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玲玲
一、案例介紹及分析
接手這個班已經有兩年了,還記得剛開始走進教室的情景。偌大的班級38位同學讀書的聲音細若蚊吟,絲毫沒有書聲瑯瑯的感覺。早讀課上,學生們坐得東倒西歪的,有的同學一只手托著下巴,有的同學靠在椅子上,有的同學趴在桌子上……看到這樣的一幕我就知道班上的成績肯定不會太好。
果然在第一單元測試以后和我猜想的一模一樣,不及格的有18人,80分以上的只有10人,看拼音寫詞語全對的只有5人。這樣的成績可以說出乎我的意料之外,但是又符合情理之中。
從早讀課讀書情況到課堂回答問題的舉手情況來看,我就料到第一次測驗肯定不會好。這讓我不經思索,是什么導致這些孩子考得不好呢?是他們不想好好學習嗎?如何幫助孩子走出學習的困境是我這兩年來一直在思考問題。
問題解決策略及過程
(一)幫助建立正確的行為
1、從改變讀書方式開始
我知道要想改變學習狀況首先要從行為上去改變他們,正所謂“知情意行”相互配合。借著第一次考試的東風,我給這些孩子一個狠狠地“下馬威”,并趁機提出了要求:早讀課讀書必須要大聲地朗讀,兩只手要拿著書,人要端坐。從此我每天早讀課都會關注有哪些孩子讀書的姿態不對。隨著時間的推移,我班那種東倒西歪地讀書現象不見了,在一走進教學樓就聽到班上的朗朗讀書聲。
在第一次“文化早餐”中,我特意為我們班上安排了一個朗誦的節目,獲得了其他老師和同學們的一致認可。在六年級上學期時學校舉行了朗誦比賽,我班上的兩位參加比賽的同學分別獲得了一等獎和二等獎。
在各種活動中,我更是不遺余力地讓孩子們展示自己的朗讀的才華。就這樣一讀就是三個學期了,現在再看看他們早讀課,我能感受到他們對朗讀的喜愛。
2、建立一對一幫扶計劃
在看到成績后,我就知道班上孩子的拼音不好。為此我決定從漢語拼音,為了盡快幫助學生掌握拼音,我每天都會留一些寫一些看拼音寫詞語的題目給他們練習,還會要求他們對書中的詞語注上拼音。在一段時間以后,我決定放手,讓學生之間相互結對,進行監督并相互幫助,解決拼音問題。就這樣,學生們在相互幫助的同時自己也獲得了進步。學起來也越來越有勁。
3、改變課堂舉手現狀
在課堂教學中,我發現我班學生非常不愛舉手回答問題。為此我多次與班上的學生進行交流,了解到他們不舉手的原因有如下幾個:題目太難實在不會回答;怕答錯了不好意思;題目簡單回答沒意思;不好意思舉手。漸漸的大部分學生就不愿意去思考,等著別人的回答。針對這樣的現象,我與班上的學生共同制定了屬于我們之間的“舉手規則”:不會回答問題的舉手時掌心向前,不確定自己是否正確的掌心與臉平行,確定自己能夠回答的掌心向后。就這樣,每次我提問題以后,所有的同學都舉手了,而我常常找那些有想法又不知道自己是不是正確的同學,在回答錯誤以后我會適當的加以提示。就這樣我們班上那些平時沒有舉過手的同學也把手舉了起來,并且舉手的方式也在發生著變化。剛開始,大概有三分之一的人舉手是掌心向前的,可是隨著時間的推移,他們的掌心也會經常與自己的臉平行。
還記得上《橋》這一課時,我讓學生賞析句子“山洪咆哮著,像一群受驚的野馬,從山谷里狂奔而來,勢不可當。”只見小奧(化名)同學的掌心搖擺不定,一會兒向前(不會),一會兒與臉平行(不確定),我就知道他心理肯定是有想法的,但是又想回答,又不敢回答,見到他這樣,我找了他。只聽見他說:“這句話運用了比喻、夸張的修辭手法,生動形象地寫出了雨水之大,來勢之猛,為山洪暴發埋下伏筆。”在他回答完之后,全班爆發了一陣熱烈的掌聲。
4.走進孩子內心
我班上有個叫小特(化名)的男孩子,是中途轉學過來的。我發現他經常形單影只,也不與其他孩子交流,只是一個人坐在自己的位置上,學習成績也不太好,作業也是愛寫不寫的。對于這樣的孩子,我決定從他的家庭背景去了解他。經過打聽,我知道他是一名孤兒,平時住在福利院,現住寄居在情系愛心聯合會,還有一位年邁的奶奶住在鄉下。這使我知道了這個孩子的特殊性,他對身邊的人有很強的戒備心。我知道要想改變這個孩子,只有先將他保護自己心靈的那一層堅冰融化,才能走進他的內心世界,去慢慢地改變他。如是我開始尋找機會與他聊天,問問他每天在學校里有沒有什么不會的?有沒有什么想要的?隨著我與他的接觸,漸漸的我們成為了好朋友。只有與孩子成為朋友,孩子們認可我,我才能在他們的心田播撒種子,從而使這些種子茁壯成長。
二、與家庭取得聯系
現在的家庭經濟條件都比較好,我班上有23位學生屬于獨生子女,與他們交流中我得知他們的父母常常只是關注他們的考試成績,他們在學校的表現關注度明顯不夠。對于這種現象,我也常常與一些學生的家長溝通,讓他們認識到自己的孩子不是完美的,而老師和家長的除了讓孩子學習必備的文化知識以外,更多的是讓孩子在學習的過程中不斷的戰勝自己。
我常常建議家長讓孩子參與到家庭活動中去,去充當家庭的決策者,讓孩子成為一個有著獨立思維的個體,不是家庭的傀儡。通過這些來培養孩子的責任感與自信心。
三、成效及反思
(一)尊重個體差異
每個孩子都是獨立的個體,他們有自己的思維,有自己的想法。在他們成長的道路上,作為教師,我要幫助他們豐富自己的內心世界,去更好的認識世界。不是去鑄造一臺臺學習的機器。學習只是孩子成長路上的一件事情,并不是唯一的。我常常告訴我的孩子們在學習的途中不需要太過在意你的成績,只要你認真的去改變自己,你肯定會得到你想要的。
(二)多元評價,開辟新“領地”
成長為一個情緒健全的人,首要的就是引導學生學會管理自己的情緒、成長為一個身心健康的人,發揮了自身天性特長和實現自我滿足,才能達到真正意義上的成功。小學生很在意別人的評價,如果他們感覺到被尊重,感覺到被愛和被關心,這些孩子就很容易走進,他們開始在你手心里融化。因為本質上,他們需要的是被愛、關心和尊重。
在兒童成長過程中,當他們遇到問題僅僅依靠學校是不現實的,家庭也應當肩負起自己應盡的責任。在教育實踐中,不管是家長還是教師,要常常光顧孩子的內心世界,與他們的思想一起漫游,蹲下身子,你才能看到孩子眼中豐富多彩的世界,真正感受到孩子的心是世界上最真、最善、最美!
總之,教育是一個不斷反復的過程,是一個不斷探索的過程,也是一個不斷成長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