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瑞曦 李鋒
陜西省公共資源交易中心(以下簡稱“交易中心”)在履職盡責的同時,重視發揮平臺功能,吸引煤炭產能指標交易等《公共資源交易目錄》外項目進場交易,主動運用市場化方式助力政府、企業解決深化改革過程中遇到的難點和焦點問題,有效促進了高危、技術落后、污染嚴重等煤礦企業關閉、退出改革工作,為新建、擴建煤炭企業快速獲得生產指標提供了便捷通道。2021年以來,交易中心針對煤炭產能指標置換業務特點進行了有益實踐,研究形成了政策法規、業務模式、交易流程和組織實施方法等資料,陸續成交了18宗煤炭產能指標置換項目,交易量3082萬噸/年,成交額超過25億元,吸引了25家煤炭企業在交易中心掛牌轉讓產能指標,先后對接了60余家新建、擴建煤炭企業產能指標需求。交易中心煤炭產能指標交易板塊呈現出交易活躍、影響面廣、市場主體滿意度高等特點,受到了各級政府、煤炭企業等市場主體的肯定。
1 ?通過市場化手段實現煤炭企業產能指標置換是深化改革的客觀要求
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揮政府作用是新時期黨和政府治國理政的重要決策,是推進改革的基本原則。在應對煤炭行業產能過剩,推進煤炭行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方面,國務院印發《關于煤炭行業化解過剩產能實現脫困發展的意見》(國發〔2016〕7號)中,明確提出了“需新建的煤礦項目,一律實行減量替換,在建煤礦項目需按一定比例與化解過剩產能掛鉤”。國家發改委《關于做好煤炭產能置換指標交易服務有關工作的通知》(發改電〔2016〕626號)等文件,提出鼓勵各地根據實際建立煤炭產能置換指標交易平臺,及時公布有轉讓意向的各類產能置換指標信息,為煤炭產能置換創造有利條件,引導企業簽訂指標交易協議、為企業職工安置、轉型升級、促進發展等提供支持。
陜西是國家重要的煤炭工業基地,在落實煤炭行業化解過剩產能,推進供給側改革的過程中任務艱巨。“十三五”期間全省關閉煤礦155處,退出煤炭產能5597萬噸/年,目前,陜西退出煤炭產能已超額完成827萬噸/年。通常關閉、退出煤礦企業多為中小企業,面臨著資金短缺、交易政策不熟悉、交易信息不對稱、組織產能指標置換困難等突出問題。另一方面,陜西作為全國煤炭增量的主要貢獻地區,承擔著為全國各地提供可靠的煤炭供應任務,新建、擴建煤礦企業客觀上存在煤炭產能指標增量需求,為通過市場配置煤炭產能指標交易提供了項目資源、投資資源,以及其他有利條件。
2 ?以市場化方式助力改革,推進高質量發展是交易平臺的職責和優勢
針對煤炭產能指標置換存在著政策性強、交易周期長、交易價格波動大、交易行為不透明、轉讓煤礦企業產權債務糾紛多、交易資金監管難、交易信息不對稱等突出問題,交易中心一是著眼發揮平臺優勢功能,以助力改革、推進高質量發展為己任,組織專業人員認真研究了煤炭產能指標置換相關政策制度,走訪了煤炭行業監管部門、煤炭企業,了解了當前市場化置換煤炭產能指標的方式方法。二是根據煤炭產能指標置換特點,借鑒產權類交易活動組織實施方式,制定了相關交易制度、交易流程、交易文本和服務規范,建立了煤炭產能指標置換交易咨詢服務窗口,按照“價格優先、時間優先”的交易規則通過網絡競價確定受讓主體。三是在網站首頁建立了煤炭產能指標置換交易專欄。聯系并發布了全省關閉、退出煤礦企業產能指標轉讓意向信息,也吸引了部分外省(市區)關閉、退出煤礦企業關注,聚集了煤炭產能指標交易項目信息資源。四是與中介服務機構共享項目信息資源,廣泛對接新建、擴建煤炭企業需求,積極組織交易洽談,策劃交易方案,開展政策解讀和交易咨詢服務等工作,吸引了全國各地煤炭指標需求方的高度關注。五是加強了與煤炭行業監管部門的溝通與聯系,在煤炭指標置換數量確認、交易行為核準、交易合同備案、置換指標方案審批等,規范了作業流程和文本,加快了工作進程,提高了成交效率。
3 ?遵循市場配置資源規律,勇于創新是交易平臺做大做強的動力源泉
創新作為國家新發展理念的第一要素,是新時代的呼喚和要求。交易平臺從誕生之日起,就處在不斷深化改革的浪潮中,交易平臺的發展壯大也是在一次又一次的創新實踐中得到加強。近幾年來,各地交易平臺積極拓展“4+N”(“4”代表工程建設招標投標、土地使用權和礦業權出讓、國有產權交易、政策采購,“N”代表其他類公共資源)行業領域公共資源交易項目,圍繞做大做強交易平臺,實現了交易規模、交易領域、交易效率的快速增長,壯大了交易平臺發展和市場配置資源實力,在促進區域經濟高質量發展中發揮了顯著作用。
市場配置資源涉及的行業領域非常廣泛,客觀上需要交易平臺遵循市場配置資源規律,勇于創新實踐新領域、新業務的交易模式和方法。在開展煤炭產能指標置換交易實踐中,我們深刻地體會到,類似煤炭產能這樣的指標類交易活動,還可以向高耗能高排放企業和項目拓展,在保護生態環境,推進供給側結構性調整和高質量發展過程中,用市場化手段協助政府解決改革遇到的各種難題。近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了《關于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做好碳達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見》,明確要求“堅決遏制高耗能高排放項目盲目發展。新建、擴建鋼鐵、水泥、平板玻璃、電解鋁等高耗能高排放項目嚴格落實產能等量或減量置換”等措施。在“推進市場化機制建設”方面,提出了“依托公共資源交易平臺,加快建設完善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逐步擴大市場覆蓋范圍,豐富交易品種和交易方式,完善配額分配管理。將碳匯交易納入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建立健全能夠體現碳匯價值的生態保護補償機制”等舉措。國家發改委印發《關于進一步規范公共資源交易平臺服務行為的若干意見(征求意見稿)》中“關于交易平臺發展方向”指出,“鼓勵具備條件的地方探索允許非公共資源交易項目進入平臺交易”。這些新領域、新業態客觀上都需要交易平臺去探索市場配置資源規律,創新交易模式和方法。同時,通過創新實踐,為市場主體提供了便利,為政府、企業解決改革中遇到的困難和問題提供了思路和方法,也成就了交易平臺的發展實力和社會影響力,夯實了交易平臺做大做強的基礎,凸顯了交易平臺功能和服務社會的能力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