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立榮 覃東克 伍鳳潔
(佛山市順德區倫教醫院 廣東 佛山 528308)
術后認知功能障礙(POCD)是老年患者手術后常見并發癥,與手術創傷、感染、麻醉、心理因素等密切相關,麻醉深度對POCD發病率的影響仍然存在爭議。腹腔鏡手術臨床應用日趨廣泛,在老年患者中因創傷小、恢復快尤為突出。我科選擇60 例腹腔鏡下腹部手術老年患者,研究以不同麻醉方法控制麻醉深度,對比分析POCD 發生率與血清S-100β 蛋白濃度的變化趨勢,經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對其相關性進行分析,總結如下。
選擇2017 年1 月—2019 年12 月我科60 例擇期腹腔鏡下腹部手術的患者,ASA Ⅰ~Ⅲ級,預計手術時間1h ~3h。排除對象:有癥狀的神經系統疾病、需服用抗抑郁藥、已確診存在阿爾茨海默癥、酗酒或嚴重心血管、肝、腎疾患。術前測試不依從、無法溝通,以及不能完成術后隨訪者。體重波動范圍超過標準體重的±25%。組間年齡、性別、手術時間、簡易智能量表(MMSE 評分)等臨床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見表1)。所有入選患者均對研究過程知情同意。
將60 例患者隨機分兩組,每組各30 例。術前用藥:鹽酸戊乙奎醚0.1mg/kg,麻醉誘導前靜脈注射。深麻醉組行氣管插管全身麻醉,BIS 控制在45 ~50;淺麻醉組行硬膜外復合喉罩全麻,BIS 控制在55 ~60。入室后全程監測脈搏、指血氧飽和度、心電圖、無創血壓、呼氣末二氧化碳。麻醉前后、術中、術畢復蘇過程腦電雙頻指數(BIS)。麻醉方法:淺麻醉組行T12~L1或L1-2硬膜外穿刺置管,于0.5%鹽酸羅哌卡因分次注射,出現合適的麻醉平面后靜脈誘導置入喉罩行復合全身麻醉:深麻醉組行氣管插管全麻,兩組患者麻醉誘導方法相同:靜脈泵注鹽酸右美托咪定0.1μg/kg、推注芬太尼0.2μg/kg、維庫溴銨0.8mg/kg 及丙泊酚2mg/kg。氣管插管或喉罩成功置入后連接麻醉機連行機械通氣,潮氣量6 ~8mL/kg,頻率12 ~15 次/min,血氧飽和度不低于95%,調節通氣量呼氣末二氧化碳維持在35 ~45mmHg。麻醉維持方法:以丙泊酚泵注速度及七氟醚吸入濃度調節BIS 值在組間的要求范圍,二組麻醉用藥種類相同。
表1 兩組患者術前一般資料的比較(±s)

表1 兩組患者術前一般資料的比較(±s)
分別于術后1 天、術后7 天抽取靜脈血4ml,離心20min 后取2ml 血清為標本,檢測S-100β 蛋白濃度。并行簡易智能精神狀態檢查量表評分(MMSE):測試計算、定向、重復和記憶力、語言實踐能力,測試結果較術前下降≥2 分,即可診斷為POCD。
數據采用SPSS16.0統計學軟件分析處理,計數資料采用率(%)表示,行χ2檢驗,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s)表示,行t 檢驗,P <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兩組患者術后1d、7d 血清S-100β 蛋白水平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0.05);術后認知功能障礙發生率淺麻醉組顯著低于深麻醉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血清S-100β 蛋白水平與術后POCD 發生率比較
術后認知功能障礙是指手術及麻醉后發生的一種認知能力下降,精神、行為紊亂,記憶力、語言表達、理解能力受損。嚴重影響社會適應能力、自理能力,可延遲術后康復,增加術后病死率,加重社會和家庭經濟負擔等危害。POCD 在老年患者中發病率高,術后隨訪不細致忽略了輕癥患者,缺少追蹤難于發現遠期仍有癥狀的患者。是老年患者常見短期或長期術后并癥,嚴重影響了患者術后生活質量。簡易智能精神狀態檢查量表評分法對POCD 的評價方法最為簡單可行[1]。
高齡是最為明確的導致POCD 的因素[2],高齡導致患者神經系統退行性改變,增加圍術期神經系統并發癥的風險。術前的高甘油三酯、高血糖、高血壓病史,低血壓、缺氧、術前用藥如抗膽堿酯酶類藥物、手術創傷、感染等均與其發病密切相關。受教育程度、麻醉和手術時間[3],腹腔鏡手術中二氧化碳氣腹壓力及氣腹時間也是重要因素。術后臥床、呼吸道感染,麻醉復蘇時間延長、轉送ICU 等均與POCD 的發生有關。POCD 是多因素導致的病理現象,全身麻醉藥物是其中一個致病因素[4]。麻醉因素有麻醉方式、麻醉藥物。麻醉可能導致患者中樞神經系統炎癥、膽堿能神經功能改變等[5]。有文獻報道,老年患者行區域阻滯麻醉POCD 發生率低于全身麻醉,可能因麻醉、鎮痛藥用量相關。因此,有學者建議老年患者應盡可能采用區域阻滯麻醉[6-7]。人口老齡化時代已到來,老年患者接受手術的比例越來越高,減少術后并發癥,加速術后康復也越來越受到重視,成為了手術相關專業研究熱點。麻醉對POCD 發生的影響有不同觀點,麻醉深度對老年患者POCD 的研究已引起廣泛關注。
BIS 是對腦電圖的功率和頻率雙頻分析的混合信息合成的數字,以0 ~100 表示,能反映大腦皮層抑制程度,可用于監測麻醉、鎮靜深度、預計或診斷腦死亡,協助診斷神經系統疾病有重要價值。BIS40 ~60 是臨床麻醉范圍。因此全麻過程監測腦電雙頻指數非常必要,應確保合適的麻醉深度,降低手術應激反應,維持各項生命體征平穩,減少術中知曉發生率,也避免麻醉過深,減少蘇醒延遲等方面起到重要作用。BIS 是臨床上監測麻醉深度無創、簡易的手段[8]。BIS 值低于40 為深度麻醉;40 ~59 是最常用麻醉深度;60 ~79 時為淺度麻醉;清醒狀態下數值在80 ~100。本研究將患者隨機分為淺麻醉組和深麻醉組,30 例深度麻醉組行氣管插管全麻,術中 BIS 值在45 ~50;另30 例行硬膜外復合喉罩全麻(淺麻醉組),BIS 控制在55 ~60。結果顯示BIS 值控制在55~60 的復合淺全麻組術后1、7d POCD 的發生率均顯著低于BIS 值45 ~50 的深麻醉組。較淺麻醉可以促進術后認知功能的恢復并減少麻醉藥物的使用量。但有報道結果顯示較低BIS值POCD 的發生率更低,可能是由于深麻醉可以降低腦組織細胞代謝率、起中樞保護作用[9-10],減少內隱記憶、避免心理創傷,降低術中的應激反應及炎癥反應,利于早期認知功能的恢復,可降低POCD 遠期的發生率,但有待進一步證實[11]。高齡患者全麻后易影響認知功能,合理應用麻醉藥物與合適的麻醉深度非常重要。亦有的研究結果顯示麻醉深度與POCD的發生并無關聯,麻醉深度對 POCD 的影響仍存在爭議。
血清和腦脊液中S-100β 蛋白的變化與神經系統的損傷有關,95%存在于腦組織中,是神經膠質的特異性標記蛋白。中樞神經組織細胞損傷時血清濃度可出現異常[12]。有文獻報道POCD 患者血清S-100β 蛋白濃度升高,可能POCD 的生物化學機制[13-14],可為POCD診斷提供參考價值。S-100β蛋白有特異性高,化學性質穩定,麻醉藥物不干擾檢測結果。本研究中麻醉深度不同,BIS 值均控制在臨床麻醉范圍之內,結果顯示術后第1、7 天血清S-100β 蛋白深度并無顯著差異。但淺麻醉組 POCD 發生率顯著低于深麻醉組,可能采用復合麻醉良好鎮痛,減少全麻醉藥物用量有關,從而為老年手術患者麻醉方式的選擇提供參考。文獻報道60 歲以上老年患者在接受腹部外科手術后1 周術后認知功能障礙的發生率為25%,即使在術后3 個月,其發生率仍高達10%[15]。本研究樣本量過少,術后隨訪時間短,麻醉深度對POCD 遠期的影響仍需進一步探討。