讀課標、優質備課三項基本技能研訓為重點,以研究性學習課題為引領,加強教研合作,增強探究意識,注重研訓管理,提升教學質量,努力促進學區信息化教學的整體發展、特色發展、均衡發展。通過開展各種形式的研訓活動,強化教師的科研意識,提高教師素質,提升理論研究水平,校際之間相互學習,揚長補短,合作交流,共同提高,和諧發展。
(五)以實踐為載體
信息化建設和信息化教育也要探索大學區聯動式研究模式,以研究性學習為研究課題,以綜合實踐活動為載體,努力實現學區優質教育信息的“五個共享”:管理信息共享、人才信息共享、設施信息共享、環境信息共享、教學信息共享。使教學設施不斷完善,共享管理不斷規范,優質教育信息不斷拓展,育人質量不斷提高,學校區域的和諧共進不斷發展。
(六)以師資為基礎
信息化建設和信息化教育的關鍵是師資隊伍的均衡建設。夯實師資信息基礎可采取以下措施:
1.同臺比翼。邀請全國各地各學科的知名信息化建設和信息化教育的教師“傳經送寶”。認真組織每一次培訓活動,讓臺上演繹精彩,知名信息化建設和信息化教育的教師們以深厚的技能、豐富的教學經驗和精湛的教學技巧展示信息化教學的境界之美;臺下座無虛席,使廣大教師們充分領略信息化教學無窮的魅力。
2.校際結對。為實現信息化教學共享,盡量縮小區域內學校的差距,可讓一些教師隊伍發展不均衡、需要扶持的普通學校與名校結對,校際之間從學校管理、教育教學研究到教育科研都實現信息共享。通過普通學校與名校間的交流互動,普遍提高教師的信息化教學水平。
3.名師專題。為了更好地發揮各學科知名信息化教學教師的引領和帶頭作用,可采取成立“名師工作站”、開設“名師課堂”、“名師講座”、“名師接待日”等。讓學科帶頭人、名師充分發揮領銜作用,引領更多的教師更好地發展,并在教育教學實踐中不斷創新,努力形成個人教學風格、特色、品牌,使名師信息資源從學校所有變為全區共享。
4.菜單服務?!安藛问椒铡保葱枰獛头龅膶W校開出所需信息化教學學科的科目,由教育局將區域內的名、特、優教師進行師資的整合,列出對應的送課的名單,從網上發到學校。列在菜單上的老師的任務,一是要給接受送教的學生上一節課。二是要開設講座。菜單式服務一方面可以加強不同類型學校之間的互動互補,另一方面與不同學校的孩子接觸也能達到教學相長的目的。名特教師跨校上門送課,親切、自然、可學,同時也能引起教師反思自己的教學行為,用積極的心態改變自己的教學方式。從而緊緊圍繞新課程、新理念加強對信息化教材的研究和細化課堂教學的研究,從教學設計、教學過程、教學評價與反思以及新課程信息開發與利用等方面,積極思考并有效探索課堂教學新模式,不斷提高教師的信息化教學水平。
5.“盤活”校長。校長是一校之“魂”,是學校與教職工生存和發展的希望。校長應該創新信息化建設和信息化教學,這是時代賦予校長的歷史職責,因此校長自身的提高非常重要。注重提升校長及學校中層以上領導干部的信息化建設和信息化教學的水平和能力,采取學習研討、交流輪換等措施,“盤活”校長這一獨特信息,是促進信息化建設和信息化教學重要舉措。可采取以下作法:假期學習班。利用寒暑假舉辦校長學習班,請專家作講座,請校長們作精彩的課堂展示與經驗交流;青年校長沙龍。組織青年校長們立足學校發展和自身成長的實際,進行交流研討,并請專家進行點評,使青年校長成為既有實踐經驗,有教學技能,又有思想、有理論的校長。還可邀請名校長們和經驗豐富的老校長們走進學?!爸更c迷津”,為學校的信息化建設和信息化教學發展出謀劃策。
三、湖南教育信息化加快了優質教育資源共建共享步伐
教育信息化的終極目的是現代教育應用,而優質教育資源共建共享是教育信息化進入快車道的必解之題。義務教育均衡發展要求盡快進入優質教育資源共建共享的應用環節。顯而易見的是,優質教育資源共建共享項目是一種教育創新,它能實現一種大規模、基于標準的、經濟的、可復制的資源開放共享模式,基于網絡、多媒體信息技術的綜合應用,及時發布優質、良好的教育資源,充分體現大規模建設、大規模共享的效益,有利于促進傳統教育機構、遠程教育機構的教育革新,推動傳統教育和遠程教育優質資源共建共享。早在2010年,湖南頒布的《湖南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中就強調加快教育信息化進程。抓住教育信息化的機遇,推進教育改革發展,必須加強優質教育資源共享,以支撐高素質技能型人才培養,推動信息技術與高等教育深度融合,創新人才培養模式,構建繼續教育公共服務平臺,完善終身教育體系,整合信息資源,提高教育現代化水平。同時,建立科學規范的優質教育資源共建共享體制機制,為教育信息化可持續發展提供根本保障?!毒V要》指出:“信息技術對教育具有革命性的影響”。這種革命性影響,一方面是挑戰,它對傳統教育教學帶來了巨大沖擊,比如現在一些高校,“淘課”現象已經哨然興起,學生在網易、新浪等門戶網站開設的“世界頂級名校公開課”中選擇自己喜愛甚至主修的專業課程,這對傳統課堂教學和學分制管理模式帶來挑戰。特別是隨著智能手機的普及,互聯網必將全面進入課堂,將來很可能出現“教師在講臺上剛剛開始講授知識點,學生就已經用手機百度了解了更新更全的知識內容”,這對教師教學的沖擊無疑是顛覆性的。如果現在學校和老師還墨守陳規,固守黑板、粉筆以及一套多年不更新的教案,這樣的學校和老師必然會被信息經濟時代淘汰。另一方面也是機遇,只要教育工作者正確認識、科學分析信息技術發展規律和趨勢,積極推動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的深度融合,積極推動教育體系的深層變革,教育工作者就能夠依托最新信息技術構建更健全的服務體系,獲得更強大的技術支撐,加快優質教育資源共建共享的步伐,為解決教育“改革深水區”的深層次矛盾提供全新思路和解決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