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曉萍

摘要:目的:分析推拿聯合功法訓練治療原發性痛經療效,分析不同證型對療效的影響,總結治療經驗。方法:2016年10月~2017年4月,醫院收治的痛經140例,其中寒濕凝滯50例、氣滯瘀阻證49例、氣血虧虛41例,均采用推拿和功法訓練,持續8周。結果:推拿聯合功法訓練治療寒濕凝滯、氣滯瘀阻的控制+顯效率分別為90.0%、81.6%高于氣血虧虛58.5%,寒濕凝滯證無效率0.0%低于氣滯瘀阻17.1%,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推拿聯合功法訓練治療原發性痛經療效肯定,但對于氣血虧虛的療效可能不佳。
關鍵詞:痛經;證型;推拿;功法訓練
【中圖分類號】 R24? ? 【文獻標識碼】 A? ? ? 【文章編號】2107-2306(2021)17--01
痛經女性特有的一種月經相關腹部疼痛性疾病,嚴重者可能暈厥急診入院,患者還可伴有惡心、嘔吐等癥狀表現,生命質量嚴重受損[1]。我國痛經發生率約為40%~80%,近年來因社會生活壓力的增加,痛經發生也呈波動上升趨勢。西醫治療痛經主要以止痛、內分泌調節藥物為主,療效肯定,但復發率較高。中醫治療原發性痛經有一定的療效,針灸、穴位敷貼等侵入性操作、藥物治療方法有一定的療效,但患者存在一定的顧慮[2]。推拿、功法訓練無需特殊的藥械,操作簡單,
1資料及方法
一般資料
以2016年10月~2017年4月,醫院收治的痛經患者入組。納入標準:①年齡18~35歲;②疼痛程度≥3分,需要干預治療;③知情同意。排除標準:①原發性器質性、系統性疾病引起的痛經;②合并其他生殖系統疾病,重大疾病;③嚴重的運動、認知功能障礙;④復合期待治療適應癥;⑤已婚。入選對象140例,年齡19~33歲,平均(24.4±1.1)歲。病程1~10年,平均(4.4±1.6)年。證型:寒濕凝滯50例、氣滯瘀阻證49例、氣血虧虛41例。痛經嚴重程度評分8~19分,平均(13.4±2.4)分。
1.2? 方法
(1)進行推拿治療,包括俯臥位、仰臥位的訓練,三步:①仰臥位,摩法,順時針在小腹上推拿2min,揉法小腹2min,一指禪推拿氣海、關元、中極各2min,點按以上穴位,每個穴位3min,最后疊按揉腹部,順時針2min,斜擦少腹1min。仰臥位按揉血海、地極、三陰交、太沖;②仰臥位,扌袞法按揉,腰部脊柱兩旁1min,疊掌按揉腰背2min,按揉隔俞、肝俞、脾俞、腎俞,點按每個穴位1min,擦法腰骶1min;③最后疊按血海、地機、三陰交、三陰交、太沖,每個穴位1min,同時。
(2)功法:太極拳、五禽戲,在網絡上下載資料對照學習,1日1次,每次30min。常規醫囑做好經期保健,重視飲食管理。
1.3? 觀察指標
8周后,參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評價療效,對比治療前后痛經嚴重程度評分以及差值[3]。
1.4? 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20.0軟件數學計算,痛經嚴重程度評分以及差值通過正態分布,采用(x±s)表示,治療前后不同證型比較采用t檢驗,組內對比采用配對t檢驗,不同證型療法研究采用x2檢驗,以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推拿聯合功法訓練治療寒濕凝滯、氣滯瘀阻的控制+顯效率高于氣血虧虛,寒濕凝滯證無效率低于氣滯瘀阻,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3討論
痛經發生機制較復雜,女性痛經的發生與子宮特殊的解剖機制比較復雜、容易出現血流動力學障礙、炎癥反應等因素有關?,F代醫學也證實,痛經對象的子宮動脈、螺旋動脈存在血流動力學障礙。中醫認為痛經的發生與風寒濕邪入侵、飲食不潔、情志不調、少動、稟賦不足等所致的氣血虧虛、寒濕凝滯、氣滯瘀阻有關,胞宮氣血運行不暢,刺激疼痛。推拿治療具有加速血液循環、毒素的清除、調理氣機升降,本次研究顯示推拿治療痛經療效肯定,整體控制率在35%以上,控制+顯效率達到70%以上。大量的meta分析顯示,中醫療法如穴位敷貼、耳穴貼壓、針灸治療痛經的,控制率在30%以上,總有效率在90%以上[4-6]。
研究顯示,不同證型痛經采用不同推拿聯合功法訓練治療存在顯著差異,推拿聯合功法訓練治療寒濕凝滯、氣滯瘀阻的控制+顯效率分別為90.0%、81.6%高于氣血虧虛58.5%(P<0.05)。這可能與推拿治療的機制、不同證型發生機制有關。推拿治療主要通過改善局部血流動力學、代償平衡、透熱等作用起效。而氣血虧虛主要與臟腑功能失調有關,疾病發生更體現在整體病因上。
推拿和功法訓練操作簡單,易于掌握,特別是功能訓練,有助于培養女性患者的良好的生活習慣、運動習慣,對于痛經的治療有重要意義。值得注意的是,推拿治療對人力資源要求較高,在費用上較單純的口服藥物治療可能更高,患者依從性受到影響。痛經發生、療效影響因素較多,除證型外,還與生活習慣等因素有關,需要加強危險因素的控制。
小結:推拿聯合功法訓練治療原發性痛經療效肯定,但對于氣血虧虛的療效可能不佳。
參考文獻:
[1]樂杰.婦產科學[M].第八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3:347.
[2]黃蓉,廖星,羅輝,等.原發性痛經大學生中醫體質類型研究的Meta分析[J].安徽中醫藥大學學報,2017,36(04):34-38.
[3]鄭筱萸.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S].北京: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2002.
[4]王翔,肖洪玲,邵芙蓉,等.耳穴貼壓治療原發性痛經的Meta分析[J].廣西中醫藥大學學報,2016,19(04):114-116.
[5]孫眾,王琦,李君,等.中藥敷臍對原發性痛經干預效果的系統評價[J].護理研究,2014,28(04):506-510.
[6]林寒梅,曾倩如,劉丹青,等.針灸治療原發性痛經的Meta分析[J].河南中醫,2015,35(04):862-8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