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論述體驗式教學在高中音樂教學中的應用,提出可通過豐富審美內容、構建互動課堂、融入現代手段、強化情感體驗、開展課外活動等方法,將體驗式教學應用于高中音樂鑒賞教學中,以提升學生的審美素質,提高學生的音樂素養。
【關鍵詞】高中音樂 體驗式教學 鑒賞教學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21)34-0119-02
體驗式教學是新興的教學模式,強調學生的體驗感,旨在全面提高學生的知識接收能力。高中時期是培養學生健全人格的關鍵時期,其心理體驗和情感感知極其重要,因此,教師可以將體驗式教學運用于高中音樂鑒賞課中,提高學生的音樂審美能力,達成音樂鑒賞教學的目標。
一、豐富審美內容,激發鑒賞熱情
音樂具有獨特的感染力,沒有音樂體驗感的音樂鑒賞教學是空泛的,音樂不應禁錮在傳統的音樂知識教授中,而應讓音樂的魅力自然地充盈學生內心,使其獲得切實的音樂體驗。基于此,音樂鑒賞教學最重要的環節便是鑒賞素材的選取。傳統音樂鑒賞教學沿用一成不變的單調素材,審美內容也較為陳舊,不符合學生的心理需求和興趣。如今的高中學生更偏愛流行音樂,教師應針對學生的需求適當更新音樂鑒賞庫,選取學生喜愛并且熟知的音樂作品進行鑒賞,為音樂鑒賞增加靈活性。
針對學生的音樂偏好,教師應做好課前準備,在常規的審美內容中加入符合現代潮流特點的歌曲。同時,也不能偏離音樂教學的軌道,避免一味地迎合學生。教師要從學生的喜好入手,逐漸融入更高層次的音樂,不斷豐富審美內容,以提升學生的審美高度。例如,在進行《絲竹相和》的教學時,教師利用民間器樂來進行課堂導入,為學生介紹江南絲竹的相關樂器,如二胡、小三弦、琵琶等,而大部分學生都對這些樂器沒有概念,在生活中也沒有接觸過,無法與教師展開溝通。為了激發學生的興趣,教師播放了女子十二樂坊的視頻供學生觀看,此演奏樂團常常將中國傳統民樂以流行音樂的形式呈現出來,其表演形式與傳統的民樂表演也大相徑庭,在國際上較為有名。這些伴有流行要素的音樂迅速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學生對民樂也開始產生了興趣。隨后,教師趁機播放了《中花六板》《娛樂升平》兩首曲子,讓學生帶著問題進行鑒賞,分辨音樂中的民族樂器,判斷音樂情緒,比較兩首音樂風格的異同。在興趣的驅動下,學生仔細聆聽,熱情地回答問題,課堂氛圍極佳。教師將民樂鑒賞教學與流行的民樂演奏團相結合,順應時代發展潮流,迎合了學生的興趣,將學生的鑒賞熱情激發出來,讓學生產生“愛屋及烏”的心理,從而接受音樂審美的多元化,為之后的鑒賞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
二、構建互動課堂,拓寬鑒賞思維
在音樂鑒賞中,教師是學生的引導者,也是體驗式教學的主導者,在音樂鑒賞教學中占據重要地位,為構建互動課堂起到了最大的推動作用。教師要發揮自身的職能,帶領學生逐漸深入鑒賞學習,實現學生的自主鑒賞。而互動課堂的構建條件,就是要求教師為學生展示親和力,就音樂的鑒賞內容與學生進行有效互動,這樣才能了解學生的真實想法。教師在互動過程中,也要加強對學生的思維引導,不斷拓展學生的鑒賞思維。
教學《藝術歌曲的成熟—舒伯特的歌曲》時,教師播放舒伯特的《搖籃曲》,讓學生伴著音樂進入課堂,沉淀音樂鑒賞情緒。配合音樂,教師為學生簡單介紹了舒伯特的生平,讓學生了解早期的浪漫主義音樂,以及舒伯特貧病交加的悲慘生活。隨后,教師為學生講述了一個故事:在黑暗的森林中,父親抱著發高燒的兒子騎馬飛奔,但森林里的魔王不斷誘惑兒子,想將兒子召喚入死亡的深淵,父親焦急地撫慰兒子,但徒勞無功,兒子最終還是死在父親懷中。學生聽罷,都表現得有點傷心。接著,教師播放《魔王》一曲,待學生欣賞完后,以朋友之間聊天的語氣向學生提問,談論音樂中的角色、伴奏的樂器、歌德的詩等話題。教師卸下自己的身份,用平和的語氣對學生講述自己對該樂曲的看法。學生也順勢放開自我,暢所欲言,互相表達自己的感想。在愉悅的討論氛圍中,教師一邊與學生互動,一邊將學生的話進行總結,完成了音樂的鑒賞,也使學生掌握了敘事曲的鑒賞訣竅。教師脫離傳統的音樂鑒賞教學模式,采取“自由互動”的課堂形式,以親和力融入學生群體,激發學生的表達欲望,調動課堂氣氛,達成師生之間的有效溝通,拓寬學生的鑒賞思維。
三、融入現代手段,豐富鑒賞方式
音樂鑒賞的本質是主觀的音樂欣賞感知,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得到的音樂體驗,其實摻入了教師的主觀色彩。教師應該適當融入現代手段,通過信息技術來展現多種形式的教學素材,讓學生在多方面的感官刺激中產生良好的音樂鑒賞體驗,進而對音樂產生主觀感知,并能表達出對音樂的真實感覺,保證音樂鑒賞教學的效果。
為了多方位對學生進行感官刺激,教師應選擇多種形式的鑒賞素材,讓學生更深刻地感受到音樂的情感,理解音樂創作者的意圖。在教學《京劇大師梅蘭芳》一課時,教師先用多媒體設備播放《說唱臉譜》的音樂視頻,視頻中伴隨著音樂展示了各式各樣的臉譜圖片,學生的好奇心被初步激發。隨后,教師簡單介紹了京劇的概念及其發展歷程,再讓學生通過多媒體認識梅蘭芳。教師播放了電影《梅蘭芳》的片段,讓學生自由談論一下對梅蘭芳的初印象,并且用多媒體課件展示了梅蘭芳的生平、代表作品,以及“梅派”藝術的特征。觀看完課件后,教師組織學生鑒賞《看大王在帳中和衣睡穩》和《海島冰輪初轉騰》的演唱視頻,讓學生思考音樂的情緒、歷史故事、人物形象等問題,帶著問題進行鑒賞。學生沉浸在優美的音樂中,在雙重感官的刺激下獲得沉浸式的音樂鑒賞體驗,最后都表達出了帶有主觀意識的心得。教師也沒有評判對錯,而是引導學生思考,將學生的主觀意識與音樂本身相結合,取得了最佳的鑒賞效果。教師利用多媒體制作了音樂視頻和音樂課件,也截取了合適的視頻片段,靈活使用現代多媒體手段,為學生提供了更好的鑒賞體驗,從而為學生熱愛音樂、享受音樂奠定了基礎。
四、強化情感體驗,增加鑒賞深度
音樂鑒賞與情感體驗密切相關,對不同的個體,其情感體驗往往處于不同的層級,教師要依據學生的個體化差異來讓他們進行不同的情感體驗。簡單來說,每位學生的情感觸動點不同,且學生與教師也存在較大的思想差距,學生偏愛流行音樂,其在流行音樂方面的情感體驗高于教師。一般來說,學生對音樂的認知還比較片面和單一,教師要保證體驗式教學的滲透作用,讓學生對各類音樂都感興趣,并且能產生情感共鳴,從而增加鑒賞深度。
在實際教學時,教師要為學生提供一定的自由時間,讓學生進行充分的情感沉淀,只有細細品味音樂,才能從中提煉出情感共鳴,獲取自己對音樂的感知。“對祖國山河的禮贊”這一課的主要內容是民族樂派,教師主要從中華民族樂派的角度展開教學。教師播放《黃河大合唱》的第七樂章《保衛黃河》的視頻,給學生充分的時間自由欣賞,學生在聆聽的過程中都精神振奮,認真品味。教師讓學生根據自己所掌握的歷史知識,談論此音樂誕生的歷史背景。有學生在自由鑒賞時收集了資料,講述了《保衛黃河》的歷史背景:1937年日寇進攻上海,光未然等人吸納了部分流亡學生,組成“抗演三隊”奔赴西北,渡過黃河。光未然受到黃河氣勢的感染,將其譜成歌曲。其他學生也紛紛感嘆,自己去過黃河,黃河的勢不可當令人感到激動和振奮,因此可以理解作品中想要振作起來戰勝敵人、奪取勝利的思想感情。在談論時,每名學生的情緒都十分激昂。教師還組織學生朗讀歌詞,對歌詞的內容做進一步剖析,使教學環節逐步推進,獲得良好的教學效果。愛國教育有一定的普適性,盡管學生的思想差異很大,但愛國主義情懷是共通的,教師利用此主題適時展開情感體驗教學,教學效果十分明顯。另外,教師為學生提供了充足的自由鑒賞時間,讓學生進行思考和準備,再通過了解音樂背景、鑒賞歌詞等形式增加鑒賞深度,激發了學生的民族意識和愛國之情。
五、開展課外活動,提升鑒賞能力
傳統的音樂鑒賞教學都是集中在室內,用課堂講授的方式訓練學生的鑒賞能力。但這是遠遠不夠的。在音樂課課時有限的情況下,教師應該鼓勵學生在課后也進行音樂鑒賞的經驗積累,在生活中多感知音樂。如條件允許,教師還可以組織學生進行課外活動,到各種有音樂的生活場景中去積累經驗,或者為學生搭建展示的平臺,讓學生展示自身的音樂才華。這些都能在實質上提升學生的鑒賞能力,增強其音樂表現力。
學校常有鼓勵學生外出學習的“采風”活動,教師可以把握機會,積極參與活動,讓學生走出去,近距離接觸音樂,開闊視野。例如,《鼓樂鏗鏘》一課中包含很多民間樂曲,都是用民間樂器進行演奏的。借此機會,教師組織學生參加課外活動,去參觀民族樂器的展覽會和體驗會。在展覽會中,學生可以看到課內出現過的所有民族樂器,其誕生故事、制作工藝、發展歷史、代表樂曲都直觀地呈現在學生眼前,學生表現出極大的興趣,不斷做筆記、拍攝照片,愉悅地談論樂器的特點。有些特定的樂器可以進行體驗,學生爭先恐后地去嘗試,有些學生接受過一定的樂器培訓,教師鼓勵學生即興表演了《二泉映月》《春江花月夜》等經典民樂,獲得了一片贊嘆之聲。通過愉快的“采風”活動,學生收獲頗豐,對民族樂曲更為喜愛,也積累了音樂鑒賞經驗。教師為學生爭取了課外活動,組織學生欣賞民族樂器并進行體驗,且抓住機會讓部分學生進行樂器表演,帶給了學生新鮮感,調動了學生的音樂鑒賞積極性,豐富了學生的音樂鑒賞經驗。
音樂鑒賞教學是美育的關鍵手段,也是音樂教育的重要基礎,對學生未來的音樂學習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高中生正處于青春期,有較強的學習能力,并且自我意識已經蘇醒,他們肯定不滿足于單純的講授教學。因此,教師要讓學生掌握自主鑒賞音樂的能力,使學生逐漸掌握音樂學習的主動權,充分調動學生對音樂的興趣,提高高中音樂鑒賞教學的質量。
【參考文獻】
[1]顧喜葉.走向深度學習的音樂課堂:以高中音樂鑒賞教學為例[J].名師在線,2021(20).
[2]焦震.論核心素養下的高中音樂鑒賞教學[J].安徽教育科研,2021(18).
[3]陳壬秀.關于高中音樂鑒賞教學的幾點思考[J].中學課程輔導(教師通訊),2021(10).
【作者簡介】李少芳(1973— ),女,福建泉州人,大學本科學歷,一級教師,現就職于福建省泉州市第七中學,主要研究方向為民樂、民樂隊。
(責編 劉穎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