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筱暉
[摘要]
近年來,我國國有產權交易市場日益擴大,交易品類日趨多樣,隨之產生的風險也越來越多。作為交易機構,及時發現、調整、規避風險,才能保證交易安全穩定進行。本文從疫情期間國有產權交易轉讓受理、掛牌、交易簽約等不同階段可能出現的風險加以分析,并探討其相應的防控對策。
[關鍵詞]
疫情期間 產權交易 風險防控
1 ?轉讓受理階段
1.1 ?材料受理時應關注可能受到疫情影響的條款
《民法總則》第一百八十條規定,因不可抗力不能履行民事義務的,不承擔民事責任;法律另有規定的,依照其規定。筆者認為,疫情的產生和形成具有突發性,傳播和影響具有廣泛性,控制和阻斷具有艱巨性,其應當屬于不能預見、不能避免且不能克服的客觀情況,即為不可抗力。因此,面臨突發疫情,交易機構在受理項目進場材料時要特別關注有可能受到疫情影響的條款,標注清楚雙方權利責任和違約條件,落實每一種可能受疫情影響的潛在變化。
1.2 ?發布轉讓公告時應關注疫情對公告內容的影響
突發疫情可能導致產權轉讓標的企業資產狀況、財務狀況、經營狀況發生變化的,應當在首次轉讓公告中對其風險進行盡可能全面、清晰、明確、詳實的預估和披露,以便意向受讓方更好地把握參與競買受讓標的的潛在變化和相應風險,從而做出更理性、審慎的決策,這樣就降低了成交后可能違約的概率。
2 ?掛牌階段
2.1 ?關注疫情對意向受讓方報名的影響
疫情特殊時期,應在受讓方報名階段做好防控工作。一方面應對產權交易機構的工作人員做好實時物理防控,辦公區域定期消毒,安排專人每日統計更新,全面排查員工健康狀況及外出接觸情況,一旦發現異常及時上報;另一方面要保證意向受讓方的正常報名流程不受影響,避免現場報名因接觸可能引發的疫情感染和擴散,適當縮減線下工作量,建立全流程的線上平臺服務,組織專人進行線上審核,簡化流程、確保時效。
2.2 ?對現場踏勘程序的調整
廢舊設備類、出租類等特殊資產類轉讓項目通常增設現場踏勘程序,并將意向受讓方和轉讓方簽署的《現場踏勘確認書》作為報名參與受讓的必要條件。疫情期間應根據實際情況對其現場踏勘程序進行相應的簡化和調整,除了做好現場踏勘防控防疫工作之外,條件具備時也可輔助互聯網技術實現對轉讓標的的線上遠程踏勘,確保意向受讓方明確知悉標的的實際現狀和雙方交易要求,避免成交后因標的現狀產生爭議的違約可能。
2.3 ?及時調整公告的延期、變更或中止
《企業國有資產交易監督管理辦法》第十三條規定,產權轉讓披露信息時間不得少于20個工作日;第五十條規定,企業資產類轉讓,底價高于100萬元、低于1000萬元的,信息公告期應不少于10個工作日,轉讓底價高于1000萬元的,信息公告期應不少于20個工作日。受疫情影響,一些企業生產經營處于停滯的狀態,原公告期內可能無法順利完成對意向受讓方的征集報名。對于正在掛牌的項目,產權交易機構應當對信息披露截止時間和競價時間進行及時調整,對標的企業因疫情而產生變化的部分及時補充披露,做好發布延長公告或變更公告的準備。如疫情可能導致標的企業的資產、財務、經營狀況發生重大變化且短時難以恢復,或轉讓標的資產受疫情影響價值減損、損毀、滅失等影響繼續交易的情形發生時,轉讓方或意向受讓方可以向產權交易機構提出交易中止申請,產權交易機構在受理并通過申請后應及時發布相應的交易中止公告。需要注意的是,在靈活應對疫情等突發事件的同時,仍需確保交易各方嚴格履行其各自的決策和審批程序。
3 ?交易簽約階段
3.1 ?疫情對合同簽約的影響
確定受讓方后,交易機構有義務督促交易雙方按照合同要求在規定或約定時限內完成產權交易合同的簽訂、標的交接和價款結算。在疫情等不可抗力影響下,產權交易機構應盡量簡化簽約流程,如用網絡簽約代替線下面簽,減少受讓方與轉讓方面對面接觸的機會,操作更加靈活、高效。如因客觀條件確無法在規定或約定時限內簽訂合同或交接標的,則需要轉讓方和受讓方向產權交易機構提交情況說明和延期簽約申請,規避因逾期可能產生的違約責任。
3.2 ?疫情期間爭議調解機制
如前所述,突發疫情可能導致產權轉讓標的企業的資產、財務、經營狀況發生重大變化或轉讓標的資產價值減損、損毀滅失,此時交易雙方如繼續履行合同則可能會對其中一方造成損失。《民法典》第五百三十三條規定,合同成立后,合同的基礎條件發生了當事人在訂立合同時無法預見的、不屬于商業風險的重大變化,繼續履行合同對于當事人一方明顯不公平的,受不利影響的當事人可以與對方重新協商;在合理期限內協商不成的,當事人可以請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機構變更或者解除合同。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機構應當結合案件的實際情況,根據公平原則變更或者解除合同。《民法典》第五百六十三條規定,因不可抗力致使不能實現合同目的的,當事人可以解除合同。此類爭議發生時,交易機構應當針對具體項目的實際情況及時做好應對方案和內部報批程序,建立爭議調解機制并增設爭議調解程序,在合法合規、確保國有資產不流失的前提下適當調整交易條件,促成交易雙方達成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