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殷
根據《廣西深化普通高等學校考試招生制度綜合改革實施方案》(以下簡稱《實施方案》),2021年廣西啟動普通高等學校考試招生制度綜合改革(以下簡稱廣西高考綜合改革),從2024年開始,廣西高考招生錄取將實施依據全國統考和普通高中學業水平選擇性考試成績、參考綜合素質評價結果的招生錄取新機制,簡稱“兩依據、一參考”。廣西高考綜合改革采用“3+1+2”模式,其中“1+2”為普通高中學業水平考試選考科目,由自治區依據國家課程標準及普通高等學校人才選拔要求自主命題。
一、實行選考和分省(區、市)命題體現了以人為本的理念
實行選考和分省(區、市)命題,充分體現了對學生興趣選擇的尊重及對各地差異的尊重。廣西高考綜合改革采用的“3+1+2”模式,理論上有12種組合,考生可以根據個人志向、興趣愛好和自身優勢,以及擬報考學校的專業要求和所在高中學校的條件優勢等因素進行選擇。所謂“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正如多元智能理論提出的,人類的大腦不僅有語言、數理、邏輯智能,還有空間、運動、音樂、人際交往、內省、自然觀察等多種智能。學生之間的差異主要體現在智能結構上的不同,不同的智能類型無所謂優劣,人人皆可成才。實行新的選考模式,無疑有利于學生在共同基礎上獲得差異化、個性化發展,從而為學生提供更多成長成才的機會。
自主命題的突出優點是考試設計和難度可以更好地契合各省(區、市)的實際情況。以物理學科為例,在近五年的高考物理考試中,廣西考生在物理部分的平均得分率較低,這樣的情況不利于吸引學生選擇物理學科,一定程度上影響更多學生投身到以物理為基礎的科學技術類專業學習和科技創新事業中。而通過學業水平選擇性考試自主命題,則可以依據《普通高中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提出的發展學科核心素養、提升學業質量水平的理念要求,適當考慮廣西學情,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地選擇物理學科,激發學生學習物理的內驅力。
二、物理列入首選科目“1”有利于培育更多有科學素養的人才
2021年,國務院印發的《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規劃綱要(2021—2035年)》提出,科學素質是國民素質的重要組成部分,提升科學素質,對公民樹立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對增強國家自主創新能力和文化軟實力、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物理是自然科學類專業的基礎性學科,物理學習對提高公民科學素養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將物理列入首選科目之一,引導學生把自主選擇和國家科技發展、人才儲備需求結合起來,對國家建設和個人發展都具有重要意義。
客觀來說,不同科目之間,學習和考試的難度有差異。由于物理學科相對較難,許多學生為了避免落后,往往會舍棄自己的興趣愛好,轉向選擇有利于得到更高分的科目,這顯然與國家大力發展科技教育、提升全民科學素養的方向是相悖的。科技強國離不開高端人才,國家之間的競爭歸根結底是人才的競爭。2020年,習近平總書記在科學家座談會上指出,好奇心是人的天性,對科學興趣的引導和培養要從娃娃抓起,使他們更多了解科學知識,掌握科學方法,形成一大批具備科學家潛質的青少年群體。
難點正是創新的發生點。目前,高中物理難學、難教、難考,一度成為科技人才培養、儲備和選拔的“卡脖子”問題,需要教師、學生和命題團隊多方通力合作予以解決。廣西高考綜合改革實施后,中學物理教師要進一步轉變教學理念,探索符合中學生物理學習規律的教學方法,認真做好每一個物理實驗,用科學探究、技術融合、項目學習等方式,激發青少年的好奇心和想象力,提高他們的學習熱情。高中學生面對困難時不要輕言“躺平”,而要迎難而上、勇攀高峰。物理命題團隊要將測評研究作為重要責任與使命,對教育理念、課程標準、命題技術、教育測量進行深入研究,牢固樹立“考試的功能和目的不是要難倒學生,而是要立德樹人、服務選才、引導教學”的理念,基于學科核心素養命題,精準把握試題考查的學業水平,將試題與學生的日常生活和科技前沿等真實情境聯系起來,真正發揮物理學科的育人功能。
三、再選科目“2”采用等級賦分促進公平
《實施方案》規定,考生在確定選擇性考試科目時,首先應從物理和歷史2門科目中選擇1科,再從思想政治、地理、化學、生物4門學科中選擇2科,其中首選科目以原始成績計入考生總成績,再選科目按等級轉換分數計入考試總成績。
再選科目按等級轉換分數計入考試總成績,是目前解決科目之間卷面分數不等值的一種較為科學的辦法。思想政治、地理、化學、生物4門學科,在客觀上有試題難度上的差異,無法直接相加和比較,因此需要通過一定的轉換處理讓卷面分數具備可比性。“學考”“選考”作為高利害的選拔性考試,從安全保密的角度看,加入“錨題”或“錨人”來處理分數的等值問題都是不現實的,同時“有錨處理”也不適用于不同科目之間的分數等值。目前,解決不同選考科目卷面分數的可比性問題,一般采用等級賦分、百分位分、標準分等。這三種處理方法的本質都是根據一定的算法,將某考生的考試成績在所有考生中所處的位置呈現出來,轉換后的分數值與這一位置直接關聯,不會改變原始分數的前后次序。其中,百分位分和標準分換算比較復雜,社會認可度較低。目前,實施高考改革的省(區、市)大多采用等級賦分的方式。
四、學業水平選擇性考試命題帶來新挑戰
廣西高考綜合改革實施后,高中學業水平選擇性考試與統一高考成績將作為高校招生錄取的主要依據,分省(區、市)命制高中學業水平選擇性考試題目為廣西帶來了一系列新的挑戰。
改革前,廣西的高中學業水平考試是合格性考試;改革后,普通高中學業水平考試分為合格性考試和選擇性考試。學業水平合格性考試的成績是普通高中學生畢業的重要依據,它主要評價的是學生完成高中課程的達成度,以“合格”或“不合格”呈現成績,目的是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夯實共同基礎,同時服務高職院校招生。從屬性上說,學業水平合格性考試是一種標準參照考試,關注的是學生個體是否達到了預定目標。而學業水平選擇性考試的成績則是普通高等學校招生錄取的依據之一,2017年版2020年修訂的各學科課程標準規定了進入高等院校相關專業的學習應達到的水平要求。以物理學科為例,這一要求是“水平4”,在達成該水平要求的前提下,選考需要具備區分選拔學生的功能,關注的是個體間的差異,尤其是個體在常模中的相對位置。合格性考試和選擇性考試從考試的功能和屬性上都有很大差異,對試題難度和區分度等各個指標的要求都不一樣,需要進一步加大研究力度。
總之,高考評價體系為高考命題、評價與改革提供了理論基礎和實踐指南,“一核”“四層”“四翼”回答了“為什么考”“考什么”和“怎么考”的問題。“一核”為核心功能,即“立德樹人、服務選才、引導教學”;“四層”為考查內容,即“核心價值、學科素養、關鍵能力、必備知識”;“四翼”為考查要求,即“基礎性、綜合性、應用性、創新性”。將高考評價體系落實到命題中,需要命題隊伍進行更深入的研究與實踐。
下一步,如何組建高質量的命題隊伍,如何建設系列標準和組織流程,如何利用大數據和現代測量理論評估把控命題質量等,對廣西而言都是新的挑戰。(作者系廣西師范大學物理科學與技術學院教授)
(責編 歐金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